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餐氛圍方面,中國人吃飯喜歡熱鬧。很多人聚在壹起吃吃喝喝,談笑風生,共同營造出熱鬧溫馨的用餐氛圍。中國人在餐桌上沒有任何特殊的禮儀,除非是在非常正式的宴會上。而西方人,吃飯時喜歡優雅安靜的環境。他們認為在餐桌上吃飯壹定要註意自己的儀態,壹定不能失態,比如吃飯的時候不能發出難聽的聲音。
中西宴會禮儀也各有特色。在中國,從古至今,大多數人都以左為尊。招待客人時,要把貴賓安排在左邊座位,然後依次排列。在西方,尊重權利,男女分開坐,情侶分開坐。女嘉賓的座位略高於男嘉賓。男士應該為坐在他們右邊的女性客人拉開椅子,以示對女性的尊重。另外,西方人吃飯時要坐直。他們認為彎腰低頭嘴巴湊在壹起吃東西是不禮貌的,但這正是中國人通常的吃法。吃西餐時,主人不提倡狂飲。中國的餐酒是必備的,是用來招待客人的。有時,為了表示對對方的尊重,他們會壹杯接壹杯地喝酒。
禮儀是壹種文化,有縱向的傳承,也有橫向的借鑒和融合。隨著世界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和經濟文化的高速碰撞與融合,大量西方文化湧入中國,中國的傳統禮儀不斷受到西方禮儀文化的沖擊。如何保護中華民族的傳統禮儀,去其糟粕,與西方禮儀進行合理有效的融合,成為人們不斷思考和探討的話題。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中西禮儀文化將會相互滲透,不斷發展。
論中美飲食文化的差異。
相對於中國講究“口味”的飲食,西方是壹種理性的飲食觀念。無論食物的色、香、味、形,營養都要保證,壹天要攝入多少熱量、維生素、蛋白質等等。即使味道壹樣,也壹定要吃——有營養。這種飲食觀念與整個西方哲學體系是相容的。形而上學是西方哲學的主要特征。西方哲學的研究對象是事物的原因,而事物的原因往往是形而上的,二者相互連貫,形成形而上的哲學。這種哲學給西方文化帶來了活力,使其在自然科學、心理學和方法論方面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在其他方面,這個哲學命題卻有很大阻礙,比如飲食文化。在宴會上,妳可以註意餐具、材料、服務以及原材料在形狀和顏色上的搭配。但無論多豪華多高檔,從洛杉磯到紐約,牛排都只有壹種味道,毫無藝術可言。作為壹道菜,雞肉是雞肉,牛排是牛排。即使有匹配,也是在盤中完成的。壹盤“法式羊排”配上土豆泥,靠在羊排上,另壹邊是煮青豆和幾片西紅柿。顏色形成鮮明的對比,但各種原料互不相幹,口感和諧,各有風味,簡單明了。
中國人非常重視“吃”,諺語“民以食為天”說明我們把吃看得和天壹樣重要。因為我們的民族幾千年來壹直處於生產力低下的狀態,人們總是忍饑挨餓,所以才有了獨特的以食為天的飲食文化。我想這大概是出於生存的需要吧。如果壹種文化把吃作為第壹位的話,那麽就會出現兩種現象:壹方面,它會把它的功能發揮到極致,不僅維持生存,還會用來養生,這就是“藥補不如食補”的文化基礎;另壹方面,對美食的過分關註會讓人對美食的追求產生敬佩。
在中國的烹飪中,對美味的追求幾乎到了極致,以至於中國人在海外靠開餐館謀生,這也成了我們在世界安身立命的根本!可惜,當我們把追求美味作為第壹需求的時候,卻忽略了食物最根本的營養價值。我們的許多傳統食物都必須在熱油中油炸,用小火長時間烹飪,這樣壹來,菜肴的營養成分就被破壞了,許多營養成分在加工過程中流失了。所以說到營養,其實就觸及了中國飲食文化最大的軟肋。民間有句諺語:“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先”。正是這種對美食的追求,讓我們忽略了吃的真諦。
中國人在品嘗菜肴時,經常會說這道菜好吃,那道菜不好吃。但是,如果要進壹步問什麽是“好吃”,為什麽“好吃”,“好吃”在哪裏,恐怕就不容易說清楚了。這說明中國人對美食的追求是壹種無法形容的“意境”,就是用人們通常所說的“色、香、味、形、器”仍然難以涵蓋這種“境界”。
中國飲食的獨特魅力,關鍵在於味道。美食的制作在於和諧,讓食物的原味、加熱後的熟味、配料輔料的味道、調味料的和諧味道相互交織、相互協調,使它們相輔相成、相互滲透、相互交融,妳中有我、我中有妳。中國烹飪的和諧之美是中國烹飪藝術的精髓,菜肴的形色是外在的東西,味道是內在的東西。註重內在而不刻意修飾外表,註重菜肴的味道而不過分顯露菜肴的形狀和顏色,是中國審美飲食觀最重要的體現。
在中國,飲食上對美的追求顯然壓倒了理性,這種飲食觀也與中國的傳統哲學相吻合。作為東方哲學的代表,中國哲學具有宏觀、直觀、模糊和不可預測的特點。中餐的制作方法就是調和鼎,最終調和出壹種美好的味道。這個強調的是分寸,也就是整體配合。它包含了中國哲學豐富的辯證法。壹切都是基於食物的美好與和諧。範圍內的品種決定了中餐的豐富和多樣,決定了中餐的特色,甚至決定了每壹位廚師的特色。
論中美飲食文化的差異。
中西飲食風格差異很大,這種差異對國民性也有影響。在中國,任何宴會,不管是出於什麽目的,都只會有壹種形式,就是大家圍坐在壹起,享受壹個座位。酒席要用圓桌,在形式上營造團結、禮貌、趣味的氛圍。美食擺在壹桌人的中央,既是壹桌人欣賞和品嘗的對象,也是壹桌人情感交流的媒介。人們相互敬酒,相互獻食,相互勸誡,體現了人與人之間在美好事物面前相互尊重、相互禮讓的美德。雖然從衛生學的角度來看,這種飲食有明顯的缺點,但它符合我們民族“大團圓”的普遍心態,體現了中國古典哲學中“和”的範疇對後世思想的影響,有利於集體情感交流,所以至今難以改革。
雖然食物和酒在西式宴會上非常重要,但它們實際上是用來陪襯的。酒席的核心是友誼,友誼是通過和隔壁的客人交談來實現的。如果把宴會的社交性比作跳舞,可以說中式宴會就像集體舞,而西式宴會就像男女交誼舞。由此可見,中式宴會和西式宴會的友誼目的是顯而易見的,但中式宴會更多體現的是整個宴會的友誼,而西式宴會更多體現的是相鄰客人之間的友誼。與中國飲食更明顯的區別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這個方法是:所有的食物都是壹個壹個陳列出來的,每個人都是各取所需,不用固定在座位上吃飯,可以自由活動。這種方式方便了個體之間的情感交流,不必把所有的話都放在桌面上,也體現了西方人對個性和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幹涉,缺少壹些中國人聊天玩樂的情調。
中美飲食文化差異。飲食習慣
飲食習慣的差異從烹飪過程來看,中國人喜歡加入醋、姜、蒜、蔥、辣椒等調料,這些調料可以殺菌、減脂、刺激食欲、幫助消化。西方人雖然調味單調,但也有很多優點。他們做菜的時候不喜歡放味精,因為味精含有鈉,攝入過量對身體有害。中國很多人習慣每天買新鮮的食物做飯;西方人經常壹次購買壹周的食物並儲存在冰箱裏,每天吃冷凍食品,吃的罐頭和腌制品分別是中國人的8倍和6倍。妳要知道它們含有較多的防腐劑、色素等化學物質,對身體有害,值得生活越來越簡單的都市白領註意。中國人做飯經常用火,所以油煙比較多,比較註重廚房的通風設備;而西方人則不喜歡用大火,註重廚房的通風條件。因此,中國廚師和家庭主婦的肺癌發病率明顯高於西方。
從膳食結構來看,中國人吃的蔬菜比西方人多得多,而西方人每天攝入的蛋白質很多,但纖維素吃得太少,胃腸功能受到影響,所以消化系統的患病率和患癌率都比中國高得多。中國人喜歡粗糧,而西方人更喜歡面粉和大米,如精制的白粉。事實上,粗糧比面粉和大米含有更多的營養成分;中國人愛吃植物油,西方人做菜喜歡用膽固醇高的動物油,每天也要消耗大量黃油。難怪美國人心血管疾病發病率特別高:中國城鄉居民愛吃豆漿、豆腐、豆芽等豆制品,而西方人往往“敬而遠之”;中國的人,尤其是廣州和珠三角的人,愛吃豬肝、豬腸、豬肺等內臟,而西方人沒有這個愛好。動物內臟含有大量膽固醇,不宜多吃;蒸的食物對營養成分的破壞較小。西方人喜歡清蒸食物(營養破壞少),中國人喜歡熱炒(營養破壞多);西方人已經意識到被稱為“紅肉”的牛肉、馬肉和羊肉是結腸癌和前列腺癌的病因之壹,並且紅肉中的脂肪也是前列腺癌和心臟病的致病因素之壹,他們已經註意到每周吃壹次紅肉。國內很多報刊都曾多次報道過紅肉問題,但目前國內民眾對此並未給予足夠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