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廈門的歷史!

廈門的歷史!

cnnj 2005-12-1 04:10

廈門歷史文化

廈門市位於福建省南部沿海,東經118°04′04〃,北緯24°26′46〃,陸地面積1565.09多平方公裏,海域面積300多平方公裏。轄思明、湖裏、集美、海滄、同安和翔安6個區。通行閩南方言。

晉太康三年(282年)置同安縣,屬晉安郡,後並入南安縣。唐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縣西南部置大同場,五代後唐長興四年(933年)升為同安縣,屬泉州。宋屬清源軍、平海軍、泉州。元屬泉州路。明屬泉州府。洪武二十年(1387年)始築廈門城,清順治七年(1650年)鄭成功駐兵廈門,十二年(1650 年)置 思明州;康熙十九年(1680年)廢;二十三年(1884年)設臺廈兵備道,道尹駐臺灣府治(雍正六年即1728年臺灣府改為臺灣道),二十五年(1686年)以泉州府同知分防設廳,雍正五年(1727年)興泉道(後為興泉永道)自泉州移駐廈門。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廈門鼓浪嶼淪為“公***租界”,民國元年(1912年)4月析同安縣嘉禾裏(廈門)及金門、大小嶝置思明縣,9月升思明府,旋廢,1915年分出金門、大小嶝設金門縣,同年置南路道(1914年改名廈門道,1925年廢)。

1933年“中華***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設廈門特別市,旋廢。1934年同安、思明縣屬第五行政督察區(駐同安),1935年4月以廈門及鼓浪嶼等7個島嶼設廈門市,撤銷思有縣設禾山特種區,與同安縣同屬第四行政督察區(駐同安),1938年5月至1945年9月淪陷,10月恢復廈門市建制,設中心(後改思明)、開元、鼓浪嶼、禾山4區。1949年9月、10月同安縣、廈門市解放,同安縣屬第五專區(1950年改泉州專區、晉江專區),廈門為省轄市,1950年10月廈門市設開元、思明、鼓浪嶼、廈港(後廢)、禾山5區。1953年同安縣集美鎮歸廈門市轄,1958年1月撤禾山區,改設郊區,8月同安縣由晉江專區劃屬廈門市。1966年8月開元、思明區更名東風、向陽區(1979年10月復原名),1970年2月同安縣劃屬晉江專區(地區),1973年6月再歸廈門市。1978年9月設杏林區。1987年增設湖裏區,郊區改名集美區。1997年同安撤縣設區。至此,廈門市轄鼓浪嶼、思明、開元、杏林、湖裏、集美、同安7區 。

2003年5月經國務院批準,同意廈門市調整部分行政區劃。調整的主要內容包括:壹、思明區、鼓浪嶼區和開元區合並為思明區,原三區的行政區域劃歸思明區管轄。二、將杏林區的杏林街道辦事處和杏林鎮劃歸集美區管轄。杏林區更名為海滄區。三、設立翔安區,將同安區所轄新店、新圩、馬巷、內厝、大嶝5個鎮劃歸翔安區管轄。行政區劃調整後,廈門市轄思明、湖裏、集美、海滄、同安和翔安6個區。

cnnj 2005-12-1 04:11

廈門的別稱

◎青門

晚唐羅隱曾為《穎州陳先生集》寫後序,中有“甲午春(陳黯)告余(羅隱)以婚嫁之牽制,東歸青門。”說出陳黯於唐憲宗九年(甲午,公元814年)曾壹度往長安(今西安),而後東(西安為西,廈門為東)歸“青門”。青門也就作為廈門的別稱。

明池顯方《登金榜山訪唐陳希儒隱處》詩有“麥風濯雨寒青堡。”破譯“青堡”為城堡的門戶,即“青門”,可否作為陳黯西往長安“東歸青門”,即廈門的註腳。

◎新城

清順治十二年,鄭成功因同安古城已於順治五年被清兵用炮轟陷,無險可守,遂拆部分城垣及官署、民房,遷官民入丙洲島另築新城。人們就區分同安的古城與丙洲的新城。新城成為同安(含廈門)的代名詞。

池顯方《登鼓浪嶼和中丞韻》詩有“雖小亦門戶,如何不壹登。新城盤曲折,古詩俯稜層。”描繪他攀登“雖小亦門戶”的鼓浪嶼,在古時日光巖上,俯瞰遙望虎溪巖的“稜層洞”,放開眼界,看到“新城盤曲折。”新城也就泛指廈門城。

◎嘉禾嶼

宋稱“嘉禾嶼”,屬泉州府同安縣嘉禾裏。

◎千戶所、中左所

元立“千戶所”,明為“中左所”,是行政機構,作為廈門的代名詞。《藝文》記載“浯洲、嘉禾,泉南之捍門也”。“浯嶼壹片地,在中左所海中,中左門戶也。”“中左者,同安之外戶。”

◎思明

清順治十二年,鄭成功據廈設“思明州”,民國元年改設“思明縣”,脫離同安縣獨立後,升為“思明府”,二年廢府仍為縣。州、縣、府雖然也是行政機構,時至今日,“思明”仍為道路。

◎桃源

據民國《廈門市誌》記載“廈島如桃形”,名勝有“小桃源”,工部局時代的鼓浪嶼有“世外桃源”之稱。“桃源”的別稱,在今日廈門已非《桃花源記》的虛幻,而是“海上花園”的現實。

◎“鷺嶼”、“鷺門”、“鷺江”

“鷺嶼”、“鷺門”、“鷺江”,則是從地形、江名、禽物等方面稱呼。

cnnj 2005-12-1 04:11

"廈門"的來龍去脈

“門”是地名的通稱。江河入海處有山崖的地方,古時船戶、漁民形象化地叫客觀存在為門。廣東珠江口有“虎門”,行政特區有“澳門”,福建閩江口有“長門”、“五虎門”、漳州九龍江入海處有“海門”、“濠門”,此外還有“金門”、“下門”等。“下門”是“廈門”的最早俗稱。

“下”與“虎”、“澳”、“長”、“海”、“金”、“濠”是地我的專稱。其涵義也是形象化。

以福建漳夏來說:“海門”在九龍江進入廈門港海域這間;“濠門”在海門的東北(《明史》)。按照方位,該是現在嶼仔尾壹帶。那地方有個村落叫“石後”,即現在廈門到嶼仔尾客輪的終點站。“後”字閩南話叫“戶”或“護”,《辭海》給“濠”字解釋為“護城河”。這樣“護”字的話音就還有“濠”字的痕跡以及“戶”字的諧間。而“海門:往下到鼓浪嶼和廈門島,是海潮進出的通道,像護域河河水進出的門,也就是“濠門”。“濠門”以下的壹個門叫“下門”。海門、濠門,這兩個門不是明代才命名,而廈門也是明初命名,皆在明洪武二十七年建城之前。

清道允《廈門誌·序文》說:“廈門處泉漳之交,扼臺灣之要,為東南門戶……”《廈門誌·形勢》說:“金廈尢為險要,門戶之防也。”都說廈門是“門戶”。

“廈”與“下”,在閩南話無論文讀或白讀,話音的聲、韻、調都是壹致。因此,廈門的“廈門”是由“下”演變的;由“下門”變為“廈門”,是文人雅化的。

人們習慣地把北部叫“上”,南部叫“下”;閩南人還習慣把北方人叫“北頂(上)人”;把南方人叫“下南人”。連接“門”為門戶來說,可謂“廈門”是“福建南部的海上門戶”,比之泛稱“大廈之門”或“華夏之門”,更有具體、確切的釋義。

總之,“下門”雅化為“廈門”,早在明初命名,而非洪武末年才有。周德興建城,不過是沿用而已。

cnnj 2005-12-1 04:12

廈門四大建築風格

廈門四大建築風格

廈門的建築風格獨特而充滿魅力,既有濃郁的地域特色,又有厚重的文化底蘊。如果說紅磚民居、“嘉庚風格”建築蘊藏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那麽鼓浪嶼的歐陸建築和廈門的騎樓,則體現著異域建築風格的光彩。

壹、 歐陸建築

上了鼓浪嶼輪渡碼頭,沿鹿礁頂——福建路——鹿礁路——復興路,折向漳州路,這是首選的線路;第二條是從晃巖路——筆架山頂,轉入安海路——鼓新路。這兩條線路可以觀賞到鼓浪嶼有代表性的歐陸建築。

建於1844年和1870年的英領館已被拆除,新建的樓宇沒有原版的韻味,經過它時,只能作歷史的回顧。穿過仿英式建築的日本領事館和東洋式建築日本警察署後,就到哥特式建築天主堂,其尖形藝術是十分有個性的,值得壹看。

走出天主堂,左轉就是榮遠堂,這是壹幢羅馬柱支撐,歐式風格為主的精品別墅,它的三樓又有中國建築思維,與高雅的花園和諧相配,十分耐看,頗值得玩味。對面是“海天堂構”,五幢別墅各顯其姿,中樓和兩側的別墅最為美觀。中樓是傳統歇山頂,但主體是歐式風格,中西結合得頗有特色,特別是中脊下的藻井更為好看;兩側的則屬巴洛克和中國古典藝術相結合的裝飾,也很精美。

林爾嘉住的八角樓,是具有巴洛克韻味的南歐建築,故事頗多,必須仔細品味。升旗山麓的李清泉別墅,樓宇豪華而現代,花園寬敞而靜謐,是家居理想之地,可不要被大門上“容谷”二字所迷糊,那是“榕谷”的筆誤,因為別墅建在古榕的山谷裏。

漫步至復興路西端,綠樹花叢裏有二幢維多利亞風格的白色小別墅,那是福建活版印刷創始人白登弼的別墅,外貌雖已古老,但仍不失當年的氣韻,且別墅裏眾多的人物和故事百聽不厭。

看過白家別墅,折向漳州路,去看林語堂和廖翠鳳的新娘房,廖家別墅是鼓浪嶼頗有資格的老別墅,且有林語堂這位中國文學大家的諸多軼事,足以提高旅遊的興味。

當年號稱“中國第壹別墅”的黃家花園中樓,這幢英式帶有東南亞風韻的豪華別墅,看它那個上下左右用楠木裝修的大廳,以及廳後時值10萬大洋的意大利大理石樓梯,就足令人嘆為觀止,別說那別致的後廊和特意打造的天臺了。

出了黃家花園,沿途觀賞以波折屋面見長的林屋,而後來到筆架山頂,頂上有當年曾作為“會審公堂”的二幢別墅,已成危房的林文慶別墅,滿墻野藤間似有校長的身影!往北就是春草堂、觀彩樓和許家別墅了。春草堂是中西合璧的家居小樓,異常溫馨,許家別墅系折衷式風格,莊重典雅,那玫瑰紅墻面後邊仍可聽到許家四傑的鋼琴聲。觀彩樓最具個性,它有強烈的荷蘭風格,主要看點在於繩狀門柱、火槍手面龐的窗楣和背弧型的三樓,充分展示了它的建築藝術美。

從觀彩樓右側的石級而下,就是亦足山莊了。這裏有全鼓最漂亮、最高大的歐式門樓,有過渡道上的巴洛克照壁、花壇,使人過目不忘。而後順著小徑,來到安海路的番婆樓和西歐小築。番婆樓的彩色裝扮頗有洛可可的味道,“五腳氣”長廊又是東南亞風格,但它的看點還是樓前番婆點唱看戲的戲臺和那進門見福出門也見福的大門樓。千萬別小覷西歐小築,它的年齡頗高,是19世紀中葉的作品,當年建築的形態、裝飾材料以至墻面粉刷的顏色等等,還壹如既往,保持本色,風貌依舊,是難得壹見的維多利亞時代的家居別墅,凡經過它身旁的歐洲人,無不停下攝影留念,不忍離去,可以說它是鼓浪嶼別墅中的寶中寶了。

順著彎曲的小巷,壹轉彎就是楊家園,***有5幢別墅,都頗為高級,其中的“忠權樓”的歐洲窗最為美觀,窗欞、窗套、窗楣均十分藝術化,短暫壹瞥就能留下深刻記憶,它的供水系統也使人難忘。

最後觀賞的是八卦樓,它是全鼓最大的的別墅,是廈門近代建築的代表,造型獨特,紅色圓頂最吸引人,乃是仿世界上最古老的伊斯蘭教堂石頭房圓頂而建造的,傲立穹窿,成了鼓浪嶼和巨輪進出港的標誌。

二、騎樓建築

騎樓,在中國南方和東南亞地區的城市裏,隨處可見,是這個地區和城市的壹大特色。1920年,廈門市政會在規劃建設廈門的新城區時,以騎樓作為街市的主要形式。

這些臨街的商家,營業店面連著騎樓,樓上住人,家用、商用、公用合而為壹。至1932年,新城區構築起了四橫(開元路、大同路、思明西路、中山路)壹縱(思明南北路)為框架的格局,壹直到1980年廈門為經濟特區以後,這壹框架才被突破。騎樓為廈門人民服務了六十年,在廈門人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如今,廈門市區雖擴大了好幾倍,當年的新城區變成了“舊市區”,而新建成的城區再沒有建造騎樓式街市,可人們依然想念向往騎樓,因為騎樓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太多的溫馨和好處,難以割舍!

到騎樓下,找個熟人,就地架起小茶幾,泡起茶,聊起天,說了許多鼓浪嶼別墅裏的人和事。此刻,人與人零距離,溫馨自然,表現了廈門的地域人文優勢,這在北方的街市上是看不到的也不可能看到。三巡烏龍茶下肚,疲勞頓消,精神煥發,步履輕盈地回到住地。

走在騎樓的商店都向妳敞開胸懷,任意挑選,合意就成交,不合合意轉身就離去,形成了壹種隨意的默契,沒有任何人對妳說三道四,反映了人與人的那種互信。

風雨季節,騎樓為行人擋著風和雨;炎陽九夏,又是騎樓為行人擋著陽光和暑氣。上個世紀五十年代,蔣軍飛機天天來光顧,不時打串槍下個“蛋”,揚長而去。聰明的廈門人,把騎樓的廊柱連接起來,築成胸墻,“五腳氣”變成了“寬戰壕”,商家照樣做生意,行人照樣購物論價,騎樓成了安全港功莫大焉!

如今的騎樓,依舊商意濃濃,溫情脈脈。有時還是待茶接風的場所,朋友端著茶,吃著餅,旁若無人,還望著匆匆而過的行人,直至萬家燈火,站起身道壹聲謝謝,去疲勞,裝著愜意,搖手而去。騎樓,成了新時代交際應酬的場所。

正因為如此,眾多商家認識到騎樓下的商機,把眾多商品搬到騎樓邊,招手、吆喝、鼓掌、試用,千姿百態,熱鬧非凡,“五腳氣”裏的商業氛圍十分濃烈,久而不衰,表現當今廈門的壹道風景,也構成了時代的壹種特性! 保護騎樓,不就是保護了廈門人的壹份心情,壹種文化嗎?

cnnj 2005-12-1 04:13

廈門四大建築風格

三、紅磚民居

紅磚民居是中國最漂亮的民居,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貝。

建築,能解讀壹個城市的歷史沿革。我們來到海滄管委會,第壹眼看到的就是整齊漂亮的小高層建築,使我們讀出了海滄發展的腳步,讀出了海滄人凝聚的智慧和力量。因為幾年前,這裏還是“石塘大隊”的鄉村,阡陌縱橫,山坡水塘散布著紅磚民居和花崗巖石屋,可如今已是筆直的大馬路,繁華的商業街了。

我們的視線隨著海滄的發展腳步,去尋訪它的足跡。

我們站在蓮花洲陳氏家族創建的“蓮塘別墅”天井裏,被眼前的建築所驚服,別墅的規模和藝術遺存,絕對是福建之冠。別墅原是陳家辦的中學,天井裏有三個戲臺,農忙放假後,戲臺上演出農村社戲,祝福豐收。戲臺四周的墻裙上,鑲嵌著福建最精美、面積最巨大的磚雕群,那“百花園”、“百獸園”以及潑墨山水的雕刻拼接,堪稱壹絕。

從八卦門、過廊、護厝折向後花園,蓮花蕊中的八角亭雖已不存,站在蕊中,卻能完整地看到中國農村村落家族聚居區的標準規制:家居、教育和祭祀三要素。鄉村村落大凡有良好的居住環境、開展教育的場所和祭祀祖先的宗廟,蓮花洲上這三要素按各自的方位,和諧相配。居住在東,教育向南,宗廟面西,圍著壹個蓮花蕊,真是理想的福地(蓮花地穴、四向均佳)。家居為三落雙曲燕尾和馬鞍護厝的紅磚屋,在藍天白雲下,碧水芳草間,顯得分外自在;蓮塘中學環境優靜,是讀書的好地方;家廟宛在堂為二落紅磚屋,是陳氏家族祭祖的地方,三者巧妙地組合在壹起,各有朝向,構思奇巧,令觀者美不勝收。

帶著蓮花洲的美好印象,我們來到新垵。

新垵,曾名新江。宋元時,中原氏民為避戰亂遷徙而來,擇馬鑾灣水邊,依蔡尖尾山的風水寶地而居,勤勞創業,繁衍子孫,有的出洋謀生,歷千年而人才輩出,至解放,形成了約200戶500多幢紅磚屋的大村落,村落裏家居、教育、宗廟壹應俱全,還有村落自家的商業街,保衛村民安全的少林五祖拳,更有中原氏族與閩南地域相結合的信俗、婚俗、節俗、食俗,形成了文化深厚的民俗和口味頗佳的美食。不論妳到村落的東、南、西、北哪壹片,都會被保存完好的、高高揚起的燕尾,穩重厚實的馬鞍屋脊所吸引,被這裏勤勞勇敢的先民所創造的紅磚屋所折服。

新垵可看的紅磚大厝太多了,但只要看過旅居緬甸的鹽商邱新樣建造的三合院、規模宏大的大六規、惠佐邱瑞明家的三落大厝、星洲奇人邱菽園的雙護厝的四落大厝,以及始建於明代的宗廟貽谷堂,那新垵的紅磚民居的概念就會深深的印在腦殼裏,揮之不去,而且壹有機會還想去觀賞。

新垵的紅磚民居群落的規模,在省內是獨壹無二的,所蘊含的建築藝術、文化美術十分深厚。走在小巷裏,可以看到城市裏絕對看不到的眾多燕尾脊匯於藍天下的美景,可以觀賞匠人創造的各種形式的磚砌工藝和出磚入石的巧妙組合,可以看到三合院、四合院、“目形院”與護厝間的日月井、龍虎井,尤其那百花齊放、吉祥延年、納福避邪、千姿百態的懸魚飾,以及精美絕倫、閃光耀眼的鎦金、貼金、飾金的各類木雕、掛落、神龕、鬥拱、雀替、梁枋、月板、罩,還有說不完的用手工細鐫的石雕工藝,臺荃、墻裙的櫃臺腳,托起了整座紅磚民居。

可以說,走壹趟海滄、新垵,絕對是壹次高級的藝術享受。如果妳還嫌不足,那就進壹步探求這些紅磚屋裏主人的故事,從他們創業的艱辛中去領略人生哲理,借以撫平心靈的缺損,促進思維的健全。

四、“嘉庚風格”建築

“嘉庚風格”建築主要聚集在集美和廈門大學。

陳嘉庚先生在南洋22年,親身經歷了帝國主義殖民者的欺淩壓迫,嘗盡了洋人趾高氣揚的滋味,心靈深處受到極大的創傷。當他有了反抗殖民者的本錢以後,自然會在他的行為上反映出來。1920年起,他發明創造了把閩南的燕尾脊、馬鞍脊和中國傳統的歇山頂,壓在西洋建築上,以表現中國人的自尊,他長久以來被壓抑的心情得到了宣泄,從而獲得了揚眉吐氣的快感。這就是“穿西裝,戴鬥笠”的“嘉庚風格”建築的心理特征。這在廈門獨樹壹幟,至今無人跨越。

“嘉庚風格”建築,近看美,遠看更美,越看越美。妳不妨歇腳於龍舟池南岸,選擇視覺寬廣的角度,悠然坐在木麻黃下,遙看對岸的道南樓、南薰樓,宛如美女群裏盛裝的最美佳麗,在藍天下熠熠生輝,池中倒影似入水芙蓉,隨著白鷺點波漾起的漣漪,樓影若接若離,好像無數彩練在水中飛舞,美得無法形容,勝似瑤池仙境!

向南望,先生竟將歇山頂裝點解放紀念碑,傲立海天,莊嚴巍峨,這恐怕是華夏大地惟此形制的紀念碑了。

走近道南樓,與它零距離接觸,那角、那柱、那情,處處表現了陳先生的獨特思維。他利用廈門彩色花崗巖的優勢,把古老的出磚入石工藝發揮到了極致。妳看,墻角有墻角的搭配,柱面有柱面的拼接,墻面有墻面的花式,表現了花崗巖的無比美觀,半個世紀後的今天,有誰能超越?當妳不禁用手撫摸這些工藝時,心中驟然騰起對先生的敬意,驟然感到“嘉庚風格”建築的無窮魅力,不忍離去。

順著七星池往西走,來到華僑補校(原水利商科),只見綠琉璃、紅瓦頂連成了壹片,綠琉璃深沈穩重,大紅瓦(嘉庚瓦)艷麗歡暢,相互輝映,在廈門大橋的襯托下,似乎觸摸到了它的歷史年輪,思緒也隨著大橋上南來北往的車輛飛馳而去!

特別是綠琉璃屋頂上那六個伸向藍天的燕尾脊,不正說明陳先生敢為天下先的創造精神嗎?縱觀廈門、閩南、臺灣的紅磚厝,只有二個或四個燕尾,惟陳先生建造的樓宇有六個燕尾,雙向騰飛,靈動美麗。從這點來說,陳先生的開拓精神是頗得後人認真思索和學習的!

走過集美學村的每幢樓,每壹條街,時時刻刻處處都能感觸到陳嘉庚先生的存在,它留給我們的這筆寶貴財富,不論是精神上的還是建築上的,都十分厚重,我們以及子孫後代都享用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