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松是用豬瘦肉、白糖、紅糟、醬油、熟油精制成的細絲狀食品,食之酥甜脆,油而不膩,入口自溶,鮮美可口,是福州的名特食品之壹。 肉松相傳是福州壹位官廚補錯救急而發明的。清鹹豐六年(1856年),福州鹽運使劉步溪的廚師林鼎鼎,在烹調時不慎把豬肉煮得太爛,這時鹽運使招待客人又催著送菜。林鼎鼎靈機壹動,急忙加入各種配料,炒制成肉絲粉末端上席去。誰知客人們品嘗後紛紛贊不絕口,鹽運使以後每招待客人都要林鼎鼎專門烹制這道菜。後來,林鼎鼎辭去官廚回家開設店鋪,專門制作油酥肉松,並掛起“鼎日有”招牌,意為“鼎中日日有”,風靡榕城。福州官吏進京還把它作為貢品或禮品,於是揚名全國。
福州“鼎日有”肉松有油酥肉松、幹貝肉松、牛肉松、兔肉松、雞肉松等品種,1981、1982年連獲商業部和福建省優質產品稱號,獲外貿部授予的榮譽證書,暢銷國內及香港、臺灣、東南亞等地,特別為福州籍華僑所喜愛。
福州官廚林鼎鼎1856年首創了今日中國美食之佳品-----肉松,為中華美食苑增添了壹朵奇葩。不久乙被清皇朝欽定為福州府進貢皇家貢品,從東南濱海走進紫禁城,從此名噪大江南北。1915年,林鼎鼎制作的肉松參加巴拿馬泛太平洋萬國博覽會,以自身精良的品質折服眾多評委而榮獲金獎,壹時名震四海。現鼎鼎豬肉脯由林鼎鼎孫女林玉英親自指導監制。精選原料,用祖傳秘方精制而成。本品色澤透明、清香可口、小憩休閑盡享物我相融之樂。代表正宗閩派肉脯的優秀風格。
另外壹段話,也可以作為補充:
相傳,清鹹豐年間,有個名叫林鼎鼎的人在福州壹個地方官吏家當廚師。他手藝高超,能作多種美味菜肴,深得主人器重。壹次主人因受風寒,食而無味,日見消瘦。林氏苦苦尋思,取來壹塊腿精肉,放在鍋內不停地翻炒,不時加入冰糖、料酒、鹽、蝦仁等佐料。炒著翻著,忽聞壹股焦 味,原來湯汁已被燒幹。林氏以為這下可糟了。誰知壹嘗,味道卻鮮得出奇。他當即送給主人品嘗,主人連聲贊道:“好吃,好吃!”太太,小姐見之大喜,也想吃,問林:“明日可有肉松?” 林鼎鼎笑道:“有我林鼎鼎在,日日有!”自此以後,他潛心琢磨配制肉松的方法,終於在鹹豐六 年創制成香醇色艷、味鮮帶甜的棕色肉松。地方官將林氏制作的肉松進貢清文宗皇帝,贈送給京中官員。宮中貴妃食後問:“還有肉松嗎?”內侍答:“有林鼎鼎在,日日有!”壹時間,“鼎日有” 廣為流傳,許多官使紛至沓來品味。林鼎鼎見此情景,幹脆辭去廚師之職,開設作坊,專營肉松。 取何店名?林氏想:“鼎日有”名聲在外,何不就掛此招牌!後來,林鼎鼎創制的肉松秘方日臻 完善,為區別於江蘇的太倉肉松,便稱之為“鼎日福建肉松”,生意興隆。 鼎日有油酥肉松呈深紅色,顆粒大小均勻,質酥軟,入口溶化,含蛋白質高,含脂肪低。
由於鼎日有內部分家的原因,現在已經有不少的分支了。比如鼎日有、立日友、品日友......也有很多的分店。
從這段介紹來看,至少林鼎鼎是有來歷(福州鹽運使劉步溪的廚師)、有時間(清鹹豐六年(1856年))的。
以下是搜到的太倉肉松的由來:
壹提到太倉,人們就會想到聲譽卓著的太倉肉松。
關於太倉肉松,還有這麽壹個傳說:相傳清朝同治年間,太倉有壹位大廚師,名叫倪德。壹天它在給陸狀元燒紅燒肉時,由於火苗過旺,肉被煮爛,肥肉脫離,他焦急萬分,把菜燒成這樣,陸狀元還不把他趕走?最後他急中生智,想到了壹個辦法:把焦肉剔除,把剩下已燒幹的肉加上進好的作料做炒肉。做完之後,他自己嘗了壹口,非常好吃,他為自己的“發明”感到高興。最後當他把“紅燒肉”端出來時,他的心“怦怦”直跳,可是當陸狀元吃第壹口時,陸狀元竟然拍手叫好,並給這道菜取了壹個名字:肉松。倪德心裏的壹塊石頭終於落了地。後來太倉城裏富人開宴會,都請尼德去燒紅燒肉,久而久之,肉松就成為了太倉的特產。
太倉肉松,太倉食品壹絕,中國食品壹絕。太倉肉松,老少鹹宜鹹喜,聞名海內海外。
太倉肉松歷史久矣,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太倉昭忠祠旁即開設了倪鴻順肉松店。因慈禧太後、光緒皇帝對肉松美味稱贊有加,故太倉肉松遂成為官禮物品,馳譽四方。1915年曾獲巴拿馬國際博覽會甲級獎,乃享譽壹百多年的著名特產。
太倉肉松廠是太倉實力雄厚、技術精湛、設備先進、信譽良好的中型國有企業。九十年代後,其產量已達到三百多噸,產品暢銷海內外,深受顧客歡迎與好評。因各地仿冒太倉肉松事件屢禁不止,太倉肉松廠於八十年代初即向中國工商局註冊了“太倉牌”肉松。因此,唯“太倉牌”乃太倉肉松之正宗產品。
以上這段話是搜到的唯壹壹個有明確發明時間的太倉肉松記載,1886年
再以下這段話是壹個食客關於肉松的的評論:
肉松是滿口餘香的小吃,夾面包,過稀飯,拌皮蛋,各盡其妍。肉松的味道相當復雜:在蛋卷裏它是鹹的,在皮蛋上它是甜的,總是唱反調。大反派就該做到肉松這種層次。中國的肉松有太倉派和福建派,福建派是加紅糟的,福建的招牌味覺。可惜這兩種,我都沒吃過原裝正品。平時渾渾噩噩,就算吃過也是當面錯過。有趣的是,這兩種肉松的來源傳說十分相似,都是某廚師大宴失手,把紅燒肉燒得稀爛不成形,靈機壹動靠幹水分,焙成酥香的肉松呈上,結果大獲稱賞。還說得有鼻子有眼,有名有姓。太倉的是廚師倪德,福州的是官廚林鼎鼎。傳說裏二人後來分別開了店,太倉的叫“倪鴻順“,福州的叫“鼎日有“。兩個故事看來同出壹源,子虛烏有。紅燒肉裏的肥肉和肉皮,炒不成肉松。菜譜裏都教人用精瘦的腿肉。
從以上的資料,本人得出幾點結論:
1.有記載的時間上來看,福州肉松是1856發明的,太倉是1886,時間上至少比太倉提前了30年,不排除技術外流到太倉
2.發明人林鼎鼎的來歷和發明地點、店址等都是至今可尋的,太倉的倪德的來歷暫時沒有明確的記載,只有昭忠祠這個地點
3.被清皇朝欽定為福州府進貢皇家貢品,從東南濱海走進紫禁城,從此名噪大江南北。1915年,林鼎鼎制作的肉松參加巴拿馬泛太平洋萬國博覽會,以自身精良的品質折服眾多評委而榮獲金獎,壹時名震四海。
這壹點很說明問題,至少近代史還是比較完善的,很容易分得清作為貢品和在萬國博覽會上獲獎的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