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葡萄孢是保護地葡萄的壹種繁殖真菌病害。病原體是灰葡萄孢。氣候潮濕寒冷,空氣流通不暢,容易生病。主要危害花穗。如果花期天氣持續陰雨,架面封閉,往往會導致大量爛穗,導致葡萄嚴重減產。如果果實成熟期連續下雨,如果防治不到位,也會對果穗造成傷害。
灰葡萄孢的主要癥狀是發病初期小穗受損部位呈淺褐色、漬水狀,不久轉為深褐色。整個耳朵又軟又爛,濕了還會長壹層鼠灰黴。空氣幹燥時,腐爛的病耳逐漸失水萎縮,最後脫落。果實成熟感病時,果表面出現褐色凹點,不久全果軟爛,果柄變黑,不久病果上長出黑色塊狀菌核。在新梢和新葉上感染時,會產生淡褐色、不規則的病斑,有時輪紋不太明顯,病斑上還可長出鼠灰黴層。
引起灰葡萄孢的灰葡萄孢不是葡萄的特定寄生(或獨特)病原體。它的寄主範圍很廣,包括番茄、黃瓜、辣椒、茄子、大白菜、許多豆類、蘋果、梨等栽培作物和野生植物。感染葉片、果實、果柄等部位,引起灰黴病。灰葡萄孢也能在潰瘍斑、老化組織和死亡組織上腐生。
病原菌越冬壹般有兩種形式。有些地區病原菌以秋季枝條上形成的菌核越冬,有些地區病原菌以樹皮和休眠芽中的菌絲越冬。越冬後,菌核和菌絲在春季產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以風雨為傳染源傳播擴散。成熟葡萄園中灰葡萄孢的分生孢子數量最多。分生孢子可在1 ~ 30℃萌發(萌發最適溫度為18℃),但需要90%以上的濕度或水分。如果有水存在,葉、枝、果上的花粉或分泌物會刺激和促進分生孢子的萌發。在溫度適宜(15 ~ 20℃)且滿足需水量(水分或濕度90%以上)的條件下,侵入植株需要15小時;如果溫度低,完成入侵需要更多的時間。萌發後,菌絲可通過較感病葡萄品種的表皮直接侵入。電鏡觀察發現,果實上非功能性氣孔周圍形成許多小溝壑或裂縫,分生孢子萌發後的菌絲管通過這些溝壑或裂縫進入葡萄體內,使葡萄發病。如果有傷口,如蟲害、白粉病、冰雹、鳥害造成的傷口,會加速和促進葡萄灰黴病的感染和發病。開花後期,天氣條件適宜時,病菌也可通過柱頭或花柱侵入子房。當然,這種入侵在當時不會引起任何癥狀,但果實成熟時會致病。
(2)灰黴病的控制方法
①綜合防治。預防該病的根本方法是避免瘋狂生長,避免冠層,減少藤上分枝數(增加通透性),去除穗周葉片(增加通透性),減少噴施液肥,控制氮肥,控制徒長,防止冠層和冠層離冠。冬春季要做好清園工作,及時清理病穗和病果,減少病源。不同品種對灰黴病的抗性不同。不同葡萄品種對灰葡萄孢的敏感性取決於果穗的緊密度、果皮的厚度和解剖特征以及果皮上化學物質(花青素和酚類物質)的量。葡萄產生植物脅迫物質(如白藜蘆醇),這些物質的存在和濃度與葡萄品種對灰葡萄孢的抗性有直接關系。食用葡萄中的紅地球和玫瑰香味,釀酒葡萄中的賽美蓉勃朗更容易感染灰黴病。
②藥物控制。在開花前和果實接近成熟時噴施2 ~ 3次,農藥有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50%農利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等。還有其他有效的藥物,如速克靈、農利靈、甲霜靈、多美靈、多菌靈、施樂、君沙、遠誌、福美雙等。應註意不同類型藥物的交替應用。日常使用的保護性殺菌劑,如50%福美雙1000 ~ 1500倍液、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800 ~ 1000倍液或25%異菌脲懸浮劑500倍液。發病後內吸性殺菌劑,如50%線粒體呼吸抑制劑凱澤(煙酰胺)水分散粒劑1000 ~ 1500倍,對灰黴病有較好的治療和保護作用,與其他治療藥劑無交叉抗性,作用時間長;1000 ~ 1200倍(或4000倍)的22.2%代莫菲乳油內吸性好,殺菌徹底;40%嘧黴胺800 ~ 1000倍液對菌絲侵入特別有效,防治成本低,對葡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