麗江,位於金沙江上遊,歷史悠久,風景秀麗,自然環境壯麗。是古羌人的後裔,納西族的故鄉。麗江古城海拔2400米,是麗江納西族自治縣的中心城市,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地處滇、川、藏交通要道。在古代,頻繁的商業活動促進了當地人民的繁榮,很快成為著名的市場和城鎮。壹般認為麗江建於宋末元初。公元1253年,忽必烈(元世祖)征服大理時就駐紮在這裏。從那以後,壹直到清朝前期,近500年的時間裏,麗江壹直由納西族的穆氏始祖和中央王朝管轄的穆土司(建立於1382年)統治。其間,曾遊遍雲南的阿明王朝地理學家徐霞客(1587-1641)在《雲南之旅日記》中描述,麗江城是“壹排排瓦房的民房群落”,明末古城內居民千余人,可見城市建設已經相當龐大。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和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由白沙古鎮、束河古鎮和大研古鎮三個相對獨立的單元組成,大研古鎮是其主體部分。麗江古城的整體格局是以北面的玉龍雪山和南面的文筆山為依托。它是壹個以納西族為主的古鎮,以四方街為文學和商業中心,以新華街、信義街、廣益街、齊壹街、五壹街為脈絡,向四周延伸,形成許多小巷。勤勞樸實的納西族人住在“三坊壹墻”“四進五天井”的壹、二層土木結構的房子裏,而“傣約”裏的納西族婦女忙得只在大年初壹睡壹天。建築建築融合了中原文化和周邊民族的精華,形成了納西族的建築風格,體現了納西族的布局、漢族的磚瓦、藏族的繪畫、白族的雕刻等特點,被譽為“民居博物館”。在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巧妙地將自然生物裝飾在古樸的六合門窗上,讓它們擁有鮮活的生命。納西語稱為“四季的博古”,漢語意為“祝福四季”。
麗江古城位於中國西南部的雲南省麗江市,麗江古城也被稱為大研鎮。此數據來自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
位於漓江大壩中部,與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閬中、平遙、山西、歙縣並稱“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兩座沒有城墻的古城之壹。(另壹個是歙縣)據說因為麗江的世襲統治者姓穆,建城必然像木字框起來的“困”字。麗江古城納西族的名字叫“宮本支”,“宮本”是糧倉,“支”是集市。可見麗江古城曾經是糧倉分布的地方。麗江古城始建於宋末元初(13世紀末)。古城位於雲貴高原,海拔2400多米,面積3.8平方公裏。自古以來就是著名的集市和重鎮。古城6200多戶,25000多人。其中納西族占總人口的絕大多數,仍有30%的居民從事傳統手工業和商業活動,主要是生產青銅器和銀器、毛皮和皮革、紡織和釀酒。大研古城是壹座沒有城墻的古城,光滑幹凈的青石路,完全手工建造的土木結構的房屋,小橋流水處處可見。大研古城是壹座文化氣息濃厚的小城。明媚的陽光下,總有上了年紀的納西族人慢悠悠地走著。他們穿著充滿歷史感的靛藍色衣服,戴著紅軍時期的八角帽,視而不見,對身後的目光不屑壹顧。麗江古城的街道依山傍水而建,大部分是紅色角礫巖鋪成的。它們在雨季不會泥濘,在旱季也不會飛揚。石頭上的圖案自然而優雅,與麗江古城的整體古城環境相得益彰。
相輔相成。四方街位於古城的中心,是麗江古城的中心。古城和新城交界處的水車是麗江古城的象征。古城的水車旁邊有壹個大屏幕。每天播放的歌曲都是古城裏最受歡迎最有特色的歌曲,其中納西景帝是比較有名的歌曲之壹。在麗江古城的雨荷水系上,已建有354座橋梁,平均密度為每平方公裏93座。橋梁造型多樣,其中比較著名的有索翠橋、大石橋、萬千橋、南門橋、馬鞍橋、仁壽橋等,均建於明清時期(14 ~ 19世紀)。其中,位於四方街以東100米的大石橋最具特色。古城內的幕府,原是麗江世襲土司幕府。始建於元代(公元1271 ~ 1368),1998年重修,改為古城博物館。木屋占地46畝,屋內有162間。還有歷代皇帝題寫的十壹塊匾額,見證了穆氏家族的興衰。五峰塔,位於郭芙寺,建於明萬歷二十九年(公元1601),高20米。因其建築形式酷似五飛蔡峰,故名“五峰塔”。五峰塔是壹件稀世珍寶,是中國古代建築的典型範例,它融合了漢族、藏族和納西族的建築風格。麗江古城圖片
白沙民居建築群位於麗江古城以北8公裏處,宋元時期(10 ~ 14世紀)曾是麗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白沙民居分布在壹條南北軸線上,中間是壹個梯形的廣場,壹股泉水從北面引入廣場,四條小巷從廣場通向四個方向,很有特色。白沙民居的形成和發展為麗江古城的布局奠定了基礎。束河住宅樓群位於麗江古城西北4公裏處,是麗江古城周邊的壹個小市場。建築群內民居錯落有致,布局類似麗江古城四方街。青龍河從建築群中心穿過,建於明代(公元1368 ~ 1644)的青龍橋橫跨其中。青龍橋是麗江最大最古老的石拱橋。麗江古城歷史悠久,古樸自然。城市布局錯落有致,既有山城風情,又有水鄉韻味。麗江民居既融合了漢、白、彜、藏民族的精華,又具有納西族的獨特風格,是研究中國建築史和文化史不可多得的重要遺產。麗江古城蘊含著豐富的民族傳統文化,體現了納西族的繁榮和發展。是研究人類文化發展的重要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