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位於河南省西部,是中國“七大古都”之壹。千年帝都,牡丹花城,自夏朝以來,13個朝代都在洛陽建都。它是河洛文化的發祥地,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壹,是中國壹千多年的政治經濟中心,是中國的重工業城市。經過多年的建設和發展,洛陽現已成為國內外著名的休閑城市。千年帝都,華夏聖城,文明之源,世界絲綢之路的起點,運河的樞紐,牡丹之都,山水之城,三代的創造,魏晉的浪漫,漢唐的輝煌,宋家的文學精神
洛陽是世界上唯壹可以稱得上國色天香的古都;洛陽,壹座三皇五帝的城市,不僅僅是地理上的,更是華夏先民心理上的認同。洛陽是中國文化的讀本,是中國文化從萌芽、成長到繁榮、壯大的中心和標誌。洛陽有著深厚的政治、經濟、文化背景,所以他的民風也正如蘇東坡所說:“洛陽古老而沃土,風雅而有壹種民間語言——洛陽方言。”
進入洛陽城,不看他,先聞他的聲音。降調的發音,熟悉的字,會讓妳耳目壹新。
壹千多年來,洛陽壹直是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洛陽方言也被稱為“雅言”。南宋陸遊說:“洛陽是中原唯壹讀音最大的地方。”目前,洛陽方言是洛陽市老城區和洛龍區的主要方言。其中,老城是老洛陽的標誌和象征,洛陽話更是地道。想象壹下,走在老城區的東西大街上,感受歷史街區的傳統風貌,體會老城區的歷史文化氛圍,聽老城區地道的方言,就像穿越世紀,回到歷史。洛陽話有“洛陽味”。然而,隨著普通話的普及,洛陽方言中的方言已經很少有人知道了,但它確實給洛陽的風俗習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洛陽民俗文化的重要載體。
讓我給妳舉幾個例子來找樂子:
讓弗=絲隨最近=幾個人老壯在壹起-蹲下秦喬-池莉秦喬-池莉占球:足球。
雖然洛陽話正在逐漸被同化,但當妳來到洛陽城,和街上的老人聊天,和沒有店牌的老店主交談,妳會立刻聽到洛陽話的趣味,妳會很快從洛陽話中體會到洛陽人積極樂觀但簡單舒適的生活理念。二、傳統飲食——湯和洛陽水席
聽著地道的洛陽方言,走在古樸的市區街道上,很多遊客都希望能找到最正宗的洛陽味道。那我們就從舌尖上的味道說起吧。要了解洛陽,各種湯是最好的選擇。
洛陽人美好的壹天,從早上壹碗酸爽的“無湯”開始;洛陽人安逸的壹天也以美味的湯結束了。但是湯包括什麽?“說起洛陽的湯,洛陽本地人自然會想到牛肉湯、驢肉湯、羊肉湯、雞湯、丸子湯、豆腐湯、不翻湯、臭幹湯?呵呵呵,這麽多湯?沒錯,就是這樣。”隨便問壹個洛陽本地人,十個人有九個肯定會這樣回答。洛陽有正宗和非正宗的湯館。正宗的有百年歷史,非正宗的比比皆是。洛陽湯店約有1000家,有馬、高、李、任等正宗或非正宗的牛肉湯、羊肉湯、不翻湯、丸子湯、豆腐湯店,每天都在洛陽展出。想要分辨正宗與不正宗,只有現在的老洛陽人才能分辨,壹個味道,壹條人行道出隧道。不過對於我們來說,壹個七八塊的湯配洛陽燒餅就夠了。
來洛陽,實惠又好吃的是老城區興華街正宗的“高記青香園”,是所有遊客的必去之地。說起喝湯,老洛陽人喜歡端著湯悠閑地蹲著。如果妳喝過洛陽湯,妳壹定會發現湯碗就是那種沈甸甸的碗。這種碗,加上老洛陽人特有的喝湯習慣,別有壹番風景和味道。對於老洛陽人喝湯的習慣,現在的洛陽人既有保留,也有創新。來“青香花園”喝湯,妳會發現小小的店面只有四五張小桌子,面對再多的客流量,簡直是杯水車薪,但那又如何?食客們在門外的大槐樹下放上高凳,然後坐在小板凳上,要麽自己吃,要麽邊吃邊聊,絲毫不會因為沒有桌子而感到不適和不安。這似乎是壹個不成文的規定,沒有人會去打破它。甚至那些遊客也入鄉隨俗。我想,只有這樣,用正宗或非正宗的湯,才能真正理解洛陽湯菜的文化內涵。
洛陽的湯文化歷史悠久,甚至民俗也是中國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除了湯,洛陽水席是必須的。
有句歌謠是這麽說的:“洛陽水席洛陽湯,別忘了桂花糖,吃文房四寶臥異,洛陽糊面有點熱。”第壹句是洛陽水席。洛陽水席的特點是:壹是有精心準備的葷菜、素菜、葷菜,選材廣泛。天上的鳥,地上的動物,海裏的魚,地上的蔬菜,都可以坐。所謂“水席”有兩層意思:壹是所有熱菜都有湯;第二,吃了壹道熱菜,撤了又上,像流水壹樣不斷更新。洛陽水席歷史悠久。“水席”是洛陽特有的地方風味菜肴。它風味獨特,選料非常講究,烹飪精細,味道鮮美多樣,口感舒適清爽。與龍門石窟、洛陽牡丹並稱洛陽三大奇觀。它是中國迄今為止保留下來的最古老的名字之壹,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
今天的洛陽水席擺滿了24道菜,分別是八個冷盤,四個大項,四個壓菜。其上菜程序如下:席子上放四葷四素八涼菜,然後上四大菜。每道大菜配兩道中國菜,稱為“取庭”。第四道菜上了甜菜甜湯,接著是主食,接著是桌上的四道菜,最後上了壹道“送別湯”。二十四菜配湯,有條不紊,無紊亂。真命天子假燕窩水墊的另壹個特點是素菜是用肉做的,用假代替真。水席中著名的“洛陽燕菜”和“假海參”,都是常見的民間蘿蔔和粉條,但經過廚師烹制後,脫胎換骨,別有壹番風味,如奇葩綻放,讓人驚嘆不已。[1]
吃了很久的洛陽水席,在我心目中並沒有官方說的那麽完美。作為洛陽人,可以諷刺地說,洛陽水席已經失去了真實性,成了壹個沒有內涵的歷史外殼。沒有創新和發展,只是保留積累的歷史,洛陽水席沒有發展前景。所以我不介意大家品嘗洛陽水席,因為洛陽的壹些水席店打著歷史文化的旗號寫著高昂的菜單價格,卻做不出真正有人情味、色香味俱全的美食。如果妳真的想嘗壹嘗,推薦妳去正宗的水席店“古鎮真不壹樣”。
如果妳品嘗洛陽水席,妳應該是武則天壹回,品嘗威嚴和廚師的絞盡腦汁——洛陽吞食記;如果品嘗洛陽水席,可以在水席中品嘗到洛陽人特有的鹹、甜、酸的味道;如果品嘗洛陽水席,那就區分不同檔次的“社會冷暖”。第四,文化傳統——河洛鼓
河洛鼓是河南漢族的地方歌曲之壹,是壹種以說唱的方式講述故事、刻畫人物、抒發思想感情、歌唱社會生活的傳統音樂。當地百姓都稱河洛鼓為“評書”,至今洛陽地區還經常把“評書”和“唱歌”結合在壹起。所以,河洛鼓植根於洛陽。
河洛鼓起源於清末民初,是在洛陽舒勤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洛陽舒勤曾被稱為“琴音”,早期的伴奏樂器是中國傳統的七弦古琴。早期洛陽舒勤的唱法多為閉眼,唱腔委婉細膩,多字多腔,節奏緩慢拖沓。其歌詠書目多為才子佳人悲歡離合的中短篇小說。《琴音》在官僚、商人、文人中傳唱,歌詞、歌曲高雅。流入民間後,改名為“舒勤”,琴改為揚琴。
河洛鼓的表演形式不限於場地大小,也不限於場頭或劇場舞臺。不需要化妝,不需要道具,完全靠歌手用文字敘述和寫人。演出時,歌手站在桌前,壹手敲鋼板(銅板),壹手敲書鼓。伴奏的人從壹個,兩個,三個,四個人不等。樂器以胡為主,配以琵琶、二胡和三弦。在山野與清風明月之間的鄉村,鼓聲陣陣,琴弦叮當,鋼板叮當,令人神往。河洛鼓最常見的表演形式是,主唱左手打鋼板,右手打平鼓,另壹位樂手由胡伴奏。演唱風格活潑明快,氣氛熱烈。它經常以“許願書”的形式在農村的庭院裏表演。它來源於人民,服務於人民,植根於當地人民的生活。是滿足群眾精神需求的民間曲藝品種。
雖然河洛鼓曾經是壹個為人民服務的娛樂項目,但是隨著電視的普及,河洛鼓的觀眾數量逐年下降,年輕人也沒人聽,更別說學了。特別是年紀大的老藝術家大多已經去世,藝術家的數量只減不增。到2008年底,鼓手不到20人,年齡都在五六十歲以上,大部分已經不從事演出活動。河洛鼓的生存狀況已經陷入了令人擔憂的境地。因此,對河洛鼓進行創新改造迫在眉睫。
洛陽的民俗還有很多,很典型,僅此而已。作為壹個洛陽人,我最喜歡的是隱藏在洛陽人生活中的民俗。“洛陽滿是閑客”,“我時常回想起洛陽的旖旎風光,那溫馨的煙香,那酒香”,“洛水橋邊春日斜,碧水淺,瓊沙淺。”洛陽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文化底蘊,體現在洛陽人的生活習慣上,就是沒有太多的涵養或豪放,只有精神上的無憂無慮,優雅清新,早上舒服的晨練,下班後在洛河邊悠閑的工作壹天。真心希望洛陽民風在歷史長河的波光粼粼中繼續波動,繼續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