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深圳網友表示,他們在山姆買到了藍環章魚,所以在生命安全面前不要只說“概率”。

深圳網友表示,他們在山姆買到了藍環章魚,所以在生命安全面前不要只說“概率”。

極限新聞評論員曲靖

前幾天,有網友在壹家火鍋店的菜品中發現了藍環章魚,引起了網友的關註。65438+10月17日,壹位深圳網友發帖稱,他的家人幾天前在山姆福田店購買了壹盒冷凍章魚,打開後發現裏面有壹只藍環章魚。山姆福田店工作人員表示,店內所有章魚均為國內人工養殖,因此出現藍環章魚的概率很低,將聯系有關方面核實情況。

相關新聞報道視頻截圖

在火鍋店的菜品被藍環章魚震驚之前,就有網友在吃燒烤時發現了疑似藍環章魚的身影。現在,據報道,在正規超市的冷凍食品中發現了這種章魚,有毒的藍環章魚成鏈出現,令人防不勝防,讓海鮮食客感到不安。有網友說:“這是藍環章魚的窩嗎?”也有網友表示,為了珍惜自己的生命,他們再也不會吃章魚了。

此前曾幫助網絡識別藍環章魚的《自然歷史》雜誌只是發了壹篇比較科普,因為它收到了太多擔心遇到藍環章魚的人的私下詢問,提醒大家提高防範意識,不要害怕遇到危險。可以看出,這種無法治愈的超級毒藥已經大方地出現在餐桌和超市中,對每個人的安全感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所以,雖然商家工作人員反復強調藍環章魚出現在店裏的概率非常非常低,但感覺我已經等不及下壹句話了,說這只章魚可能不是我們店裏的,但也可能是網友。當然,在相關信息得到驗證之前,確實無法對藍環章魚的來源下結論,但妳應該知道,壹只小小的藍環章魚攜帶的毒素足以在幾分鐘內壹次性殺死26個成年人,而且目前沒有有效的抗毒素來預防它。這樣可怕的東西以各種形式混入食物中,即使概率較低,我們也應該提高警惕,因為壹旦有人誤食,後果將不堪設想。食品安全防線應該是堅不可摧的,不能壹出問題就談“概率”。

該網友發的微博。

可以肯定的是,藍環章魚絕對不是壹種常見的生物,否則不會有那麽多人不認識它。不過,原本出現概率極低的藍環章魚最近頻繁出現,確實值得追問和警惕。目前,無論是在正規的餐館、超市還是路邊攤,這種劇毒生物都可能出現。這是同壹批貨物嗎?還有其他藍環章魚仍在市場上流通嗎?哪壹個環節失聯,導致有毒章魚混入食用章魚?食品安全是壹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現在看來,不僅是涉事火鍋店、超市需要溯源查貨,海鮮產業發達地區的市場監管部門也應該行動起來,徹底排查食品安全風險隱患,查找並堵塞可能存在的漏洞,解除人們因毒章魚而產生的焦慮情緒。

中國現已全面禁食野生動物,但由於捕撈魚類等天然漁業資源是農業生產的重要模式,魚類等水生野生動物不在禁食範圍內,這為許多有毒海洋生物“遊”到餐桌上打開了缺口。但是,法律仍然明確規定,禁止經營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食品,特別是有毒有害食品。餐飲服務提供者應當制定並執行原料控制要求,不得采購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原料。這就要求從事海鮮餐飲的供應商和商戶具有專業的識別能力和確保安全的責任感。不能說客戶可以依靠多重思維或廣泛的知識來“自救”。

好在藍環章魚的特征非常明顯,很容易發現,經過這波科普,相信誤食的風險會大大降低。但從長遠來看,有關部門仍需對這種劇毒生物出現在市場流通中的問題給予足夠重視。對於這種劇毒生物,在垂釣時如何辨別、如何避免受到傷害、發現後如何處理等都應該有相應的規定。只有讓更多的人特別是食品經營者知道這些劇毒生物的嚴重危害,知道發現了怎麽辦,不做會有什麽嚴重後果,才能加強全鏈條監管,切實築牢食品安全防線,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

延伸閱讀:

吃火鍋遇到有毒的藍環章魚,還有很多食物是隱藏的。

昨天,壹則關於藍環章魚的新聞引發關註。

有網友在吃火鍋時,發現菜裏有壹種疑似藍環章魚的品種。他拍了照片並詢問了科普博主,後來被證實是壹只藍環章魚,這種章魚有劇毒。

這壹事件也迅速沖上熱搜,引發了大家的熱議,有網友調侃稱是“知識改變了命運”。

但更多網友好奇的是,藍環章魚到底是什麽?它是怎麽出現在餐桌上的?還有哪些食物暗藏“殺機”?

藍環章魚沖上熱搜。

“這是藍色章魚嗎?我能做飯嗎?在線等待有點急!”

65438+10月16日,壹位網友在微博中發帖稱,在壹家火鍋店看到壹只長得像章魚、身上有斑點的生物,並向科普博主@自然歷史雜誌提問。

圖/微博截圖

隨後,@博物館雜誌回復:“確實是豹紋章魚。它們的毒素是河毒素,毒性很強,加熱後不會分解。就算拿回去當紀念品也不要吃。文獻和網絡上有記錄表明章魚與藍環章魚混居,但概率不高,這被認為是長壽景象。”

在博主的提醒下,該網友還表示自己不吃這道菜,已經要求老板撤回。網友也評論道:“這是與死神擦肩而過!”“我想記住這只章魚的樣子。”

相關資料顯示,藍環章魚屬於章魚家族,俗稱藍環章魚、豹紋章魚和豹紋章魚。它廣泛分布在日本和澳大利亞之間的太平海域,是壹種非常小的章魚品種,臂展不超過15厘米。在海洋中,藍環章魚是劇毒生物之壹,被這種小章魚咬傷會導致死亡。

藍環章魚的毒性可以通過顏色顯示出來。在不同的環境下,它會變成與環境相似的保護色。壹旦它感到威脅,它的膚色就會變得艷麗。當藍環閃爍時,也是最危險的時候。它處於警戒狀態。壹般來說,藍環章魚很溫和,但受到威脅時也會蜇人和咬人。

藍環章魚分泌的毒素含有河豚毒素、透明質酸酶、組胺、色胺、羥苯胺、牛磺酸、乙酰膽堿和多巴胺,其中河豚毒素是主要的毒性物質。這種毒素可以阻斷肌肉的鈉通道,麻痹肌肉並導致呼吸停止或心臟驟停。

目前,中國法律沒有規定藍環章魚等劇毒野生動物的銷售和運輸,珍貴、瀕危野生保護動物的相關規定也不包括藍環章魚。

相反,由於其迷人的外表,藍環章魚壹度是寵物行業的“寵兒”。早在2016就有媒體報道,有網友表示可以在電商平臺上買到活的藍環章魚,藍環章魚是世界上毒性最強的海洋生物之壹。

海鮮和野生蘑菇是“重災區”

除了藍環章魚,生活中還有哪些容易出現但不熟悉的有毒生物需要註意?《自然歷史》雜誌的運營編輯嶽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海鮮和野生蘑菇可以說是兩個“重災區”。

說起海鮮中的毒物,最著名的當屬河豚。食品工程博士、科普作家雲吳昕表示,河豚毒素是壹種氨基四氫喹唑啉化合物,是自然界中發現的毒性最強的神經毒素之壹。“河豚毒素的毒性比砒霜高約70倍,幾毫克就能毒死壹個人。它可以抑制人體內的鈉通道,使人無法呼吸,並通過影響肌肉收縮使人中毒。河豚毒素可以在短短幾分鐘或十幾分鐘內發作,最長只有幾個小時。”

許多有毒生物在被加熱和烹飪後可能會消失,但河豚毒素不同。雲無心說,河豚毒素是壹種非蛋白毒素。無論如何加熱,其毒性降低都非常有限。即使食物煮熟煮透,食用後仍會導致中毒。

此外,我們每天吃的貝類也可能成為潛伏的“刺客”,比如海虹。海紅的學名是貽貝,各地還有貽貝、貝菜、貽貝等名稱。海紅是壹種廉價的海鮮,經常出現在各地人們的餐桌上。

海紅本身無毒,正常情況下通過常規烹飪即可食用。之所以會出現毒素,主要與壹個眾所周知的現象有關——“赤潮”。當赤潮來襲時,海虹吃了含有毒素的浮遊植物,它自己不會中毒,但它可以將毒素濃縮到體內。人們吃了這種海虹可能會中毒。

海紅不是唯壹富含毒素的海鮮,也是以扇貝、牡蠣和蛤蜊等浮遊生物為食的海鮮。專家建議,食用貝類時應去除消化腺等內臟,盡量減少食用次數,單次食用不宜過多。

除了海鮮,誤食有毒野生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也很常見。野生蘑菇中有毒種類多,有毒成分復雜。民間流傳的壹些鑒別野生蘑菇的方法被證明是不可靠的。

2021年6月,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發布的文章顯示,2010至2020年期間,全國共報告10036起食源性蘑菇中毒事件,導致38676人患病,21967人住院治療,788人死亡。其中,雲南報告的中毒事件、疾病和死亡人數最多。

更多的食物中毒發生在家庭場景中。

食品安全博士、上海市食品安全研究會專家組成員劉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記者,總體而言,消費者接觸有毒海鮮和菌類的概率還是比較低的,真正需要小心的是烹飪或保存不當導致的細菌性食物中毒。這樣的案例在現實生活中比比皆是。

2020年6月5日,10,黑龍江雞西壹家庭食用酸湯導致食物中毒,最終造成9人死亡。

據報道,由於冰箱無法容納,冷凍的酸湯從冰箱中取出並放在陰涼潮濕的地方幾天,最終產生了米酵菌酸。目前尚無特效藥,中毒後死亡率為40%-100%。

黑木耳長時間浸泡也容易引起中毒。據武漢晚報2019報道,武漢壹對母女吃了泡了兩天兩夜的黑木耳拌菜後開始腹痛嘔吐。原來,黑木耳在長期發泡的過程中可能會滋生椰黃假單胞菌,還會產生米酵菌酸,導致中毒。

黃曲黴毒素也是常見的毒素之壹。早在1993,黃曲黴毒素就被世界衛生組織癌癥研究所列為壹類致癌物,是壹種毒性極強的劇毒物質。1毫克是致癌劑量。

黃曲黴毒素喜歡藏在發黴的食物中,尤其是澱粉含量高的花生、玉米和豆類。在高溫潮濕的環境中,會滋生導致肝癌的黃曲黴毒素。如果花生發黴了,整袋花生都應該扔掉,因為黃曲黴菌以孢子的形式傳播,食物很容易卷入黴變。

由於普通人在食品安全的控制和生產方法上容易出現問題,家庭已成為食物中毒的高發現場。據媒體統計,2008-2015年我國發生食物中毒事件的場所中,在家中意外發現食物中毒的概率高達46.5%。

“目前年關將近,正是大量購買和制作蔬菜和肉類的節點。食品安全更要小心。”對此,劉邵偉建議,在食品加工過程中,生熟食品應分開處理,使用不同的砧板和不同的刀具,切勿將生熟食品混放;在食物烹調過程中,溫度和時間的處理不當,缺乏足夠的烹調溫度和時間可能會導致食物中的病菌無法殺滅而引起食物中毒;過期的食物和壹些剩菜壹定不要因為節儉和害怕浪費而不願意扔掉。

作者:余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