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哪些寒食節美食有保健的功效?

哪些寒食節美食有保健的功效?

在古代,清明這壹天有吃“餳大麥粥”的習慣。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寒食“禁火三日,餳大麥粥”。此粥的做法是,先將大麥磨成麥漿,煮熟,再將搗碎的杏仁拌入,冷卻後切成塊狀,吃時在上面澆上飴糧即可。這是有記載的最早的清明節食品。

北魏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也介紹了壹種清明節冷食,叫作“寒具”,其實這是壹種甜面餅。“以蜜調水溲面,若無蜜,取棗煮汁。牛羊膏脂亦得。用牛羊乳亦好,令餅脆美。”這也是壹種冷食,吃起來香甜酥脆。

東晉陸翙在《鄴中記》記載並州之俗,說道:

冬至後百五日為介之推斷火,冷食三日作幹粥,中國以為寒食。

南北朝梁朝宗懍撰寫的《荊楚歲時記》(記錄古代楚地歲時節令風物故事的筆記體文集)中也記載:

孫楚祭介之推雲:“餳壹盤,醴酪兩盂。今寒食有杏酪,麥粥,即其類也。

按南北朝時期農業科學家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講,煮醴酪即為麥粥。

另據唐玄宗時期學者丘悅編寫的史書《三國典略》記載,鄴城人李嶽為門客說服,用本錢廣收大麥,用車運往晉陽,以求寒食節在晉陽壹帶賣高價。

由於路途耽誤,結果車到晉陽已是清明節令,無奈又載回鄴城。

按曹操《明罰令》,晉陽壹帶士民冬至後很長時間皆絕火寒食,李嶽的運大麥車清明節方到,自然耽誤了時機。這則故事還說明,晉陽人寒食節有用大麥煮麥粥、食麥粥的習俗。

到了五代,除了壹般的冷食粥餅以外,還加上了制作“藝術”雞蛋的習俗。清明節“藝術”蛋大致分為兩種,壹種是“畫蛋”,就是在蛋殼上染上各種顏色,只不過顏色不同而已。

另壹種則是“雕蛋”,在蛋殼上雕刻成畫,這需要高超的技術,這種蛋僅供賞玩。

明代陳繼儒的《珍珠船》也記載在南朝時:

梁武帝寒食賜麥粥。

粥也稱糜,是壹種把稻米、小米或玉米等糧食煮成的稠糊的食物。依照元代醫家學羅天益在《寶鑒》壹書中記載:粳米、粟米做成的粥,氣味淡薄,陽中帶陰,所以清淡舒暢,能利小便。

古人都極力稱贊粥的養生保健功效,在長壽之鄉,許多老人就是通過堅持早晚喝粥,治好了胃痛、失眠和便秘的毛病。這就是五谷都能治病的原理。吃粥既節省時間,味道又美,喝完粥後睡壹覺,妙不可言,人們都稱粥有很大的益處。寒食粥品類繁多,洛陽人家亦有食桃花粥和梅花粥的習俗。具體做法是,收取落花瓣,洗凈後用水煮粥,候粥熟,再將花瓣下鍋,壹滾即起食。

此外,還有壹種冬淩粥,其為寒食節的高檔食品,普通人家很難享用。舊時有商家,每逢節日專賣這壹名食,寒食節專賣食品,必少不了冬淩粥。當時,朝有掌飲膳酒禮的食官,律法規定:凡是元旦、寒食和冬至,都要專門供送食品給六品以上的朝官。

我國南北各地清明節都有吃饊子的食俗。“饊子”古時叫寒具,是壹種用糯粉和面扭成環的油炸面食品,味道香脆精美,口感極佳。

北魏著名農學家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就詳細記載了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寒具的制作方法。

“饊子”歷代又有“粔籹”“細環餅”“撚頭”等名稱。是用水和面,搓成細條,扭結為環釧形狀,油炸而成。因其酥脆香甜,逐漸成為我國人民的日常點心。

在安徽,每逢節日,則以“饊子”祭祖並互相饋贈。回族、東鄉族也做饊子,配料、方法和漢族不盡相同。後來,流行於漢族地區的饊子有南北方的差異:北方饊子大,以麥面為主料;南方饊子精細,多以米面為主料。

在少數民族地區,饊子的品種繁多,風味各異,尤以維吾爾族、東鄉族和納西族以及寧夏回族的饊子最為有名。

對於寒具,通常的解釋是,古人過寒食,壹天早晚不動煙火,只能吃冷食,而吃冷食對人的腸胃又沒好處,又不如油炸食品容易儲藏,且不傷腸胃,於是,人們便提前炸好壹些環狀面食,作為寒食期間的快餐。

既是寒食節所具,就被叫作“寒具”了。這類解釋未必可靠,但是暫時還沒有更可靠的解釋。賈思勰在《齊民要術》裏講到寒具,說明寒具在兩晉就已是壹種流行食品。

我國民間比較著名的饊子包括:衡水饊子、濟寧饊子、徐州饊子、淮安茶饊、回鄉饊子、麻衣饊子等。

在西北地區的人們都有吃饊子的習慣,叫回鄉饊子。壹般情況下,這裏漢族選在臘月底制作回鄉饊子,過年時招待客人,在正餐前食用。而回族、撒拉族等壹些少數民族的群眾,在每年歡度傳統的古爾邦節、爾德節、聖紀節,以及婚喪大事中,都把饊子作為待客的主要面食食品。

麻衣饊子色澤黃亮,香脆味甘。過春節,有的漢族人家也請少數民族鄰裏巧手幫做油饊子,用以招待兄弟民族客人,可見油饊子亦成為各族人民***同喜愛的名點美食了。

饊子最常見的吃法,是用烙饃卷之。烙饃既不同於北方的單餅,也不同於很多地方都有的煎餅。烙饃作為壹種徐州特有的面食,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