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幹山已有2000多年的開發歷史,自然景觀獨特,景區植被覆蓋率高達92%。遍山竹海,日本冷杉和宋代銀杏挺拔,流泉飛瀑隨處可見。
莫幹山多雨多霧,雨後大霧更是壹絕,山腰以下全被雲霧吞沒,塔山之頂飄浮於雲層之上,如大海中的小島,又像空中樓閣,虛無飄渺,好似仙境壹般。
莫幹山中心景區包括塔山、中華山、金家山、屋脊山、莫幹嶺、炮臺山等,既可看日出、雲海,更可觀瀑布、清泉。莫幹山人文景觀豐富多彩,明清之際,曾有“水鄉佛國”的說法。清末民初興建的數百幢別墅,掩映在竹林綠蔭之中,非常清幽,被稱為“世界建築博物館”。
莫幹山周圍景點豐富,包括下渚湖濕地,新市古鎮,覺海寺等。
/view/54900.htm
雁蕩山
雁蕩山位於中國浙江省溫州市樂清市境內,部分位於永嘉縣及溫嶺市。距杭州300公裏,距溫州70公裏。地質公園總面積294.6平方公裏,包括三個園區。素有以山水奇秀聞名,有“海上名山”、“寰中絕勝”之譽,史稱“東南第壹山”。因山頂有湖,蘆葦茂密,結草為蕩,南歸秋雁多宿於此,故名雁蕩。
雁蕩山系綿延數百公裏,按地理位置不同可分為北雁蕩山、 南雁蕩山、西雁蕩山(澤雅)、東雁蕩山(洞頭半屏山),通常所說的雁蕩山風景區主要是指樂清市境內的北雁蕩山。由於處在古火山頻繁活動的地帶,山體呈現出獨具特色的峰、柱、墩、洞、壁等奇巖怪石,稱得上是壹個造型地貌博物館。
北雁蕩山以奇峰、瀑布著稱,有七大景區,面積逾450平方公裏,其中以東南部的靈峰、靈巖、大龍湫最為有名,並稱為“雁蕩三絕”。
遊雁蕩山壹定要看靈峰夜景,這才是雁蕩山的精靈所在。白天看似普普通通的山峰此時都披上神秘的盛裝,惟妙惟肖,再加上導遊給妳天花亂墜地壹吹,如入仙境壹般。
雁蕩山既有山石峰巒之奇特,又有泉瀑流水之靈動。其中之最為舉世聞名的大龍湫,瀑高190余米,是世界少有的高度,其氣勢之磅礴、形態之變幻、勝境之引人令遊者嘆為觀止。此外還有貫穿葫蘆谷的中折瀑,舂激如霏的梅雨瀑,壹枝分叉的梯雲瀑,上開下合的羅帶瀑,二泉分流的燕尾瀑,三折三態的含羞瀑等等。諸瀑在日光照射時現出五彩繽紛的霞光,在遇雨得勢時則千姿百態,變幻無窮。
雁蕩山的泉水亦有特色:觀音洞內的漱玉泉、洗心泉,純凈可鑒;北鬥洞內的天漿泉和石髓泉,潔凈微甘,頗具張力;仙巖洞內的仙泉在壹米直徑的石穴中,任洞內居人飲用,終年不見增減;七星洞內壹處巖隙,每日生出泉水數升;此外還有甘乳泉、龍鼻水、石船水等等。
雁蕩山,位於樂清市境內,始於南北朝,興於唐,盛 於宋,素有“袁中絕勝”之譽。總面積450平方公裏,500 多 個景點分布於8個景區,以奇峰怪石、古洞石室、飛瀑流泉稱勝。其中,靈峰、靈巖、大龍湫三個景區被稱為“雁 蕩三絕”特別是靈峰夜景,靈巖飛渡堪稱中國壹絕。
在浙江省東南樂清縣境內,是我國名山之壹。
曾有人問壹位多次遊覽雁蕩山的老詩人:“雁蕩比之黃山如何?”答曰:“各有千秋,黃山雄奇,雁蕩靈奇。”靈奇之說,非身臨其境不能體會。 雁蕩山東西25公裏,南北18公裏,有景點三百多處。 雁蕩山風景的特色,壹是峰奇。雁蕩的山峰多是拔地而起,但它們不同於玲瓏多姿的桂林的山峰,而是高聳入雲,氣勢磅礴。如展旗峰,遠遠看去,如壹面大旗迎風招展。有人認為,就山峰的奇特、雄偉、多姿,雁蕩不亞於黃山。 秀麗的瀑布二是瀑布秀麗。雁蕩山有許多瀑布,有名稱的達十八處。雁蕩山的瀑布和貴州黃果樹大瀑布的風格迥然而異。它不是以大取勝,而是以其優美的姿態打動遊人。其最著名的瀑布是大龍湫、小龍湫和三折瀑。大龍湫高達190米終年奔瀉不息。景色則隨季節、風力、晴雨的變化而不同。雷雨過後,大龍湫從懸崖峭壁上奔瀉而下,震天撼地。而在雨水稀少的季節,瀑布則從半空悠悠忽忽下墜,霧隨風轉,陽光照射,煙霧中出現絢麗長虹。此時之瀑,輕盈、柔美、嬌媚、婀娜。清代著名詩人袁枚寫有"大龍湫"詩壹首,其中有兩句"五丈以上沿是水,十丈以下全是煙。況復百丈至千丈,水雲霧難分焉。"三折瀑是同壹水流歷經三處懸崖,成為上中下三個飛瀑。其中,以中折瀑最為動人。中折瀑周圍的懸崖,有如壹個半圓形的洞穴,水從洞頂瀉而下,飄飄忽忽,非常優美。
/view/6.htm
安吉縣
位於中國浙江省西北部。屬湖州市。1990年人口43.2萬。漢族為主,有畬、黎、回、滿、藏、侗、苗、彜、瑤、傣 、高山、維吾爾、朝鮮等16個少數民族。面積1882.3平方千米。耕地2.2萬公頃。西漢屬丹陽郡,東漢中平二年(185)置安吉縣。隋開皇九年(589)入綏安。唐麟德元年(664)復置安吉縣。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分安吉南境置孝豐縣,析長興縣南附安吉縣。正德元年(1506)升為安吉州。清乾隆元年(1736)復降為縣。1958年安吉、孝豐兩縣合並為安吉縣。金屬資源有鐵、銻、鉛。非金屬資源有石灰石、石英石、石煤、膨潤土、石棉、螢石、硼砂、花崗石、大理石、板巖、黃沙等。土特產品有天目筍幹、綠筍幹、遞鋪香糕。名勝古跡有獨松關、靈芝塔、靈峰寺、吳昌碩故居和紀念館、林學家陳嶸墓園、幽林竹海、章村石門、龍王山自然保護區、安吉竹種園等。
/view/68705.htm
揚州
“富甲天下” 的揚州城,地處江蘇省中部,東與泰州、鹽城市交界;西與南京市六合縣和安徽省天長市接壤;南臨長江,與鎮江隔江相望;北與淮安市毗鄰;中有縱貫南北的京杭大運河與萬裏長江在這裏交匯,歷來是水陸交通樞紐,南北漕運的咽喉,蘇北的重要門戶。也是壹個風景園林城市。
揚州是壹座具有2480多年歷史的古城,自隋煬帝開鑿大運河以後,古代揚州幾度繁榮,是我國水陸交通樞紐和鹽運中心,東南第壹大都會、著名的風景旅遊城市,素有“雄富冠天下”之稱。這裏有春秋時代的邗溝(中國最古老運河段),漢代廣陵王墓,隋代煬帝陵,南北朝古剎大明寺,唐宋古城遺址,唐鑒真紀念堂,宋伊斯蘭教普哈丁墓,仙鶴寺,明清私家園林個園(以四季疊石聞名於世),何園(以中西合璧建築風格享譽海內)等眾多名勝古跡,使古城揚州散發出無窮的魅力。1982年國務院公布揚州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揚州還是馳名中外的旅遊勝地,素來是人文薈萃之地,風物繁華之城,有眾多的名勝古跡和雅致園林。 揚州的"瘦西湖"歷史悠久,受歷代造園專家的青睞,在十裏長的湖區兩岸,營造了"兩堤花柳全依水,壹路樓臺直到山"的湖區聖境;觀音山上寺院遍布,有“江南第壹靈山”之稱;“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河處教吹簫”,自古是賞月的佳絕處;揚州還有歷史悠久的古剎大明寺,有“城市山林”美譽的何園,四季假山著稱的個園,有隋煬帝、康熙、乾隆等皇帝留下的行宮遺址等等,美景數不勝數,實是江南瑰寶。
揚州歷史上是壹個戲曲之鄉,著名的地方戲劇揚劇、揚州評話、揚州清音等,至今為民眾所喜好。富有地方特色的揚州傳統工藝、漆器、玉雕、刺繡、絨花等,其歷史遠的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代,近的繁盛於清代。以藝術精湛、制作精美著稱,有的產品遠銷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
“煙花三月下揚州”,每年公歷5月1日--5日,揚州市都舉行“煙花三月旅遊節”,此時的揚州煙雨蒙蒙,瓊花盛開,花香撲鼻,是旅遊的黃金季節。 每年9月8日-10月8日在揚州舉行的“二分明月文化節”,是妳賞月的最佳去處。主要活動有遊園賞月、乾隆皇帝水上遊、運河夜遊、美食節等。
揚州市情概況
揚州現轄廣陵、維揚、邗江3個區和寶應、高郵、江都、儀征4個縣(市)。全市總面積6638平方公裏,人口467萬;其中市區面積973平方公裏,建成區面積53平方公裏,市區人口128萬。揚州是全國首批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壹,是中國首批優秀旅遊城市、全國生態建設示範市、國家城市信息化試點城市、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市、國家衛生城市和國家環保模範城市。
揚州是著名的歷史古城。揚州至今已有近2500年的建城史,屢經風雲變幻,幾度興衰,幾度輝煌。漢代的興盛,唐代的繁盛,明清的鼎盛,使這座古城為祖國的繁榮作出了積極的貢獻。西漢為揚州歷史上的第壹次發展高峰。隋煬帝開鑿大運河,確立了揚州的交通樞紐地位。盛唐時期的揚州雄富冠天下,時有"揚壹益二"之稱。清代中期,揚州成為漕運樞紐和全國最大的鹽業經銷中心,成為全世界10個擁有50萬以上居民的大城市之壹。多年的歷史積澱,使揚州5.09平方公裏的老城區成為目前國內歷史風貌保存比較完好的古城之壹,古跡、遺址、文物眾多,僅市區就有各類文保單位148個,其中國家級4個(個園、何園、普哈丁墓園、隋唐宋揚州城遺址)、省級16個。市區的文昌路,有"唐宋元明清,從古看到今"之稱。
揚州是人文薈萃的文化名城。揚州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伴隨著經濟的幾度繁榮,積澱了厚重璀璨的揚州文化。文學創作、藝術建樹、學術研究、文物積累、工藝制作等,是揚州人的自豪,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窗口。壹大批政治家、文學家、藝術家曾在揚州為官、遊訪,留下了大量的名篇佳作。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杜牧等曾先後在揚州生活。康乾時期,以鄭燮、金農、李方膺、羅聘等為代表的"揚州八怪"畫派在中國畫壇獨樹壹幟。清代形成的揚州戲曲、評話、書院、雕版印刷、修誌、藏書等頗為興盛,成為揚州文化的象征。今天的揚州,科教文化比較發達,已多次被評為全國"科教興市"先進城市。
揚州是風景秀美的旅遊城。揚州旅遊資源十分豐富,集北方妙景之雄,兼南方佳境之秀,被譽為"淮東第壹觀"、竹西最佳處。揚州園林始於漢代,唐代即"園林多是宅"。全國四大名園之壹的個園,四季假山峰巒巧叠,移步換景,氣象萬千。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何園,樓臺亭閣如畫,融中國古典園林與西方建築風格於壹體。蜀岡-瘦西湖風景區是全國十大文明風景名勝區之壹,以風光秀麗著稱。特別是瘦西湖景區為我國湖上園林的代表,以其清秀婉麗的風姿獨異天下諸湖。漆器、玉器等傳統工藝品是揚州旅遊資源的重要內容,漆器形神俱臻、古樸典雅;玉器選玉精良、因材設計,度勢造型、雕琢精致。揚州刺繡以劈絲精細、針法縝密著稱。揚州剪紙以明朗樸實、清新秀麗見長。著名的揚州盆景栽培藝術獨特,有"壹寸三彎"之說,是我國盆景藝術的五大流派之壹。揚州是由中國烹飪協會正式認定的"淮揚菜之鄉",素有"吃在揚州"的美譽。
揚州是開放的新興現代城。揚州歷史上就是著名的開放城市。唐代揚州是東南地區的最大都會和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四大港口之壹,當時在揚外商達1萬多人。高僧鑒真大師六次東渡到達日本。韓國的崔致遠、阿拉伯的普哈丁、意大利的馬可·波羅等都曾留下足跡。1988年,揚州被批準對外開放,現已與7個國家的9個城市結為友好城市或友好合作城市。揚州的對外經濟合作不斷加強,與包括德國奔馳、美國高露潔、意大利比瑞利、美國德州儀器、荷蘭飛利浦等世界500強企業在內的壹批大公司合資合作,已形成了汽車、船舶、電纜、精細化工、化纖及紡織面料、食品六大支柱產業和電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三大新興產業。
揚州文化和其他地域文化壹樣,它不是博物館櫥櫃裏陳列的壹件古董,它是山間夜行照亮前程的壹支火把。在剛勁的山風中有時光華四射,有時暗淡微弱。許多火把被山風吹滅了,而揚州文化這支火把沒有熄滅,依舊光彩照人,走過2000多年的歷史隧道,走到現代,走到今天。
揚州文化的頌歌,聲音極為響亮的是清代汪中的《廣陵對》。他歷數2000年來揚州忠臣烈士的事跡,文學道藝的人才,孝子貞婦的行為,名人學者的著述,如數家珍,總體說是“異人間出,邦家之光”。他敘述在歷史的長河中,揚州在農業、鹽鐵業以及交通方面對國家貢獻之大,又述及在歷史轉折關頭揚州作出的犧牲之巨,是壹座無愧於天下的歷史名城。汪中此論,時在乾隆五十二年,即康乾盛世即將閉幕之際,他和寫《紅樓夢》的曹雪芹不同,無法預見封建大廈行將崩塌,揚州即將衰弱。
今人贊頌揚州文化,當推宋振庭。他說:“揚州文化是綜合的中華民族文化,不管愛好什麽的人,都可以找到他的所愛。”他列舉古跡、詩文、繪畫、宗教、祠墓、飲食、園林諸方面揚州作出的貢獻,他的中心意思是說:“揚州是喚起中華民族自豪感的好地方。”他對揚州文化的優勢方面如數家珍,贊美備至。他也寫到明天的揚州,語焉不詳,因為上個世紀80年代,執筆者尚未能感受到經濟全球化浪潮的到來。
也有人批評揚州文化,如朱自清,朱先生說揚州人“小氣和虛氣”。小是眼光如豆,虛是虛張聲勢。康乾以後,鹽業衰落,揚州城市被邊緣化了,長期處於封閉狀態,是眼光如豆的根子;業已衰落但曾經闊過,則又是喜歡虛張聲勢的根源。朱自清對於家鄉愛之深,所以痛之切。他對揚州文化之衰,不是壹針見血,而是兩針見血。還有壹位易君左先生譏笑揚州人“懶惰、浪漫、頹廢的不景氣”,易先生最後打官司打輸了,但是易先生並未輸理。揚州今日文化基因中,眼高手低、言多行少、害怕艱苦、閉目塞聽而妄自尊大的成分,誰敢說已絕跡了呢?
壹座城市從它建立那天起,逐漸具有壹種文化精神,在城市的發展過程中,這種文化精神逐漸變化,或者由保守愚昧走向昂揚開放,或者由奮發向上走向消極頹廢,不會壹成不變。經2000多年升沈起落歷史命運的揚州,尤其如此。意識形態作用於經濟,但又為經濟基礎,即生產力狀況與生產方式所決定。我們土地上揮舞第壹鍬開挖邗溝的先民和今日在電腦桌前用鍵盤指揮南水北調的人員,不會具有統壹的價值觀念與思維方式。
揚州文化最為奮發、最具強勢的時代是在唐代。“街垂千步柳,霞映兩重城”,還有“市橋燈火連霄漢,水郭帆檣近半牛”,揚州的物質文明是揚州人親手創造的,可以想見當日揚州人走在月明橋上必然高視闊步,壹臉的豪邁氣象。揚州人寫的《春江花月夜》,眼睛裏看到的是大江瀚海、明月星光、長飛鴻雁、潛躍魚龍,視通萬裏的同時,思考的是人生宇宙。後代人從唐人的吟哦裏,讀出了磅礴、恢宏、壯闊和大氣,讀出了唐代揚州人人與自然的諧和,讀出了智慧與靈性,揚州不僅是揚州人的揚州,也是天下人的揚州。書生到了揚州,反思於“肯學諸儒輩,書窗誤壹生”,於是意氣風發,別有他圖;失意人到了揚州,高唱“沈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城市風貌使他看到光明、看到希望。當年揚州到處閃耀著希望的火苗,到處擂響著人生奮進的戰鼓。後人模仿唐詩,寫來寫去總是不像,秘密沒有別的,因為時代缺少大唐氣象,城市缺少唐代揚州的那種文化精神,壹切模仿的努力只是徒然。
揚州文化精神趨向於“小氣與虛氣”的時代是在清末民初。南北交通線他移,城市邊緣化,鹹豐年間不幸又成了拉鋸的戰場,廬舍為墟,滿目瘡痍。揚州不僅失去了長江三角洲的中心地位,而且又失去了蘇中地區的中心地位,淪為江北小城。修腳剃頭成了主要產業,雞爭鴨鬥成了文學表現的主要內容,揚州人眼睛裏看到的是籠鳥鬥蟲、紙牌麻將,不再是千山萬壑、滄海大江。揚州漸漸坐井觀天,於是有了“小氣”;揚州又往往傷感於昔日的輝煌,於是又有了“虛氣”。小氣與虛氣的統壹,於是懶散與頹廢的病菌潛入肆虐,說清末民初的揚州文化是近於“破落戶的飄零子弟”的文化,不能說沒有壹點道理。
揚州文化,壹言難盡。說它輝煌,說它沒落,說它昂揚向上,說它頹廢消沈,說它博大精深,說它江河日下,都有壹定的依據,就看從什麽角度介入,就看評介的是歷史的哪壹個階段。文化是動態的,揚州文化之薪火也是不滅的。慶幸的是,近幾十年來,揚州文化的走向,是走向新生,走向振作,走向崛起,這是不爭的事實。
/view/52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