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蜀道難,琵琶行,寡人之於國也,勸學,過秦論,師說,的原文及翻譯

蜀道難,琵琶行,寡人之於國也,勸學,過秦論,師說,的原文及翻譯

《蜀道難》

譯文:

啊!多麽險峻,多麽高!蜀道難走,比上天還難。

蠶叢和魚鳧兩個蜀王,開國的事情多麽渺茫不清。

從那以後經過四萬八千年,才和秦地的人有交通。西邊擋著太白山,只有鳥道,高飛的鳥才可以橫渡峨嵋山頂。

直到地崩山塌壯士都被壓死,然後才有了天梯與石棧相互連接。

上面有即使是拉車的六龍也要繞彎的最高峰,下面有沖激高濺的波浪逆折的漩渦。

高飛的黃鶴尚且飛不過去,猿猴想過去,發愁沒有地方可以攀援。

青泥山迂回曲折,很短的路程內要轉很多彎,盤繞著山峰。

屏住呼吸伸手可以摸到星星,用手摸著胸口空嘆息。問妳西遊什麽時侯回來?可怕的路途,陡峭的山巖難以攀登。

只見鳥兒叫聲淒厲,在古樹上悲鳴,雌的和雄的在林間環繞飛翔。

又聽見杜鵑在月夜裏啼叫,哀愁充滿空山。

蜀道難走啊,比上天還難,讓人聽了這話紅顏衰謝。

連綿的山峰離天不到壹尺,枯松靠著陡直的絕壁倒掛著。

急流瀑布爭著喧囂而下,撞擊山崖使石頭翻滾發出雷鳴般聲響。

就是這麽危險,妳這遠道的人,為什麽來到這裏?

劍閣高峻崎嶇而突兀不平,壹個人守住關口,萬人也打不開。

守關的如果不可靠,就會變成當道的豺狼。

早晨要躲避猛虎,晚上要提防長蛇,

磨著牙齒吸人血,殺的人數不清。

錦城雖然是個安樂的地方,還是不如回家好。

蜀道難走啊,比上天還難,側過身向西望著,長長地嘆息

《琵琶行》

譯文:

元和十年,我貶官九江郡司馬。第二年秋天,到湓浦口送壹位客人,夜裏聽見船上有彈琵琶的,聽琵琶音調,錚錚然有京城曲調的韻味。問彈琵琶的人,原來是長安歌伎,曾經向穆、曹二位大師學過琵琶,年長色衰,嫁給了壹個商人。我命令手下人擺酒,讓她暢快地彈幾支曲子。彈完後,她面容憂傷。她述說了自己年輕時的歡樂生活,又說如今漂泊淪落,悲愁苦楚,四處飄流。我出京做官二年,心氣和平,舒適安逸,受她這番話的觸動,這天晚上才感覺到了貶官的滋。於是寫了這首七言長詩,吟詠給她聽,贈送給她。全詩***六百壹十六字,題名《琵琶行》。

秋天的壹個夜晚,我送朋友到潯陽江邊,

楓葉,蘆花,在秋風中索索響個沒完。

我和朋友下馬登上了即將遠行的舟船,

舉杯飲酒,可嘆身旁沒有歌妓弄管撥弦。

酒喝醉了,仍沒有樂趣,分別時這樣淒慘,

只見那初升的月亮沈浸在茫茫的江水裏邊。

忽然,江面上傳來了陣陣琵琶聲響,

我聽得忘記歸返,我的朋友也無心開船。

我倆探尋琵琶聲何處而來,低聲問是誰奏彈,

琵琶聲停了,可是彈者想說卻遲遲沒有答言。

我倆急忙把船劃過去邀請彈琵琶的相見,

斟滿了酒,撥亮了燈,重新擺開了酒宴。

千呼萬喚,琵琶女這才羞怯怯走了過來,

懷中抱著琵琶,還遮住了她半個臉面。

她轉動旋軸,輕輕地試彈了三兩聲,

還沒有成什麽曲調,便流露出無限的深情。

她用掩按抑遏的指法奏出了低沈憂郁的聲調,

聲聲哀怨幽思,好象在訴說著她壹生的不幸。

她落落大方,揮灑自如,連續不斷地彈奏,

仿佛要道出埋藏在心靈深處的無限苦痛。

她輕輕地叩弦,慢慢地操弦,嫻熟地抹、挑,

先彈名曲《霓裳羽衣曲》,再彈舞曲《六幺》。

大弦嘈嘈,聲音沈重舒長如陣陣急雨,

小弦切切,聲音急促細碎如聲聲私語。

嘈嘈切切,是她把大弦小弦交錯地撥彈,

聲音圓轉清脆,就象大小珠子落在玉盤。

音調輕快流暢,象黃鶯在花叢中啼叫,

忽而變得沈痛遏塞,象冰下滯澀不暢的小泉。

音調越來越低沈,絲弦好象凝結、斷絕,

四周冷冷靜靜,壹切聲音都暫時停歇。

琵琶女又湧出了壹片隱藏在心內的怨恨幽情,

這時候,雖然沒有聲響,但卻勝過了有聲。

忽然繁弦急奏,發出清脆雄壯的聲響,

象銀瓶破裂,水漿濺射,象鐵騎奔突,刀槍齊鳴。

曲子完了,用撥子在琵琶槽心猛然壹劃,

四弦齊響,象撕裂絲綢壹樣尖銳、清厲。

周圍大小船上的人悄然無聲,全聽得如癡如醉,

只有江面上那壹輪秋月格外明凈、潔白。

琵琶女滿腹心事,欲言又止,將撥子插在弦中,

整整衣裳,站起來收斂了臉上激動的表情。

她說,我本是京城裏的壹位歌女,

家住在長安曲江附近的蝦蟆陵。

十三歲就學會了彈琵琶,

教坊第壹部裏就有我的名。

壹曲彈罷,常常使琵琶大師贊賞佩服,

打扮起來,總免不了美女的嫉妒。

王孫公子,爭先恐後給我贈送財物禮品,

壹支曲子,贏得的紅綃多得不知其數。

鑲金玉的發篦,常因為唱歌打拍子而敲碎,

紅色羅裙,常為宴飲調笑潑翻了酒而被沾汙。

壹年又壹年,時光在歡笑中悄悄流逝,

美好的年華歲月就這樣隨隨便便消渡。

後來,弟弟從了軍,姐姐不幸死去,

時光流逝,壹天天我年老色衰不如當初。

從此,門前冷落,王孫公子很少來,

年老了,無可奈何就嫁作了商人婦。

商人愛錢如命,哪知夫妻離別之苦,

上個月,就到浮梁那個地方買茶去。

他走了,撇下我孤孤單單守著空船頭,

只有那明月罩船身,冷冰冰江水伴憂愁。

深夜裏,忽然夢見當年的風流事,

夢中哭啼,淚洗脂粉縱橫流。

聽她彈琵琶,就使我嘆息不已,

聽她講了她的身世,更使我感慨萬分。

我和她同是流落在天涯的異鄉人,

偶然相逢,便可傾談心事,又何必早已相識。

我從去年便離開了長安帝京,

降官抱病住在這潯陽古城。

潯陽地方偏僻,沒有音樂欣賞,

壹年到頭我沒聽到管弦之聲。

我的住宅挨著湓江,地面潮濕,

房屋周圍蘆葦苦竹遍地叢生。

要問在那裏朝朝暮暮聽到的是什麽?

只有那啼血杜鵑的悲啼和猿猴的哀鳴。

每當春江花朝、秋江月夜的佳晨良宵,

我常常取出酒來,自斟自飲杯不停。

時而也傳來了山歌和牧笛的聲音,

但雜亂而繁碎,難以入耳不堪聽。

今夜聽到妳彈奏的琵琶樂曲,

我如同聽了仙樂,耳朵頓時變得亮明。

請妳不要推辭,坐下再給我彈奏壹曲,

我為妳按照曲調寫首歌詞《琵琶行》。

她聽了我的話深受感動,站了好久沒言語,

坐回原處,上緊絲弦,旋律變得更繁急。

情調淒涼悲傷,與剛才奏過的迥然不同,

周圍所有的人聽後都傷心得捂著臉哭泣。

若問這中間數誰流下的眼淚最多,

江州司馬啊,淚水把青衫全都沾濕。

《寡人之於國也》

譯文:

君子說: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從藍草中提取的,卻比藍草的顏色還要青;冰,是水凝固而成的,卻比水還要寒冷。木材筆直,合乎墨線,(如果)它把烤彎煨成車輪,(那麽)木材的彎度(就)合乎圓的標準了,即使再幹枯了,(木材)也不會再挺直,是因為經過加工,使它成為這樣的。所以木材經過墨線量過就能取直,刀劍等金屬制品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檢查反省自己,那麽他就會聰明多智,而行為就不會有過錯了。

我曾經整天發思索,(卻)不如片刻學到的知識(多);我曾經踮起腳遠望,(卻)不如登到高處看得廣闊。登到高處招手,胳臂沒有比原來加長,可是別人在遠處也看見;順著風呼叫,聲音沒有比原來加大,可是聽的人聽得很清楚。借助車馬的人,並不是腳走得快,卻可以行千裏,借助舟船的人,並不是能遊水,卻可以橫渡江河。君子的本性跟壹般人沒什麽不同,(只是君子)善於借助外物罷了。

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就從這兒興起了;匯積水流成為深淵,蛟龍就從這兒產生了;積累善行養成高尚的品德,那麽就會達高度的智慧,也就具有了聖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積累壹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裏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駿馬壹跨躍,也不足十步遠;劣馬拉車走十天,(也能走得很遠,)它的成功就在於不停地走。(如果)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那麽)腐爛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麽)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鍵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這是由於它用心專壹啊。螃蟹有八只腳,兩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沒有蛇、蟮的洞穴它就無處存身,這是因為它用心浮躁啊。

《過秦論》

譯文:  秦孝公占據著崤山和函谷關的險固地勢,擁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衛著,謀取周王室的權力,有席卷天下,控制寰宇,並吞四海的意願,吞並各國的野心。在那時候,商鞅輔佐他,對內建立法規制度,致力於耕作紡織,修造防守和進攻的器械;對外實行連橫策略,使崤山以東諸侯自相爭鬥。於是,秦人毫不費力地奪取了黃河以西之外的土地。

孝公死後,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先後繼承已有的基業,沿襲前代的策略,向南奪取漢中,向西攻取巴、蜀,向東割取肥沃的地區,向北占領非常重要的地區。諸侯恐慌害怕,集會結盟,謀求削弱秦國的辦法。不吝惜奇珍貴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饒的土地,用來招納天下的優秀人才,采用合縱的策略締結盟約,互相援助,成為壹體。在這個時候,齊國有孟嘗君,趙國有平原君,楚國有春申君,魏國有信陵君。這四位封君,都見事明,有智謀,心地誠而講信義,待人很寬厚,對賢能之士很敬重,以合從之約擊破秦的連橫之策,將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山的部隊結成聯軍。在這時,六國士人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等人為他們出謀劃策,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等人溝通意見,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等人統率他們的軍隊。他們曾經以十倍於秦的土地,上百萬的軍隊,向上攻打秦國的關隘。秦人大開關門引敵深入,九國的軍隊卻遲疑起來,不敢入關。秦人沒有耗費壹兵壹卒,天下的諸侯就已陷入狼狽不堪的境地了。這樣壹來,縱約失敗了,各諸侯國爭著割地來賄賂秦國。秦有富余的力量趁他們困乏來制服他們,追趕九國的敗兵,百萬敗兵橫屍道路,血流成河,大盾牌也漂浮得起。秦國憑借這有利的形勢,割取天下的土地,重新劃分山河的區域。強國主動表示屈服,弱國按時入秦朝拜。

待到孝文王、莊襄王依次繼位,他們統治的時間不長,秦國並沒有什麽大事發生。到始皇的時候,發展六世遺留下來的功業,以武力來統治各國,將東周、西周和各諸侯國統統消滅,登上寶座來控制天下,用嚴酷的刑罰來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風震懾四海。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劃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著頭,頸上捆著繩子,性命聽憑秦的下級官吏處理。於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築長城,守衛邊境,使匈奴退卻七百多裏;胡人(再)不敢到南邊來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來報仇。接著就廢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燒諸子百家的著作,為的是使百姓變得愚蠢;毀壞高大的城墻,殺掉英雄豪傑;收繳天下的兵器,集中在鹹陽,銷毀刀刃和箭頭,用來鑄成十二個銅人,來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後憑著華山當作城池,就著黃河當作池護城河,占據著華山,面對著黃河,認為是險固的地勢。好的將領手執強弩守衛著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員、精銳的士卒拿著鋒利的兵器,盤問過往行人。天下已經安定,始皇心裏自以為倚仗這關中的險固地勢、方圓千裏的堅固的城防,就可以成就子孫萬代的帝王基業。

秦始皇去世之後,他的余威依然震懾著邊遠地區。可是,陳涉不過是個用破甕做窗戶、用草繩系門板的貧家子弟,是下底層壹類的人,後來做了被遷謫戍邊的兵卒;才能不如平常的人,更沒有孔子、墨子那樣的賢德,也不像陶朱公、猗頓那樣的富有。他躋身於戍卒的隊伍中,從田野間突然奮起發難,率領著疲憊無力的士兵,指揮著幾百人的隊伍,掉轉頭來進攻秦國,折斷樹枝作武器,舉起竹竿當旗幟,天下豪傑紛紛響應聚集,許多人都背著糧食,如影隨行般地跟著他。崤山以東的英雄豪傑於是壹齊起義,消滅了秦王朝。

再說,壹統天下的秦王朝並沒有被削弱,雍州的地勢,崤山和函谷關的險固,還是與從前無異。陳涉的地位並不比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的國君更加尊貴;鋤頭木棍並不比鉤戟長矛更鋒利;那遷謫戍邊的卒子的作戰能力並不能和九國部隊匹敵;陳涉行軍用兵的策略,也比不上先前九國的武將謀臣。可是條件好者失敗而條件差者成功,功業完全相反,為什麽呢?假使拿東方諸國跟陳涉比壹比長短大小,量壹量權勢力量,那簡直是天壤之別了。然而秦憑借著它的小小的地方,發展到兵車萬乘的國勢,招致八州來歸,而使六國諸侯都來朝見,已有壹百多年歷史;這之後將天下歸己所有,用崤山、函谷關作為自己的內宮;壹個戍卒發難國家就滅亡了,皇子皇孫都死在人家手裏,被天下人恥笑,是什麽原因呢?不施行仁義,攻和守的形勢就不同。

《師說》

譯文

古代求學的人壹定有老師。老師是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決疑難問題的人。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疑惑卻不跟從老師學習,他所存在的疑惑,就始終不能解決。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來就比我早,我跟從他,拜他為師;在我之後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從他學習,把他當作老師,我學習的是道理,哪裏管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因此,不論地位顯貴還是地位低下,不論年長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唉!從師學習的風尚沒有流傳已經很久了,想要人們沒有疑惑很難吶!古代的聖人,他們超過壹般人很遠了,尚且跟從老師向老師請教;現在的壹般人,他們跟聖人相比相差很遠了,卻以向老師學為羞恥。所以聖人就更加聖明,愚人就更加愚昧。聖人之所以成為聖人,愚人之所以成為愚人,大概都是這個原因引起的吧!

眾人喜愛他們的孩子,選擇老師教育孩子;他們自己呢,卻以從師學習為恥,這真是糊塗啊!那孩子的老師,教他們讀書,學習書中的文句,並不是我所說的給人傳授道理,給人解釋疑惑的老師。不理解文句,疑惑得不到解決,有的向老師學習,有的卻不向老師求教(意思是不知句讀的倒要從師,不能解惑的卻不從師),小的方面學習,大的方面卻放棄了,我看不出他們有什麽明智的呢。醫生,樂師及各種工匠,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類人中,如有人稱人家為老師,稱自己為學生,這些人就聚集在壹起嘲笑他。問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們就說:"那個人與某人年齡相近,修養和學業也差不多,(怎麽能稱他為老師呢?)以地位低的人為師,足以感到羞愧,稱官位高的人為師就近於諂媚。"啊!從師學習的風尚不能恢復,由此就可以知道了。醫生、樂師及各種工匠,士大夫之類的人是不屑與他們為伍的,現在士大夫們的智慧反而不如他們。難道值得奇怪嗎?

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經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師。郯子這壹類人,他們的道德才能(當然)不如孔子。孔子說:"幾個人走在壹起,其中就壹定有我的老師。"因此學生不壹定不如老師,老師也不壹定比弟子強,聽聞道理有先有後,學問和技藝上各有各的主攻方向,像這樣罷了。

李蟠,十七歲,愛好古文,六經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學習了,不被世俗的限制,向我學習。我贊許他能遵行古人從師學習的風尚,特別寫了這篇《師說》來贈給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