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誌山俗稱廠誌堖,又名中陽山。 此山巍峨險峻, 峭壁如削, 峰頭聳入天際。晴天麗日, 在此登高望遠, 百裏之內, 盡收眼底。 令人心曠神怡,胸誌開豁,故從黎城乘車西北行30公裏, 使可以到達廣東山的山腰。 這裏腹地坦闊 , 草綠如茵 , 林泉相映, 環境幽美。基於這種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解放以後, 黎城縣在這裏建立了藥材場, 進行經濟開發。他們種植品質優良的黨參、 連翹、 黃芪、紫胡等數十種名貴藥材; 還飼養著許多活潑可愛的梅花鹿, 鹿兒活蹦亂跳 , 煞是好看 。 每當春夏之際, 此地林木青翠, 鳥語花香,景色十分迷人, 在這蒼山翠松之間,掩映著壹座千年古剎老君廟。老君廟始建於南唐交泰元年(公元958年), 是上黨地區員古老的寺廟之壹。供奉的乃是道教鼻祖、曾將孫悟空煉成鋼筋鐵骨、火眼金晴的太上老君。
老君廟在古時曾是壹座雄偉壯麗的建築:前後三殿, 壹殿更比壹殿高。 大殿懸梁挑角, 雕梁畫棟。 可惜年久失修,現僅存梳妝樓、戲樓和廂房數間。從老君廟沿山徑小路攀援上山, 山石層層疊疊, 青蒼撲野 。 約行二裏許,便可直達峰巔,峰尖有二個, 相距20余米, 中間有壹條高達9米的人造天橋相接。 這兩個峰頂, 高接雲天, 上面分別建玉皇殿和碧霞宮壹座 , 相互輝映,蔚為壯觀。 隔日登臨山巔,上撫蘭天,下履松濤,如臨仙境壹般。在這裏放眼遠眺,八百裏太行幹山萬壑,峰巒疊翠, 氣象萬千, 使人神移目眩,心胸豁朗。自古許多名人雅士在此登高言誌,留下過許許多多詩篇。 真是“淩巔始識天地雄”。 清朝名士李潔登峰之後, 賦詩贊嘆:“歸途還與銀蟾接 ,帶得天香下暮煙”。
足見詩人迷戀廣誌之深。“登上廣誌堖,壹覽眾山小”。 千百年來, 登臨廣誌山的遊人絡繹不絕。 每年農歷四月十五日和十月初—兩次傳統廟會, 規模盛大 , 香客無數。 趕廟會的絕大多數是黎襄兩縣的百姓。提起廣誌山的奶奶廟會, 還流傳著這樣壹個膾炙人口的民間故事:相傳在很早以前, 襄垣縣城北關住著壹戶姓王的人家,老夫妻膝下只有壹個女兒取名叫王招弟。 這個招弟長到十七歲, 仍沒招來壹個弟弟。老倆口相隨上山燒香求子。 誰知這招弟不守“本份”,她不顧當時未婚女子不能上山拜佛的封建規矩,竟然悄悄地跟隨而來, 到了山上 , 老倆口到廟裏燒香,招弟媽突然發現招弟也跪在自己身後叩拜。她非常生氣 , 就沖著招第罵道、“我的姑奶奶,誰讓妳來的?”隨手壹巴掌打在招弟頭上。 不料壹巴掌擊中要害 , 把招弟打死了。招弟死後, 人們就把她“說骨親”嫁給壹個黎城人埋在廣誌惱上,據說她成了神。 人們為了紀念她 , 給她塑了像, 修了壹個奶奶廟, 自此以後, “奶奶廟”香火不絕, 襄垣黎城兩縣百姓也就結起了“親家”。
黎城人見了襄垣入叫“小舅子”,襄坦人見了黎城人戲稱“小外甥”。如此逗叫了數千年,誰也沒意見。廣誌山不僅有著秀麗的風光和優美的民間傳說,它更是—座具有光榮傳統的革命勝地。 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開來華北前線, 以太行山為依托, 開辟了晉冀魯豫根據地。 八路軍總部後方醫院就駐紮在這裏。 1941年秋天,總部特務團在地方民兵的配合下, 居高憑險英勇地痛擊了日軍的進攻。 這就更為廣誌山增添了光輝的色彩。今大的廣誌山 , 已經成為名聞遐邇的遊覽勝地。為了適應旅遊業的發展需要,黎城人民政府拔款修繕了古遜遺址, 修築了公路, 提供了旅遊服務設施 , 對這裏進行了綜合開發利用。可以預見,廣誌山壹定會變得更加絢麗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