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四海為家》載:“輸、肥、余皆通。”因此,腧穴又稱為失穴、俞穴,又稱為腧穴、穴位或經絡。根據中醫的基本理論,人體穴位有三個主要功能,它不僅是經絡之氣註入體表的地方,也是疾病反映在體表的地方,是進行針灸、按摩、氣功等療法的地方。穴位具有“快速按壓”和“快速驅除疾病”的神奇功效。然而,穴位的本質是什麽?真的是人體的特殊結構嗎?長期以來,人們對此進行了猜測,並且無法達成壹致。
許多人從穴位的電特性探索穴位的本質。1950年,日本中谷用12伏直流電通過人體皮膚,發現皮膚上有壹些導電性特別高的“良導點”,它們的位置與穴位的位置重合。此後不久,法國著名針灸師聶博雅特在助手的協助下,通過測量皮膚電阻證實了這壹現象,並確定穴位電阻僅為其周圍皮膚電阻的壹半。對屍體的測量也得到了同樣的結果。20世紀50年代末,我國學者對穴位電生理的研究也基本肯定了穴位具有低電阻、高電位的特點。然而,據推測,全身穴位的總面積只占體表的萬分之四,但體表電阻的部位很多,遠遠不僅限於穴位。而且,吃飯、睡覺、運動等生理活動,時序、季節、溫度等外界環境的變化,細寸的精神狀態都會影響皮膚電阻值。難怪上海高血壓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感嘆,用這種方法確定穴位相當困難。法國人德拉佛耶用這種方法測量穴位花了5年時間,但結果與中國的穴位大相徑庭,因此他不得不突然停止研究。
有些人將古代穴位理論與現代醫學理論進行比較和分析,試圖用新的理論和概念來解釋它們。例如,當電流刺激皮膚時,受刺激的肌肉會收縮。受最弱電流刺激並產生最大肌肉收縮的體表部位稱為鍛煉點。美國學者林大晉提出,運動穴位的分布與傳統穴位幾乎相同。日本的兵頭正義和美國的弗羅斯特等人將穴位與觸發點進行了比較。觸發點被認為是身體肌肉組織中的局部交叉點,具有深層組織敏感、結節和放射痛的特點。雖然其機制尚不清楚,但壹般認為是由肌肉痙攣、內分泌失調或肌肉緊張引起的疼痛或其他原因引起的。當針刺穴位時,由於組織之間的相互摩擦以及金屬針與組織電介質之間的相互作用,局部組織中的肌肉纖維和神經纖維將受到損傷。此外,兩者的分布也相似。因此,他們認為穴位的某些特征與觸發點非常相似。有些人甚至認為它們只是同義詞。也有報道指出,穴位與差異點和皮膚活動點密切相關。這些多通道的研究從側面反映了腧穴的特點,對於探索腧穴的奧秘無疑具有壹定的參考價值。
也有人著眼於穴位的形態結構,希望壹舉揭開穴位的神秘面紗。上海第壹醫學院的專家解剖觀察了屍體上的324個穴位,發現99.6%的穴位與神經有關。他們進壹步發現,經絡穴位和相關器官的神經分布往往屬於同壹脊髓節段,表裏經絡的穴位也屬於同壹脊髓節段。日本學者森英太郎證明,全身大約有65,438+000個穴位,這些穴位深深地穿透神經束。穴位還與感覺神經節細胞外周突末端的感受器有關,如肌梭、神經腱梭、觸覺小體和環形小體。從遺傳學的角度來看,表皮和神經組織具有相同的起源。在神經中樞中存在皮膚區域和內臟器官的投影點。因此,穴位與胚胎形態之間可能存在相關性。然而,壹些研究得出了相反的結論:神經纖維在穴位和非穴位組織中都有分布,兩者在組織學上沒有明顯差異。至於穴位和非穴位下神經組織的區別,目前還不清楚。也有報道指出,穴位與血管和淋巴管密切相關。通過使用紅外熱成像,Kazuo Nishijo觀察到胸部和腹部穴位的皮膚溫度比周圍皮膚的溫度高0.5至1℃,他認為這是由於穴位下血管的存在。根據解剖數據,許多穴位確實覆蓋著皮下靜脈或深層血管。
穴位研究者認為,人體穴位是與神經系統、血管、淋巴管、肌肉等組織密切相關的復雜而全面的結構和功能。它們各自的功能是:標準定位在太陽穴部位,眉梢和眼角之間,向後大約壹個水平手指的位置。
穴位位於坐位或側位的太陽穴部位,在眉梢和眼角之間,向後約壹指處。
穴位解剖下有皮膚、皮下組織、眼輪匝肌、顳筋膜和顳肌。有顴神經、顴面神經的分支,面神經的顳、顴支,下頜神經的顳神經和顳淺動、靜脈的分支或分支。
太陽穴是人體頭部的重要穴位,揉按此穴在《佛法秘方》中被列為“返老還童法”。人們認為這種方法可以保持大腦年輕和恢復活力。當人們長時間連續用腦時,太陽穴經常感到沈重或疼痛,這是大腦疲勞的信號。這時,按摩的效果會非常顯著。太陽穴在中醫經絡研究中被稱為“經脈外奇穴”,也是最早被各種武術拳譜列為重點部位的“死穴”之壹。《少林拳》中記載,壹旦點中太陽穴,“輕則昏厥,重則致命”。現代醫學證明,撞擊太陽穴會致人死亡或導致腦震蕩並使人失去意識。
太陽穴的位置是頂骨、顴骨、蝶骨和顳骨的交匯處,稱為“翼骨點”或“翼骨縫”。這是顱骨最薄的骨板,也是骨骼最脆弱的部分。頭骨是壹塊堅硬的骨板,保護大腦。顱骨骨板的厚度因地而異,平均厚度為5 mm,最厚處為1 cm。太陽穴處的骨板厚度只有1-2 mm,是顱骨最薄弱的部位。當它受到撞擊或擠壓時,很容易形成骨折。骨折會直接影響大腦的功能。
功能:清肝明目、通絡止痛。
適應癥障礙
1、偏頭痛、神經血管性頭痛、三叉神經痛。
2、紅腫、視神經萎縮等。
針灸可用直刺或斜刺0.3-0.5寸,或用三棱針穿刺放血。標準艾灸可位於太陽穴部位,眉梢與眼外眼角之間,向後約壹橫指處。
穴位位於坐位或側位的太陽穴部位,在眉梢和眼角之間,向後約壹指處。
穴位解剖下有皮膚、皮下組織、眼輪匝肌、顳筋膜和顳肌。有顴神經、顴面神經的分支,面神經的顳、顴支,下頜神經的顳神經和顳淺動、靜脈的分支或分支。
太陽穴是人體頭部的重要穴位,揉按此穴在《佛法秘方》中被列為“返老還童法”。人們認為這種方法可以保持大腦年輕和恢復活力。當人們長時間連續用腦時,太陽穴經常感到沈重或疼痛,這是大腦疲勞的信號。這時,按摩的效果會非常顯著。太陽穴在中醫經絡研究中被稱為“經脈外奇穴”,也是最早被各種武術拳譜列為重點部位的“死穴”之壹。《少林拳》中記載,壹旦點中太陽穴,“輕則昏厥,重則致命”。現代醫學證明,撞擊太陽穴會致人死亡或導致腦震蕩並使人失去意識。
太陽穴的位置是頂骨、顴骨、蝶骨和顳骨的交匯處,稱為“翼骨點”或“翼骨縫”。這是顱骨最薄的骨板,也是骨骼最脆弱的部分。頭骨是壹塊堅硬的骨板,保護大腦。顱骨骨板的厚度因地而異,平均厚度為5 mm,最厚處為1 cm。太陽穴處的骨板厚度只有1-2 mm,是顱骨最薄弱的部位。當它受到撞擊或擠壓時,很容易形成骨折。骨折會直接影響大腦的功能。
功能:清肝明目、通絡止痛。
適應癥障礙
1、偏頭痛、神經血管性頭痛、三叉神經痛。
2、紅腫、視神經萎縮等。
針刺方法是直接或斜刺0.3-0.5英寸,或用三棱針刺出血,艾灸標準可位於口中,舌下系帶的中點。
坐時取穴,張開嘴,舌頭向後卷,在舌下系帶中點取穴。
穴位解剖下有舌黏膜、黏膜下組織和舌肌。分布有下頜神經的舌神經、舌下神經和面神經鼓索的神經纖維、舌動脈、舌深動脈和舌深靜脈的分支。
功能祛邪、開竅、生津止渴。
主治:1,舌慢,舌腫重,喉閉。
2、嘔吐、打嗝、腹瀉、口渴。
針灸使用壹根細的三角形針來穿刺出血。【標準定位】耳廓上方,當耳朵向前折疊時,在耳廓上方的尖端。
【取穴】豎坐或側坐,耳廓上方,耳朵向前折疊時耳廓上方的尖端處。
【穴位解剖】穴位下有皮膚、皮下組織和耳軟骨。有顳淺凹陷和靜脈的耳前支、耳後動靜脈的耳後支、耳顳神經的耳前支、枕神經和面神經的耳後支。
【功能】清熱祛風,解痙止痛。
適應癥:(1)麥粒腫、(2)眼瞼肉芽腫、(3)眼燒傷、(4)急性結膜炎、(5)蜂窩織炎、(6)急性腰扭傷、(7)頑固性失眠、(8)唇皰疹和(9)腮腺炎。
【針灸】針刺0.3-0.5寸,或用三棱針穿刺出血。可以艾灸
耳穴的功能
1.耳穴的作用有安神、清熱解毒、瀉火、清腦明目、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涼血止癢、抗過敏、抗炎、抗感染等作用。
耳穴刺激法
(1)刺血療法:耳尖穴常用於刺血治療疾病,調節臟腑功能,以達到消除黃褐斑、痤瘡和疤痕痕跡的目的。因其方法簡單,損傷和出血少,療效好,適應癥廣,易於被美容師使用。
1.操作方法:①按摩耳廓使其充血,並常規消毒耳廓皮膚;②左手拇指和食指固定耳廓尖端,右手拇指、食指和中指握住消毒後的三棱針對準耳尖快速準確刺入約2 mm深;③雙手拇指和食指在耳廓上自下而上擠壓針眼周圍。根據顧客身體情況放血3-5滴,用消毒過的幹棉球吸出血液。仍出血者用消毒幹棉球按壓止血壹會兒,不包紮,壹會兒自愈;(4)雙耳交替治療,根據顧客面部皮膚問題的嚴重程度,每隔壹天或3-5天出血壹次。
2.註意事項:①針刺放血操作要熟練,針刺不可過深,以免損傷過大、疼痛加劇;②出血量適宜,不宜過少,壹般3-5滴,有明顯斑塊或膿皰性痤瘡者5-10滴;③此方法不適用於各種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和原發性血小板減少癥。④註意無菌操作,避免皮膚感染。
機理討論
在中國,耳穴治療疾病的歷史悠久。應用耳穴放血治療皮膚問題是基於耳穴的功能特性,也符合中國古代“刺絡”療法的原理。
1.經絡的傳導:耳朵和人體經絡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早在《內經》的《靈樞·臟腑病證》中,就有“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路,血氣俱在表,自己虛頭,...他沒有生氣,而是聽了進去”。說明耳朵與全身的交流是密切相關的,經絡是相互聯系的,所以全身的器官和組織都與耳廓的相應部位有關。生物全息理論進壹步說明了這個問題。針刺放血具有祛邪的作用,而針刺耳穴可以激發經絡之氣,達到扶正祛邪、疏通氣血、調和陰陽、疏通經絡、調理氣血的作用,從而發揮經絡之氣的防禦功能,預防疾病,美白肌膚。
2.神經的反饋功能:從現代醫學神經解剖學角度來看,耳廓的神經分布極為豐富。除了來自身體的耳大神經和枕小神經外,還有來自腦神經的三叉神經、面神經、舌咽神經和迷走神經的混合分支,以及分布在耳朵血管壁上的交感神經纖維。這些神經的分支相互重疊或重合,有的交織成網或形成神經叢。耳穴位於耳輪頂部,耳輪處有耳顳神經、迷走神經和舌咽神經的分支。針刺耳尖後,刺激局部相交的神經和血管,刺激神經的調節,使其反饋到相關病竈,調節內分泌,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炎癥的吸收,從而使身體恢復,淡化斑點,消除痤瘡及其疤痕。
耳穴輕灸治療小兒流行性腮腺炎、急性扁桃體炎、急性結膜炎、頜下腺炎、持續感冒發熱等763例,取得良好療效。操作方法:取燈心草壹節,蘸少許香油點燃,對準雙側或單側耳穴艾灸,聽到“啪”的壹聲即可。不響的話效果不好,壹天L次。治療結果顯示:腮腺炎治愈(1-2次火灸後,1-3天體溫降至正常,耳垂周圍腫痛明顯消退,伴隨癥狀消失)641。有效(火灸後體溫下降,但仍高於正常,耳垂周圍腫痛減輕)9例。無效2例(火灸後體溫不降,耳垂周圍腫痛未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