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選用優良品種土雞的優良品種是飼養優質土雞的基礎。應選擇皮薄骨細、肌肉豐滿、肉質鮮美、抗應激能力強、體型中小的地方名優品種,可以是三黃雞或麻花綠腳雞,如宮廷黃雞、河南固始雞、廣西三黃雞、浙江仙居雞等,也可根據當地飼養習慣和市場消費需求,選擇適合當地飼養的優良肉雞品種。壹般選用肉用型、兩用型、蛋用型雞品種的雄性雛雞,也可選用地方雞品種作為生態肉雞品種,兩用雞品種最好。
(3)選擇合適的育雛時間散養雞壹定要選擇合適的育雛季節,有利於散養雞放牧,最好在3-5月份育雛。春季氣溫逐漸升高,日照充足,有利於雛雞的生長發育,成活率高。在中雞階段,由於溫度適宜,長時間戶外活動,可以得到足夠的鍛煉和運動,所以身體健壯,對以後的自然放牧和防止天敵非常有利。春季雛雞成熟早,產蛋時間長,尤其是早春孵出的雛雞更好,所以選擇春季育雛。
(4)保證育雛的環境溫度和濕度育雛的關鍵是給雛雞適宜的溫度。以保溫箱下的溫度為例:1 ~ 2日齡為34 ~ 35℃;3 ~ 7日齡為32 ~ 34℃;第二周28 ~ 30℃;第三周26 ~ 28℃。冬季和春季育雛溫度每周下降2℃,夏季和秋季每周下降3℃,直至達到265438±0℃。對雛雞來說,1周相對濕度為70% ~ 75%,第二周降低到60%,第三周以後盡量保持在55% ~ 60%。濕度過大有利於病原微生物繁殖,易誘發球蟲病;如果濕度過低,風幹會加速雛雞的呼吸,體內的水分會隨著呼吸大量分布,腹部剩余的蛋黃吸收不良,影響雛雞的發育。
(5)做好圈地練雞工作。在棚內飼養三周後,雛鳥體重將超過65438±0.30克,在醫院進行飼養,訓練聽聲音和餵食。經過壹定時間的訓練,雛鳥聽到這種聲音就會回來吃東西。在院內不同區域種植飼草或訓練雛雞用飼草自由進食,經過三周多的訓練,雛雞增強了捕食能力和對天敵的防範能力,為放養創造了條件。
(6)做好備貨安全。圈舍後,雛雞體重壹般在0.3公斤以上,具備放養條件。這時,它們可以分散在樹林、水庫和草地上,雛鳥可以在廣闊的田野裏捉蟲,吃草籽和嫩草,自由活動。這個時期長達15周,從住院日開始可以餵5次,逐漸減少到2次。壹天餵兩次,早上放出來的時候少餵點,晚上回來的時候多餵點。在放養過程中,壹定要做好安全防範措施,防止天敵的危害。天敵主要是鷹、黃鼠狼、山貓。他們以天然林為屏障,隨時抓雞。因此,做好放養期的安全工作,提高雞的成活率非常重要。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預防天敵:訓練家犬驅逐附近的老鼠和雪貂,用尼龍網圍起牧場。這個方法是可行的。
(七)飼餵專用飼料根據散養雞的飼養特點,飼料和飼草分為兩部分。壹部分是人工飼料,餵散養雞的飼料必須是有機飼料。種植生態雞飼料和飼料原料時,必須按照有機食品的要求進行培育。動物飼料的人工補飼也必須按照生產有機食品的標準進行。在人工飼料生產過程中,禁止添加各種化學物質,以保證散養雞的質量。另壹部分是天然飼料。天然飼料的質量取決於自然環境,主要包括天然飼草、成熟種子和各種天然昆蟲。只有當散養雞的天然飼料充足、營養豐富時,才能生產出高營養、強滋補的優質產品。
(8)適時出售適宜的飼養期是提高肉質的重要環節。飼養周期過短,雞肉水分過多,營養物質積累不夠,鮮味和芳香物質含量低,肉質不好,口感不新鮮,達不到優質雞肉的標準;飼養周期太長,肌纖維太老,飼養成本太高,不經濟。根據土雞生理營養成分積累特點,以及公雞生長快於母雞、性成熟早的特點,確定肉用小公雞100日齡上市,母雞120日齡上市;中型肉公雞110天,母雞130天。此時上市雞的體重和雞肉中營養物質、鮮味、芳香物質的積累基本達到成年雞的含量標準,肉質鮮嫩,是壹個重量、品質和成本的良好組合。
(9)預防三種疾病,做好防疫消殺工作,是飼養生態雞的重要保證。壹般情況下,散養雞抗病能力強,發病率比圈養的大規模肉雞少。但由於飼養期長,在野外放牧,接觸病原體的機會很多。壹定要按照養雞的要求,認真做好衛生、消毒、防疫工作,不能放松。目前影響土雞健康的有三種細菌性性病、三種病毒性性病和三種寄生蟲病。針對這些易發病和當地疫情,做好防控工作,可以有效提高土雞的成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