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跟部分非素食食品壹樣高油、高糖、高鹽的添加食品,即便有著素食的成分——比如用人造肉代替肉,用大豆制品代替乳制品,但還是因為有違人們對素食主義的壹貫印象——吃大量果蔬,健康,很少的碳排放量——而被稱為素食 垃圾食品 (vegan junk food)。
它們現在又流行回來了。
“不健康的選擇太多了,讓人很難抗拒。” 美國 素食者 Jessica McCully 在前不久舉行的壹個素食主義者美食節上說,說這話的時候,她正拿著壹個 人造 雞肉 玉米卷 。
洛杉磯 甚至會在每年 10 月舉行壹次“素食啤酒節”( Vegan Oktoberfest ),讓素食者們在 大豆蛋白冰淇淋、 巧克力 、大杯啤酒和油炸小吃 中放縱壹番。
據 Harris Interactive 的調查顯示,從 2008 年到 2015 年,美國素食主義者的人數從 700 多萬增長到 1000 多萬,占比從 3.2% 增長到 3.4%。考慮到美國的 3 億多人口基數,這並非壹個多快的增長速度——當然,其他沒那麽嚴格的素食者也在增多——但卻足以讓商家相信它是壹個有潛力的市場,而且它們似乎更早看到了素食者對高熱量食品的需求。
早在研發經費超過 1.8 億美元的“多汁”人造肉漢堡 7 月末開始在 紐約 發售之前,壹些奶酪公司就提前占領了市場。比如 Kite Hill ,他們研究出了用杏仁制作出來的奶油芝士;來自 紐約 的 Treeline 素食奶酪產品更豐富,壹***有 6 款,都由腰果做成。
售價 12 美元的 人造肉 漢堡 | 圖片來自 impossiblefoods
今年 3 月,在滿足素食者對垃圾食品的喜愛這件事上, 紐約大學 附近的 By Chloe 餐廳已經取得了成功。他們提供不遜於其他連鎖快餐品牌的豐富品類,比如漢堡、冰淇淋、杯子蛋糕、意面和薯條。只不過做成這些垃圾食品的食材不同:大部分食物裏都含有牛油果,加上蘑菇、腰果、杏仁、素食奶酪,好為食客帶來滿足感。
這種趨勢也不止發生在美國。上周,在 加拿大 安大略省舉辦的排骨節(Ribfest)上,幾千人排隊購買壹種叫做 Big MACinnes 的素食漢堡,它用鷹嘴豆、洋蔥,混合醬油和面包屑,制造出類似肉餅的口感,然後淋上蛋黃醬、碎生菜、 泡菜 ,以及不含乳制品的切達幹酪。在 5 天的美食節裏,制作這款漢堡所需的風幹鷹嘴豆就用了 300 公斤。
英國素食群體的需求可能更大壹些——畢竟,過去十年中,英國的素食群體從 15 萬增加到了 50 萬,足足翻了三倍—— 2 月的時候,曼徹斯特也新開了壹家名為 V Revolution 的素食垃圾食品餐廳,漢堡、熱狗、烤奶酪和 甜品 都應有盡有。
素食垃圾食品餐廳 By Chloe 門前排著長長的隊 | 圖片來自 BI
還有澳大利亞。市場研究機構歐睿國際的數據顯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包裝素食市場是 美國 (17.5 億美元),其次是 德國 (6.14 億美元),英國(5.07 億美元)和澳大利亞(1.36 億美元)。歐睿預測,到 2020 年,澳大利亞這壹市場的份額將達到 2.15 億美元,增長 58%。
但在澳大利亞市場的包裝素食中,占比更大的還是素食 垃圾食品 ——最大類別是替代乳制品類(8370 萬美元),其次是醬汁、調料和調味品(2630 萬美元), 餅幹 和小食(1250 萬美元),糖果(690 萬美元)——之後才是似乎更健康壹點的早餐麥片(540 萬美元)——以及不那麽健康的奶油、果醬等塗味品(110 萬美元)。
這對快餐業來說,似乎早就不是什麽秘密了。澳大利亞快餐品牌 Grill’d 就表示,它的幾款素食漢堡的銷售比去年增長了 12%,而且還在快速增長。
“雖然沙拉也不錯,但我們的目標是占素食市場更大的份額,”總部位於 悉尼 的葡式炸雞連鎖品牌 Ogalo 的經理 Nelson Lima 則說,“現在我們每賣出 30 個漢堡,就會有壹兩個是素食的,素食者想要的是漢堡的這種滿足感。”
印度市場就更不用說了。由於文化因素,素食者占印度人口的比例為世界第壹。 必勝客 、肯德基、 塔可鐘 、麥當勞、 達美樂 ……這些高熱量連鎖品牌幾乎都有針對印度推出的素食菜單,而且還在定期推新。
這種垃圾素食的流行趨勢似乎表明,人們成為素食者,可能越來越不僅僅出於對健康因素的考慮了——因為他們並沒流露出對飲食當中熱量的擔心——而是可能出於減少碳排放量的環保意識,對 動物 權益的保護等原因。
也就是說,素食主義更多地成為了壹種價值觀上的選擇,但人類對於味覺要求和對於高熱量的渴望,在部份 素食者 的飲食中是很難被犧牲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