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壹天,突然有壹位拄著拐杖的老人來看病,自稱是地山(沙門山)青石壟村的人。陶公把脈後,采集了三味藥材,讓她帶回去煎湯。當老人回家時,這藥會治好他的病。幾天後,我來感謝妳,並給了妳壹個木制印章。我還說,如果將來遇到久旱,我可以在玉山東北八角橋附近的紅巖上蓋三次木印,山底就會有烏雲湧動,雨水就會到來。幹旱過後,考驗真的來了。很快,公眾將這枚印章交給了當地的長老收藏,人們都說求醫送印的老婦人是沙門山的白龍娘娘。因此,當發生幹旱時,人們擡著童鳴廟裏的陶公雕像去祈雨。目前,桃山河南村旁仍有白龍寺,右側有符濤寺紀念。
陶公在玉山住了幾年,然後搬到沙門山隱居。壹個炎熱的夏日中午,陶先生背著藥筐來到十字潭,汗流浹背,只聽得水聲潺潺,只見碧潭的泉水傾瀉而下,如碎玉飛濺。他坐在池蔭下的青石板上休息乘涼。這時,壹個來自任山的年輕人氣喘籲籲,汗流浹背。他壹放下柴火,就砰的壹聲跳進池子裏洗澡。陶公見此情景,大吃壹驚,喊道:“水太涼了,快上來!”陶公的徒弟也嘆道:“我三天後就要死了。“”但樵夫笑著說:“沒關系,請放心。“他遊了壹會兒,上岸,撿了些柴火,翻過了山脊。陶公非常擔心自己的健康。沒想到,幾天後,我又遇到了他。他拾柴火,健步如飛。陶公非常驚訝。樵夫說:“我每天都這樣做,真的不疼。陶公突然意識到:“我在陶弘景當了幾十年醫生,我認為我精通醫學,但我還不如山野的壹個樵夫。”不知道人還有強身防病的本事。“感到慚愧。然後他把草藥倒進籃子裏,倒進飛霞嶺旁邊的小溪裏。說來也奇怪,次年春天,這裏卻郁郁蔥蔥五彩繽紛,長滿了各種藥材。附近的人經常來這裏取藥。人們稱之為“藥坑”,坑的頂部也被命名為“藥頂”。陶公聽到這個消息後感嘆道:“正直的人知道壹件事,但他不知道另壹件事。醫療怎麽會無效?“師徒繼續行醫,為人民治病。又有壹年,當地瘟疫流行,陶公急中生智,將研制的百藥和煉了多年的長生不老藥扔進小溪,溪水便流了下來。陶公默默地祈禱希望喝溪水的人平安無事。果然成真了,百姓平安。後來,為了紀念陶公,當地人將這條小溪稱為“福泉”,並將陶公修行的地方改名為“福泉寺”。
陶公在章爾巖居住不久,便搬到福泉山深處十八畝地隱居。由於人們經常來這裏求醫問藥,他們的名聲越來越大,並壹直傳到阿良建康武帝蕭炎(今南靖)的耳朵裏。蕭燕元與陶弘景有著密切的友誼。陶公隱居句容茅山時,時任雍州刺史的蕭炎經常派使者來求教,陶公給他出了許多好主意。現在,蕭炎登基了。我聽說陶公隱居在安谷(即瑞安)的福泉山,於是我派了兩個將軍去招募他。兩位將軍帶著梁武帝給的十斤茯苓和五桶白蜜上山了。陶公說明來意後,婉言謝絕,說:“請將軍扮演皇帝的角色,說我將退休到山野,專心修道,學習醫術。我請求陛下不要責備。皇帝給了我這麽豐厚的禮物,我沒想到要報答他。我有壹首詩來表達我的感情。”並隨手寫了壹首詩,詩中寫道:“山裏有什麽?山脊上有許多白雲。我只能自求多福,不忍心給妳。”兩位將軍沒有辦法,只能下山,但他們覺得自己有消極的神聖意圖,很難回京支付聖旨。他們進退兩難,跳入仙兒巖邊的深潭,以身殉職。黎巴嫩人民哀悼這兩位將軍的忠誠,並將這個水池重新命名為“將軍池”。大家都說陶公在這裏成仙了,並把沙門山改名為“仙門山”。
陶弘景在玉山和福泉山居住時,為當地人民做了很多好事。後人為了紀念他,將玉山改名為陶山,在陶山背面建了童鳴廟,在福泉山上建了福泉寺,在張二巖外的青溪東邊建了白真廟。這些寺廟和神社都是以陶公的名字命名的。在福泉寺外,還遺留著陶公修煉道教的遺跡,被稱為“煉丹巖”。福泉寺曾有陶公的手跡,現在只知道第壹聯是:“福泉白水山出。”陶弘景的故事壹直由桃山人口頭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