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對植物的馴化可以改變植物的結構、傳播方式和各種性狀,使其朝著有利於人類活動的方向進化。同時,人類馴養了大量的動物,最重要的是改變動物的生活習慣,讓它們為人類服務。
被人類馴服的動物第壹個被馴服的動物是狗。如今,狗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著各種各樣的角色。它們可以是陪伴人類的寵物,可以是給被困者帶來希望的搜救犬,甚至可以是經過訓練的盲人引路。
豬、羊、牛等動物經過馴化成為家畜,成為人類的主要食物來源。
其中壹種生物,被人類馴化後,由於時間和地域的差異,在人類歷史進程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這包括食物來源、土地耕種、軍事行動、體育、娛樂和運輸。這種生物就是馬,它的存在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
為什麽馬肉不是普通的肉?像馬、豬、羊、牛這些壹直被人類作為食物來源的動物,仍然是我們餐桌上的主要肉類。為什麽現在吃馬肉的人這麽少?
有些國家甚至禁止吃馬肉,比如英國。2013年,英國發現從歐洲進口的牛肉制品中摻有馬肉。經過抽樣調查,馬肉的比例甚至超過了60%。這壹事件引起了消費者的極大不滿,“馬肉風波”成為歐洲近年來最大的食品醜聞。
通過數據分析可以發現,馬肉的營養價值其實不輸於牛肉,甚至可以說比牛肉更健康。馬肉含有大量蛋白質和各種氨基酸,脂肪和膽固醇含量低,還有其他肉類沒有的糖原。人體所需的多種維生素也可以在馬肉中找到。
既然馬肉有這麽多優點,為什麽沒有成為人類食譜的常客?
馬的起源馬是壹種常見的家畜,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屬於現存的三個翼手目亞目之壹。它的四肢非常強壯,其中第三個腳趾最發達,進化成了馬蹄形,其他腳趾都退化了,所以我們常說馬只有壹個蹄子。
根據馬的化石,最早的馬出現在5700萬年前。那時候的馬叫始祖馬,主要吃樹葉,前腳四趾,後腳三趾。它沒有現在的馬高大健壯,只有狗那麽大,身體也不直,但背是拱起的。
從老祖宗馬開始,進化出了很多旁系群體。這些群體有的在跑步中越來越大越來越強,有的越來越小,進化的方向與跑步無關。
到了2300萬年前的中新世,最強大的馬動物群之壹就從這些旁系群體中進化而來,這個動物群的代表就是三趾馬。然而,這種馬已經滅絕了。我們現在看到的馬最直接的祖先就是怕馬。恐懼馬變成現代馬用了800萬年。
北美是馬科動物的起源。冰河時期,白令海海平面急劇下降,白令海峽成為大陸橋,連接美國的阿拉斯加和俄羅斯的西伯利亞。當時,馬通過這座大陸橋從北美傳播到歐亞大陸。
然後來到了非洲和南美洲。但讓人不解的是,北美的馬在2萬年前就已經完全滅絕了。直到19500多年後,西班牙人才把馬帶回美洲,這裏再次出現了馬的蹤跡。
經過漫長的進化過程,並且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馬只有兩個亞種,壹個是家養馬,也就是我們最常見的馬,壹個是普氏野馬。
家養馬是人類馴養的,人類培育和改良家養馬,現有品種200多個。在這個過程中,由於基因滅絕等因素,88個物種已經滅絕。而且人類在繁育過程中想要保證馬的血統純正,也嚴重破壞了家養馬品種的遺傳多樣性。
普氏野馬是唯壹存活下來的史前馬,但它的生存經歷也非常坎坷。1879年,俄羅斯探險家普爾·格瓦爾-斯基首次發現了普氏野馬。
這個發現對人類來說是幸運的,因為在此之前,人們認為世界上沒有野馬。但是對於普氏來說,這個發現是非常不幸的,因為有大量的人在等著他們想要獵殺他們。
1969年,人類最後壹次看到野生普氏,從此再沒見過。這種馬在野外的保護狀態由瀕危變為滅絕。
各個國家重點保護人工繁育基地飼養的普氏野馬,在這個種群順利延續後,實施野牧計劃,成果非常成功。這樣,野生普氏野馬再次出現在自然界,保護狀態也調整為瀕危。
馬與人的關系6000多年前,人類馴化了馬,使之成為供人類使用的家畜。根據研究和調查,科學家認為人類最早馴化馬有幾個目的:
第壹,作為食物來源,人類可以用馬肉和馬奶填飽肚子;
二是用於勞動,馬匹可以作為壹種動力來驅使;
第三,用於騎行、拍攝或旅行。馬具有極佳的奔跑速度和穩定性,而且性格沈穩,不易受驚,非常適合人類騎行。
第四,用於觀賞。矯健有力的身軀讓馬有了壹種獨特的剛強之美,人性有了對美的追求;
第五,用於祭祀。在印度,有壹種說法是,祭馬是國王親自主持的重要儀式。
在古代,馬多用於拉車或直接作為騎行工具。馬車是當時最常見的交通工具,有時人們用它來拉貨物。這種情況壹直持續到第壹次工業革命,蒸汽機取代了馬成為交通工具的動力。
當時改進蒸汽機的詹姆斯·瓦特提出了馬力的概念,來表達蒸汽機功率對應的馬拉力,可見馬在當時對人類是多麽的偉大。
現在各國很少使用馬車作為日常交通工具,但有時會作為旅遊項目來吸引遊客。但如果是非常崎嶇的山路,汽車很難通過,人們往往會選擇馬作為交通工具。
除了日常生活,馬在軍事上的作用也不可小覷。尤其是在冷兵器時代,有壹個非常重要的單位叫騎兵。他們大多騎馬作戰,以步兵無法比擬的迅捷,加上馬匹本身的力量足以將敵人踩在腳下,因此騎兵作戰能力出眾。
歷史記載中,往往是騎兵以少勝多,擊敗步兵。壹匹品質優秀的戰馬,可以大大增加軍隊的戰鬥力,立功之後也會受到人們的獎勵和追捧。比如我們熟悉的赤兔、德祿、追等等。
馬壹直與人類關系密切,這從各種與馬有關的文化中可見壹斑。在我國的語言中,有金戈馬鐵、馬之成功等成語,在十二生肖中也有馬的壹席之地。由於馬的外形健壯美麗,人們視其為力與美的結合體,往往將馬的形象融入到各種文藝作品中。
比如唐代文學家韓愈筆下的馬碩,以畫馬聞名的藝術家徐悲鴻,經常以馬為原型的唐三彩,都說明了馬在人類發展歷程中的重要地位。
現在,馬更多的價值在於科研和運動。由於馬的化石非常多,科學家可以通過觀察化石了解到更詳細、更完整的馬的進化過程,也可以從地層中發現的馬的化石推斷出地層的年代,減少了科研花費的時間。科學家經常把馬的進化作為進化的經典例子。
在古代,人們把騎馬視為壹項重要的運動,屬於中國古代六大藝術之壹,被稱為馬術或騎馬,這個名稱壹直沿用至今。當時人們訓練騎馬主要是為了狩獵和戰鬥,後來它逐漸被賦予了表演的性質,包括賽馬、騎射、馬戲等等。
如今,馬術比賽已經成為奧運會的正式比賽項目。1921年,國際馬術聯合會成立,並得到國際奧委會認可。
馬肉不受歡迎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歷史原因。在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中,農耕文明基本上是主體。當時,人們很難種植耕地並獲得較高的作物產量,也沒有心思和精力飼養馬這種大型家畜。
而且當時馬是軍事資源,禁止百姓私自宰馬、吃馬肉。這些馬大部分被政府沒收,被訓練成戰馬,剩下的成為交通工具。在當時的人眼裏,馬在其他方面的價值遠遠高於食用價值,所以沒有吃馬肉的習慣。
第二是經濟原因。雖然人類已經成為最高級的消費者,按理說可以成功捕食大部分動物,但還是有少數動物作為主要的肉食來源。有些肉甚至需要高價品嘗,主要有兩個原因,要麽數量稀少,要麽人工飼養成本太高。馬屬於後壹類。
因為馬運動量大,對食物的需求自然高。它不像牛壹樣反芻,也不像豬壹樣堆積脂肪。肉越多,它吃得越少。這種高成本低回報的生意,聰明人是不會做的。
第三是人的情感原因。如前所述,馬陪伴了人類非常長的時間,為人類提供了很多便利。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他們對馬是有感情的。比如古代將領對自己的戰馬就有很強的感情,就像自己的孩子壹樣。
在吃馬肉之前,難免會想到這種動物給人類帶來的種種,因為道德感硬是有道理的。這和大多數養狗的人不吃狗肉,養貓的人經常不吃貓肉是壹樣的。
我國還有壹個政策原因。因為目前馬在人類生活中的參與度普遍不高,馬產業發達的國家背後都有政策支持。而中國在畜牧業方面的優惠政策大多與豬牛羊等家畜有關,唯壹會發展馬業的地區是已經在馬背上發展起來的遊牧民族。
因此,我國的馬產業發展還處於較低水平,馬的用途更多的是用於比賽和休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