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深刻、回味無窮的 美食 當屬小時候住在鄉下,冬天吃的油梭子和瘦肉!
我們小時候在鄉下,生活條件都不是太好,家裏每年養壹頭豬(多了沒有糧食餵),到臘月就開始殺豬,殺完豬以後就有壹件很重要的事,那就是熬油。壹口大鍋,豬板油、肥肉大部分都要熬油,因為那個時候豆油很貴很貴的,只能常年吃豬油,豬油熬好了,放在壹個小缸裏面,凝固以後就成了乳白色的固體,做菜的時候用勺子挖出來壹點就可以了。
每當媽媽熬豬油的時候,都是我最高興的時候,因為又好吃的呀!油梭子,肉,腰子等等,都可以吃到,相當美味啊!這壹天我都是早早起來幫忙的,我的任務就是劈柴燒火,柴火壹般都是樹枝或者木柈子,木柈子需要現劈,掄起斧頭,在院子裏壹頓猛操作,壹堆柈子劈好了,收拾進廚房竈臺邊上碼好,點火還是熬油,我就搬個小板凳守在竈門邊上,壹會續上壹點樹枝或者木柈子,保持開鍋的狀態,壹鍋的肉和板油需要大約壹百天的時間才可以熬好。
媽媽會把壹點瘦肉和腰子等放在油鍋內,油炸熟了給我們吃,那個瘦肉和腰子真是噴香啊,還有帶壹點點瘦肉的油梭子,壹咬又脆又香,但是油梭子不能多吃,會壞肚子的。但是那個瘦肉可以管夠,兩大塊,將近壹大碗,撕開壹塊,只蘸壹點醬油即可,哇,真香啊!真的是美味!那時候自己家養的豬,都是綠色食品啊,肉吃著香!現在真的吃不到啦!只剩下回憶了!
大家好,我是勺子 美食 。記得小時候家裏很窮,基本上壹周才能吃上壹點肉,買的肉基本上都是五花肉,再加點辣椒,蒜苗等炒回鍋肉吃,那時老爸老媽都舍不得吃。今天就給大家分享壹下川菜回鍋肉的做法。準備五花肉兩百克,蒜苗壹百克,甜椒半個,豆瓣醬五克,甜面醬五克,花椒幾粒,豆豉幾粒,姜片蔥節適量,白糖壹克,老抽壹克,生抽兩克,料酒適量。
第壹步,鍋加水放五花肉,姜蔥,花椒幾粒,料酒適量,鹽適量煮至七成熟撈起晾涼備用。蒜苗斜刀切成三厘米備用,甜椒切成塊備用,再切姜片蔥節適量。五花肉晾涼後切成零點二厘米的片備用。
第二步,鍋下油十克燒熱下花椒幾粒炒幾下再下五花肉煸炒兩分鐘,把油煸炒出來,再下豆瓣醬,姜蔥片,豆豉炒香炒出紅油,再下甜面醬,老抽上色翻炒幾下從鍋邊淋入料酒再炒幾下,然後把蒜苗,甜椒倒進去翻炒三十秒左右,炒至斷生。最後加生抽,白糖,雞精味精適量炒均即可裝盤食用。
第三,回鍋肉是川菜中的經典,肥而不膩,適合大眾口味。烹飪的時候要註意幾點。肉不要完全煮熟,就煮個七八成熟,肉不能切太厚,太厚吃起口感不好,比較膩人。炒制過程中不需要加鹽。喜歡的朋友可以在家試試。
記憶中最想念的是媽媽的味道,媽媽所做的壹切都難以忘懷,記憶猶新。
大家好,很高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最讓我回味無窮的 美食 就是我們家鄉的特色小吃:南瓜醬!下面我為大家介紹壹下制作流程: 材料1 南瓜 2 鹽少許 3 醬油 4米粉 5 辣椒(根據個人喜好可不放或換成糖)
作法:1 將新鮮南瓜洗凈去皮與籽後切片 2 將切好的南瓜片放入太陽底下曝曬,中途需翻面,直至完全曬幹為止 3 將曬幹的南瓜片放入蒸籠裏蒸熟 4取出南瓜片加入調料(鹽、醬油、姜、蒜、米粉、辣椒)攪拌均勻之後再放入蒸籠中蒸熟 4取出調制好的南瓜醬分成塊狀放入太陽底下曝曬,壹面曬得有點幹時翻面再曬,需重復翻面,不用曬太幹,否則影響口感!5 曬好後放陰涼處壹天就可以食用啦! Q彈軟糯的南瓜醬就這樣制作完成啦!感謝大家的觀看!
小時候吃的鄰居送來的薺菜肉糯米粉園子,後來再也吃不到這個味道了。
記得小時候在哈爾濱,最喜歡吃海拉爾大雪糕。非常醇厚的奶油味,冬天也總是忍不住經常讓父母給買上好多,放在陽臺外面凍著,想吃了跑出去拿壹只進來。打開壹本小說,邊吃邊看,暫時把什麽作業啦,考試啦,統統忘掉!天下最美的事兒了。
現在超市裏偶爾見到海拉爾雪糕,已經吃不出來從前的味道了。不知道是配方變了,還是我的記憶出了太多偏差?
成都的鍋盔很常見,普通小吃而已。現在有名的壹些是嚴太婆鍋盔,王記特色鍋盔,全記特色肉鍋魁等等。讀書那時候還小,只覺得街邊隨便哪個小店,支壹個簡陋的蜂窩煤爐子,都能烤出壹等壹的鍋盔來。酥脆的皮,椒鹽軟軟的內裏,再夾上細細的麻辣大頭菜絲——越吃越香,越吃越辣。放學時舉著壹個鍋盔,就壹天收獲滿滿的感覺。也不知道是學習的收獲,還是小吃貨的滿足。估計還是後者的成分居多。
昆明離成都並不遠,但是 美食 差異卻挺大。記得初中時第壹次到昆明,第壹次吃到過橋米線時,大吃壹驚!壹碗看著波瀾不驚、平淡無奇的雞湯,周圍壹圈大小碟子,裝了米線和各式肉、魚、配菜等。都扔進湯碗中,再撈出來,居然就是壹碗天下美味了!
雖然現在各地都有雲南米線,但最初的那種驚艷的感覺,卻找不到了。
好吃的東西越來越多,但是過去那些小吃,仍然是讓人難忘的 美食 ,留在記憶中。
家鄉的地鍋雞
說起忘不了的食物,在各個階段裏確實接觸了不老少。那些初次嘗試而忘不了的食物,有的成為我最愛,有的加入了我的黑名單。總之,屬於我的忘不了的味道就是兩個極端的味覺記憶。
在 歷史 上特殊時間特殊地點特殊背景下,也會有許多讓 歷史 人物難忘的食物甚至是“ 美食 ”。比如朱元璋吃到的珍珠翡翠白玉湯,比如慈禧太後落難跑路吃過的窩窩頭,那壹時刻饑渴難耐,吃到的果腹之物甚至比起皇宮裏的禦膳印象深刻百倍。所以,做特定條件下吃到的食物,味覺記憶也是最深刻的。
出生在和平年代的我,80後的孩子沒有饑荒沒有挨餓,膳食營養天天貼秋膘的節奏。如果是忘不了的味道,就是那些奇葩的暗黑料理還有喜歡的人做出來的味道記憶最深刻了!
必須要說到老佛爺另外壹個最愛美味——豆汁兒。我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但對於這道灰綠湯汁,隱隱回憶起來都是漫漫的泔水味真是有些抑制食欲。不過,豆汁的營養也是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C、粗纖維,有補虛潤燥、健脾開胃、清肺化痰的功效,據說還可以治感冒。
豆汁兒是水磨綠豆制作粉絲時,把澱粉取出後,用剩下淡綠清湯經過發酵後熬制而成。
老北京喝豆汁的標配必須是芥菜疙瘩絲和焦圈,酸甜鹹辣再加上香脆口感,壹定要大口大口喝!
那麽,妳忘不了的食物是什麽呢?
18歲,距離去上海還有壹個月的時候,吃到了昆明傳統生活裏兩歲孩子該吃的東西,叫作鮮奶米哺。
盛夏的某個下午,閨密帶我到壹家八十年代開起來的昆明小吃店,只要了壹碗鮮奶米哺。米粉和牛奶調在壹起,在小砂鍋裏攪拌,小火煮到鍋裏呈現亮眼的白色糊狀,奶香四溢。挑起壹大勺,用舌頭挑起壹點含到嘴裏,牛奶的綿柔幾乎在壹瞬間填滿口腔,加上米粉的黏稠,像絲綢壹樣的質感纏繞整個味蕾,我陶醉地皺起五官,發出滿意的哼哼,像個兩歲的孩子壹樣驚喜得無以復加,拉著閨密的手直表感謝。 我是個嗜甜如命的人,很多東西只要帶上甜味我就會興奮得不行,閨密說我具有把所有食物變成甜味黑暗料理的特異功能,所有人都無法接受的膩到不能下咽的甜食,對我來說是不舍的食物。
然而在我這樣嗜甜成癮的味覺世界,所有的甜品裏,征服我的確是鮮奶米哺——幾乎算不上“甜品”的、壹點兒也不好看的鮮奶米哺。僅僅是牛奶和澱粉在口腔交融以後孕育出的苦的對立面,甜味常常淡到要停下來仔細尋找。因此壹小鍋米哺常常可以吃很久,每壹勺都是壹次歡欣的尋找。
那絕對不是馬卡龍式的直沖腦門,芝士系列的自始至終,更沒有奶油帶著強烈的卡路裏色彩的罪惡感,甚至不像蛋撻奶撻那樣具有如沐春風的強烈治愈力。相比起壹切色彩斑斕的華麗甜品,它更像是在黑暗中輕輕被抱住壹般的突如其來,小驚喜往往讓人轉瞬忘記,但是壹旦再次想起的時候,它能讓人忘記壹切身邊的事物,只想回到那壹刻。
到上海的壹年時間裏,我吃了很多甜點,濃烈的甜味可以讓人在那幾十分鐘裏忘掉長得看不到盡頭的鄉愁,拿破侖很酥,馬卡龍很正,紅寶石的奶油也很純,可是我想念那樣隱晦溫暖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