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康師傅方便面的歷史

康師傅方便面的歷史

方便面:掘到第壹桶金

1959年,魏家父親魏德和在臺灣彰化鄉村辦起了壹家小油坊,起名“鼎新”。

這個作坊式的小企業後由魏家的四兄弟和三姐妹繼承,維持著中小企業的規模。

1989年,四兄弟中的老幺魏應行身負家人重托,從香港轉道來到大陸。

他在各省之間輾轉考慮,足跡幾乎踏遍全家。

因為家庭企業是油坊,他自然而然地想到,要在大陸開發壹種食用油。

當時大陸市場幾乎全是散裝油,談不上優質和品牌。

魏應行決心開發“頂好清香油”,創立“來自臺灣的食用油”形象。

許多人可能還記得20世紀80年代末中央電視臺播出的這條廣告。

當時正在大陸熱播的臺灣電視劇《星星知我心》女主角吳敬嫻壹句“用頂好清香油,頂有面子”在電視上反復播放,廣告語深入人心。

可惜名聲雖好,買賣卻不好,以大多數老百姓在80年代末的消費水平,還沒達到“要面子”的程度。

大家用慣了廉價的散裝油,而十幾塊錢瓶的“清香油”質量雖好,價格卻遠遠超過百姓的心理底線,滯銷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了,最後甚至不得不全面回收。

後來康師傅又先後試推“康萊蛋酥卷”和另外壹種蓖麻油,兩種產品雖然廣告都很出色,但同樣犯下了高估市場的錯誤,壹直未能獲得理想的銷售。

至1991年的三年間,魏應行已賠掉了所攜來的1.5億臺幣的半數以上,幾乎要打道回府。

恰好在這時他嗅到了方便面的市場機會。

當年他經常乘坐火車,並食用從臺灣帶來的方便面。

後來漸漸發現,壹同搭車的人們對他的方便面常常十分好奇,經常有人圍觀甚至詢問何處能買到。

康師傅敏銳的捕捉到了這個市場的巨大需求,決定主攻方便面市場。

由於過去在臺灣,魏氏四兄弟在方便面這個領域可以說是壹片空白,就像幼稚園的學生壹半。

因此在推出新產品事便小心翼翼,邊做邊學。

當時為了了解大陸的口味,便通過試吃的方式來改進佐料配方。

同時在定價方面,發現當時的大陸市場上只能買到兩種方便面:壹種是進口的“高價面”,在機場飯店等地有售,卻因價格偏高而難於推廣,另外壹價格極其低廉的袋裝面,價格雖然低廉,但口味非常的差。

康師傅考慮到消費者的消費能力,最後把售價定在壹點九八元。

1991年適逢天津科技開發區招標,康師傅便在區內註冊了頂益食品公司,把所有家當押進去,準備投產味道很濃的“康師傅”紅燒牛肉面,這是經過詳細的市場調查後確定的最適合大陸人的口味。

與此同時,康師傅的廣告宣傳已全面鋪開。

康師傅壹改前兩次用真人作廣告的作法,頂益決定采用壹個相對比較易記憶的動畫人物,在稱呼上,為適合北方人的思維方式,頂益決定用“師傅”這個詞以顯得較為專業,而姓氏則取用“健康”的“康”字,以塑造“講究健康美味的健康食品專家”形象。

當時臺灣對大陸觀眾還很有吸引力,為迎合觀眾心理,這位“康師傅”當是來自臺灣!這配合紅燒牛肉面口味濃、份量足的特點,廣告詞則設計為“香噴噴,好吃看的見”。

1991年的電視廣告費用相當便宜,在中央電視臺的黃金時段插播條廣告只需500元人民幣,幾乎等於不花錢做廣告!康師傅決定展開“康師傅”的大規模廣告攻勢,選在中央電視臺臺灣電視劇前的黃金時段播出。

當畫面非常漂亮的“康師傅”廣告壹經推出,立刻打響,各地開始紛紛註目“康師傅”,掀起壹股搶購狂潮。

老百姓的熱情即刻傳染給批發商,甚至壹度出現了頂益門前排長隊,批發商提著壹麻袋壹麻袋錢要訂貨的場面。

為應付供不應求的熱銷局面,頂益不得不投入大量現金至流通領域,同時用提前收來的訂金購入國外的先進機器設備,招收培訓人員。

1992年,第壹碗面出籠。

6個月內,頂益生產線上的工人即從300多人猛增到三四千,將生產線擴大至天津之外的多個城市,“康師傅”暢銷全國。

“最重要的是我們抓住了先機,搶到了‘第壹品牌’形象,”頂新集團副總裁李家群多年後曾說過,“若是換在今天,任何壹個品牌也不可能做到這樣。”

難得的時機和獨到的營銷策劃造就了“康師傅”。

從此,“康師傅”盤踞大陸方便面市場龍頭位置達十余年之久。

多樣化:拓展事業

自1992年“康師傅”方便面暢銷以來,天津頂益的資本總額由初期的800萬美元迅速增加到2億美元,整個資產翻了25倍。

至1995年,年營業額已由當年報0.27億發展到24.5億元。

而此時集團的生產規模又供給不足,不得不在各地繼續設廠,搭鋪生產線。

盡管到1996年,新成立的廣州頂益、杭州頂益已分占了華南、華東市場,但天津頂益的營業額還是達到了23億元。

整個公司的業務幾乎處在瘋狂發展當中。

企業建立初期,內地生產配套設施尚不完備,康師傅當年就曾著手建立壹個生產包裝配件的“頂正”公司,除承擔內部業務外,還對外承攬業務。

自此公司開始多元化發展。

1996年,頂益開曼公司在香港聯交所成功上市,與此相呼應的是,“康師傅”作為壹個全國性的品牌,1996年便投入了茶飲料的生產,當時推出的是檸檬茶和菊花茶,1997、1998年,康師傅又相繼推出了冰紅茶、綠茶和烏龍茶。

隨著2000年-2001年茶飲料市場的升溫,如今,康師傅已處於中國包裝茶飲料市場的領導地位,包裝茶的銷量及銷售額市場占有率已分別達到50.6%和52.3%。

1997年,康師傅的註意力又轉移到了物流上。

1998年,康師傅在上海正式成立了第壹家樂購生活購物中心,目前已擁有15家營運店,2001年的營收達到了2.25億美元。

康師傅有關人士表示,目前正積極發展物流業,未來有可能進入便利超商的經營行列。

但由於過去統壹在臺灣發展7-11曾連續虧損7年,康師傅會謹慎投資便利超市。

另外,康師傅還在1996年並購了德克士炸雞連鎖店,2001年已達到200家。

2002年,德克士正朝著370家餐廳的目標邁進,營業額也要突破13億元。

面對入世:穩坐釣魚臺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跨國巨頭紛至沓來,康師傅是否能安坐釣魚臺?頂益副董事長滕鴻年認為顧客只就記住的前兩名品牌來消費。

方便面,消費者會想到康師傅、統壹;純凈水,消費者會想到娃哈哈、樂百氏。

對於跨國公司的沖擊,以食品來講全世界設點最多的是日清,全世界方便面生產線最多、銷量最大的卻是康師傅,在單壹國家市場占有率最高的是韓國的農心,這些品牌都已經到中國 *** 完畢了,還有誰會來?再來就是小的了。

營多方便面在印尼是老大,而在中國,4年前就不做方便面了。

美廚來自新加坡,但去年在其最後的據點北京,也難發現其產品。

但是康師傅也不會放任排名第三、第四的企業擴大市場份額,康師傅雖然是第壹品牌,但時刻在想著拉大與第二品牌的差距,又怎麽會讓第三、第四名來搶走康師傅第壹的位子?

康師傅在鞏固已有市場優勢品牌的同時,也會主動與跨國公司較量。

康師傅的德克士炸雞在未來肯定要挑戰麥當勞、肯德基在中國的地位。

目前中國每年有4000億元的外食市場,麥當勞、肯德基、德克士相加才剛剛達到2.2%,“還有多少商機可以被開發?”頂益副董事長滕鴻年說,“中國的市場實在太誘人了,只要妳真用心就有比別人多的機會。”“同樣的隨著中國對流通服務方面政策的逐步放寬,象樂購這樣的大賣場在國內的許多城市或地區還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如天津塘沽,有35萬人口,絕對可以成立4至5家大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