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乎意料的地好吃。
當然,這種搭配,想難吃也不容易。關鍵是這次吃起來,無論是鹹淡,口感,以及配料的成分配比都非常相宜,時不時夾著壹些淡淡的艾草香氣,舒適程度又增加了壹點指數。
肉剁得剛好,不太爛也不會太大粒,番薯粉和玉米澱粉也剛剛保持粘性,又有點彈性。
我覺得這應該是我做艾草丸子的天花板了。因為下壹次要這麽完美的各種配比,估計比較難。
美食其實和良人差不多,都是可遇不可求,木壹樣的食材,可能當天的配料比例,鹽油的比例,火候的大小不同,可能造成的差別完全不壹樣,即便接近,也會發現有微妙的區別。
在我的記憶裏還有兩次曾經意外獲得過美食的天花板。
壹是很小的時候,有壹天我媽給我壹堆小蘿蔔玩。原來是她種的蘿蔔青過季後,清理地裏時發現了壹些小蘿蔔。這種小蘿蔔吃不好吃,做其他的也不好做,所以她就給我玩了。
我那會好像還沒上學,萬物皆玩具的年齡,玩著玩著,就突然想起我媽制作蘿蔔幹的程序,突然其想說我的小蘿蔔也要做壹些吃的。
學著大人壹樣,把蘿蔔切開,拿去曬。現在已經記不起是我自創,還是有大人指點,曬完後,我找了個罐子,把蘿蔔放進去,就放鹽,糖和醋,就把罐子密封起來。
以前是用塑料袋捂住罐口,然後用塑料繩使勁纏幾圈,以保證密封性。我纏得很認真。
沒幾天,家裏人聞到香味,問我能不能打開。我打開後發現香氣撲鼻,酸醋、白糖的糖分,蘿蔔的辛辣味夾雜壹起變成壹種芳香。
大人們嘗了幾塊都說非常好吃,我自己也覺得好吃。
不過再後來就沒做過了,因為那是我瞎做的,反反復復曬,放鹽糖醋,完全是小孩子玩做出來的。而且我也是好玩,玩勁壹過就作罷。
但是我到現在還記得大人說:這孩子瞎做的怎麽那麽好吃的評價。
第二次是我外公外婆知道我喜歡吃艾,所以他們去田邊幹活看到有,就采了壹些回來讓我帶回家。
但是田邊的艾和我們平常吃的艾不壹樣,野生,沒有肥料打理,苦得很,直接做來當菜吃肯定吃不下得。
我又壹次突發奇想到:能不能用做蘿蔔粄的方法做成艾粄啊。
於是切了臘肉,蘑菇丁,蒜白碎,炒香,加上艾葉碎,和加了五香粉的粘米粉壹起揉成粄蒸熟。
蒸熟放涼後切成小塊,煎來吃。
那是我吃過最好吃的粄,經常看書的時候,壹邊吃壹邊看書。做成粄的艾葉依然很苦,但是臘肉香菇等的鹹鮮又與它有序排列,非常獨特的風味。
這是我印象中兩次做吃的意外之喜。後來雖然也做過飯,但是都是中規中矩地味道,不難吃,但是也沒有給我留下非吃不可的味蕾記憶。
我也沒有照葫蘆畫樣去重新做,壹是興趣不在,二是我覺得真正的美食,應該就是這樣的:突然發生的,意外之喜的。
就像人世間的很多美好壹樣,可遇不可求,唯有遇見時好好享受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