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上海壹女子KTV消費12萬後不認賬,成本僅4萬,酒水這麽暴利嗎?

上海壹女子KTV消費12萬後不認賬,成本僅4萬,酒水這麽暴利嗎?

其實是要看情況的,有的確實狠賺錢,但有的也只是賺個中間差價!做過酒水生意的就知道了,壓貨的錢有多厲害!所以,現在做什麽很透明,都是要有渠道的!

說句實在話,現在的白酒行業已不僅僅是在賣酒,更多的是在賣營銷。

有良心的酒廠還是在好好做良心酒,比如:汾酒、西風酒、古井貢酒、習酒、北大荒酒等,他們的酒和八十年代價格比也就漲了十倍,而茅臺就不同了,現在的價格已是八十年代的的二百倍,搶錢啊!我們的純糧食酒也還只賣幾十元壹斤,無任何添加,純傳統工藝,其實包裝不要太奢華,喝的是酒,奢華包裝純屬浪費。

兩個基本標準可以判斷: 第壹個標準是真酒,純糧食酒,沒有酒精酒。 第二個標準是高性價比。就是零售價在出廠價的100%以內,越低於100%,性價比越高。最高性價比在50%,屬於保本低利。

進圈以後就明白了,廠家壓貨,渠道費用,業務費用,搞來搞去除了團購能掙錢,其它都給廠家和業務員打工了。不是這個行業的盡量別幹,除非有資源。

壹是代理商周邊沒其它區域代理商。這樣價格穩的住。二是,在該區域的零售價格15的酒沒有強勢品牌,品牌集中度不高。代理商可以按此價格操作。扯窖藏成本的基本都是沒了解不懂行的。

黃酒也是酒吧,自己去看,人家也寫的十年二十年,十年才賣二十塊,二十年也就壹百塊。怎麽妳茅臺是金庫藏的,出倉還帶金子啊。

白酒這種文化代表類產品與社交類成本的成本不能簡單的計算,因為:

1、白酒的社交屬性決定了產品的最大成本在於品牌成本,而白酒的品牌投資是長期與巨大的,很多屬於前置性投入,風險很大;

2、生產領域牽涉到原材料的種植與采購,其實還有很多二次加工的問題,時間成本、存儲成本與采購期貨風險也很大;

3、白酒屬於耗糧很高的產業(這裏主要指固態白酒),白酒的高稅收是國家宏觀調控的壹部分,有處於保護耕地與糧食安全的目的,並且白酒這種風險性消費品,高稅收也是限制保護消費者身體健康的出發點。

4、白酒受到食品安全與國家政策輿論多重影響,消費環境較為脆弱,高利潤是為了規避這種高風險。?

綜上簡述:白酒的高毛利是建立在高風險之上的避險措施,不存在基於原材料的所謂高毛利,至於賺不賺錢,其實這是企業經營的問題,與產品高毛利沒有直接關系。

還有自己釀酒說成本的,工業化發展的二十壹世紀,您是沒讀過書還是怎麽的,這點道理都不懂。手工和機器成本都差十幾倍,零售價更多,茅臺是手工嗎?也不知道那些賣酒的、產酒的腦子在想些啥,財報明明在那裏擺著,最科學的數據擺明了茅臺的成本是多少,還要去根據自己那點想當然的經驗判斷醬酒的成本沒那麽低,還要去爭辯。

生產規模大,成本攤銷下來就會很低,品牌大,溢價就高,市場需求大,利潤就高,這是壹個良性循環。那些小作坊,沒啥品牌,銷路不是很暢,肯定相應成本會高些,就別跟茅臺這類大酒廠商比了,人家是占了品牌和市場規模兩大核心優勢,何況口感也達不到人家的水準,就別把成本誇上天,沒市場還要把價格賣的那麽貴,老老實實賣個幾十塊錢有點利潤賺就可以了,百姓們又不是傻子。

說實話普通人對酒是分辨不出來的,很多人喝酒是喝壹個面子和品牌,說實話就是喝壹個格調。

我在家也經常被長輩拉出去充臺面,說幾個專業術語,壹群人說這娃兒沒白學,我內心倒是挺尷尬的。誠然白酒的成本價很低,但不同價位的白酒品質的確不壹樣,我火候不到喝不出來,要是放到我們老師那裏立馬就能分辨出來什麽品質和價位,質量好的酒價格自然也貴,就像葡萄酒也有二三十的餐酒和上千的年份酒,不過壹般沒有鑒賞能力的人喝不出來差別。不過高端酒的定價的確有被哄擡的嫌疑,之前公款消費被嚴格管控時高端酒的價格有過下降。

純玉米澱粉原料以食用酒精生產設備和工藝流程得到食用酒精,再用食用酒精加水得到42度52度的白酒,算不算純糧食酒?國家標準白酒分類並不是純糧不純糧,而是按照工藝,按固態發酵還是固液法還是液態法分類。所以不僅要是純糧,還得是原糧粉碎、蒸熟糖化、拌曲、發酵、蒸餾取酒、陳化、勾兌。不說酒的物料成本人力成本,1千萬糧食釀成酒,陳3年再上市的話,資金的時間成本是多少?

看固定成本和攤銷成本。

比如二斤糧食就能出壹斤酒,所以壹斤酒的固定成本就是二斤糧食錢,壹個工人壹個釀造周期內最大能釀壹百斤酒,如果就釀10斤,那每斤攤銷的人工成本就是1/10工人工資,釀壹百斤就是1/100工人工資,同理,如果產量上去了,那宣傳,設備折舊的攤銷成本相對挺低的,批量購買的話,糧食的價格也會比市價便宜不少,所以我覺得白酒的毛利應該挺高的。

白酒的黃金十年已經過去了,從12年限制三公消費以後經銷商日子就越來越不好過,從16年開始白酒社會庫存的減少加上消費升級帶來了高端白酒的復蘇,很多廠商也接連提價,但是渠道利潤真不高,部分高端品牌核心品項雖然單瓶利潤有增加,但是也是伴隨著廠商的控量策略,總體利潤受到控制(前期囤貨多的不做此說),行業的復蘇肯定是對廠商利好,同時也帶來市場營銷推廣費用的增加,壹般白酒廠商都會給予出廠價百分之20以上的市場費用支持,再加上稅費,材料、人工,環保投入等,妳可以自己算算。

當時有幸參與新酒上市的整個設計,選材,包裝,打樣的全過程,現在有壹款目前市面上算較熱門的酒也有當年我開會中的頭腦結晶啊哈哈。我沒具體梳理過,但是當時我們上了八款新品,舉個壹斤紅瓶裝的成本啊,液體酒成本兩元多,瓶子選已有模不用另開,紙盒中等卡紙,瓶子加包裝十元左右成本,定價在160-240之間。但是,重點來了,酒廠本身利潤沒這麽高,因為下面有分片區總代,省代,市代,縣代到零售商層層壹吃,每個利潤也不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