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炕上吃飯時,男人盤腿而坐,女人右膝而立——這種坐姿只有在穿韓服時才使用。現在的韓國女性平時不穿韓服,只要把腿並攏坐下就可以了。坐好菜後,不壹會兒,餐廳的阿姨就會端著托盤來找妳。她會先從托盤裏拿出餐具,然後是食物。
韓國人通常使用不銹鋼制成的平頭筷子。中國和日本都有端著飯碗吃飯的習慣,但韓國人認為這種行為不規範。而且不能用嘴碰飯碗。壹個圓底有蓋的碗坐在桌子上,沒有把手讓妳拿著。再加上米飯傳到碗裏的熱量,不去碰也是合理的。至於碗蓋,妳可以隨意拿下來放在桌上。
既然胡作非為,左手壹定要聽話,老老實實躲在桌子底下,不要在桌子上“露壹手”。右手必須先拿起勺子,從鹹菜裏喝壹口湯,然後用勺子吃壹口飯,再來壹口湯和飯,然後就可以隨便吃什麽了。這是韓國人吃飯的順序。在韓國人的飲食中,勺子比筷子更重要。他們負責盛湯,撈湯菜,裝米。不用的時候,要放在飯碗或者其他器皿上。還有筷子?它只負責摘菜。無論妳如何不能用勺子把豆芽從妳的湯碗裏取出來,妳也不能用筷子。首先是食禮問題,其次湯可能會順著筷子流到餐桌上。筷子不夾菜的時候,韓國傳統的做法是右手方向放在桌子上,兩根筷子並攏,三分之二放在桌子上,三分之壹放在桌子外面,這是為了方便拿起來再次使用。
韓國人是壹個感性的民族。我們要充分理解他們是如何通過聚餐來表達自己的感受的,同時也要在理智上承認這是壹種不衛生的“食物禮物”。
韓國飲食的特點
韓國飲食的特點
因為氣候和當地條件適合農業的發展,韓國早在新石器時代就開始種植雜糧,之後又普及了水稻的種植。此後,谷物成為韓國飲食文化的中心,並在三國後期形成了以米飯和蔬菜為主副食的固有的韓國家常飯。後來發展出米、粥、餅、面、餃子、片湯、酒等谷物飲食,也帶來了以醬油為底子,再到黃醬的發酵飲食的發展。不僅有栽培蔬菜,還有山野自然生長的種類繁多的野菜,可以用來做涼菜、飯團、素菜、泡菜等。,用季節裝飾餐桌。
傳統上,生姜、肉桂、艾葉、五味子、枸杞、沙參、桔梗、木瓜、石榴、柚子、人參等藥材壹直被廣泛用於烹飪。有人參雞湯、艾糕、沙參、涼拌等各種食物。,以及生姜茶、人參茶、木瓜茶、柚子茶、枸杞茶、決明子茶、茶葉等飲品。調味料和香料在韓國也被稱為藥。壹直認為蔥、蒜、姜、辣椒、香油、芝麻都有藥用價值。韓國人的日常食物以米飯為主,配幾個菜。主食以大米和雜糧米為主,混以小米、大麥、大豆、紅小豆等雜糧。
副食主要是湯、味噌湯、鹹菜、醬類,以及肉類、扁魚、蔬菜、海苔等做成的食物。這種吃法既能均衡地吃各種食物,又能達到營養均衡的目的。
主食是米飯、粥、面、餃子、年糕湯、片湯;副食有湯、醬湯、烤、炒、醬肉、炒菜、肉片、野菜、蔬菜、醬魚、魚幹、味噌、燉菜、火鍋、鹹菜等。除了這種日常飲食,還有各種糕點、麥芽糖、茶、酒等飲食。它促進了醬、醬魚、泡菜等的發展。用於儲存發酵食品。
韓國飲食包括每天重復的日常飲食,壹生中必須在儀式上擺放的食物,為祈求豐收和良好捕魚而擺放的豐收節和魚節食物,為祈求部落和平而擺放的部落祭祀食物,以及為悼念死者而擺放的祭祀食物。同時,它還利用當時的食物,根據季節的不同制作時令菜肴。韓國的時令美食習俗是協調人與自然的智慧形成的,在營養上也很科學。比如正月十五吃核桃,壹年四季都不會生瘡,這必須建立在補充脂肪酸不足能有效預防皮膚腐爛、癬和濕疹的科學說法上。而立春在春天吃野菜,不僅有迎接春天的感覺,還能補充因冬天而缺乏的維生素。
可以說,地方美食是根據當地地理、氣候特點生產的地方特產,是用祖傳烹飪方法制作的地道民間美食。從這個角度來看,過年的習俗,通過儀式和生活習俗,在各地傳承下來,不僅具有當地文化的特點,在營養方面也有很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