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相比前五期的自然美育,這壹期的美術活動環節與自然界的連接度相對較弱。主要的任務是做了壹些回顧與思考,歡迎各位專業人士和孩子爸媽們前來拍磚!
過了谷雨節氣的杭州,毫不猶豫地與暮春告別,徑直走向了初夏。小區裏四處盛開的柚子花用清甜又馥郁的香氣,在清晨與傍晚溫涼的南風中,與人們玩著捉迷藏的遊戲。尋著花香,可以走到小區的荷花池畔。在這裏我總是不由地會想:難道當年這壹片園林綠化的設計者,也恰是莫奈繪畫的愛好者嗎?妳看,這垂柳、蓮花、鳶尾,還有那座木質的小拱橋,多像傳說中吉維尼的莫奈花園呀!而且,我們這座“花園”不僅有美景,更重要的是還盛產壹種美食(喊三遍):小龍蝦!小龍蝦!小龍蝦~~
於是這壹期的活動,不出遠門了,就在家附近享受來自身邊的美好吧!
壹、掌握水墨濕拓的方法,感受這種“不確定”的、事先難以準確預知的美麗花紋所帶來的欣喜!
二、根據濕拓形成的水墨紋理的特征想象壹下,添加幾筆線條或色彩,完善畫面。
三、在把濕拓畫晾幹的過程中,學會統籌安排時間,享受釣小龍蝦的樂趣。
壹、必備物料:塑料盤(收納盒蓋)、食鹽、墨汁、宣紙、小滴瓶(空的眼藥水瓶)、小號水彩筆、水彩或國畫顏料、調色盤、洗筆筒。釣小龍蝦的釣竿可以自由發揮,誘餌用的是豬肝,上鉤率很高!
二、備選物料:吸水性好些的廢舊紙
二、安全用品:防蚊液等
參加本期活動的是兩位四周半和壹位五周歲的小女孩。由於都住得很近,就各自拎著畫材或釣小龍蝦的裝備,步行來到小區荷花池旁的亭子裏集合。
首先,向孩子們展示了前壹天晚上我與女兒在家試驗性地制作的幾幅水墨濕拓畫,詢問她們能否猜出來這些流暢的花紋是用筆畫出來的還是其他什麽辦法制作出來的?孩子們紛紛表現出很疑惑的表情。
於是我拿出塑料盤,倒上壹些清水和幾勺鹽,讓好奇的孩子們輪流上來,幫我把鹽均勻攪拌融化在水裏(加鹽是為了增加浮力,讓墨汁浮在水面更容易被宣紙吸起來)。
然後,在洗筆筒裏倒了兩滴墨汁,用兩倍於墨汁的水稀釋壹下(也是免得墨汁太稠容易沈到水底),再用小吸瓶吸了半瓶墨水。
接著,再次讓孩子們輪流過來給這盤清鹽水每人滴上壹滴墨水。(水中不同的鹽度以及墨汁不同的濃度,都會對形成紋理的形狀和顏色有影響。)
哇,落入水中的墨滴瞬間像花兒壹樣綻放開來!再拿來壹支水彩筆,用筆桿壹頭輕輕 劃動墨水,這水中的花兒就繼續蔓延盛開、妖嬈盤旋起來。
這個時候,取壹張宣紙,輕輕觸碰到水面。倏地壹下,前壹秒所有的蔓延與盤旋立刻吸附定格於紙上,仿佛所有的美麗在壹瞬間獲得了寧靜的永恒。
孩子們的表情也從疑惑轉為驚喜,忍不住地壹次又壹次地往水裏滴墨水,再要來宣紙去顯現這份難以預料的,充滿偶然性的美。
由於第二部分活動目標,是需要在晾幹的水墨宣紙上添加幾筆完善畫面。那麽在這個晴朗的天氣裏,把濕拓畫墊上其他吸水紙(也可以直接用其他空白宣紙,因為有時被上面壹張滲染下去的墨跡,又會意外地形成另壹幅“水墨”畫)後,平攤在陽光下曬幹是最好不過的辦法了。而且在這個曬幹的過程中,就可以開心地去釣小龍蝦了!跟孩子們約好,等半小時以後,濕拓畫也曬幹了,就回到亭子裏繼續畫畫。
半個小時到壹小時的時間,太陽已經足以把濕拓畫曬幹了。而釣小龍蝦的孩子們也已經有了滿滿的收獲!
回到亭子裏之後,選取剛才自己親手制作的濕拓畫。事先考慮過由於每幅畫的抽象程度不同,每個孩子接觸繪畫的程度也不同,因此原本計劃是:如果孩子壹時間說不上濕拓產生的圖案像什麽,就讓她們拿著畫到小池塘周圍壹帶的自然環境中去觀察對比下,看看會不會有什麽靈感。但實際操作時,發現這三位孩子們壹拿起筆就很快地沈浸在完全屬於自己的想象或對色彩與筆觸的探索當中,並沒有出現預想中過多的猶豫或不知如何落筆的過程。盡管壹開始,我還是沒有做到完全地“放下”,還是試圖提示孩子們看看水墨形成的紋理,可以對應生活中的哪些事物,然後適當添加幾筆特征形態,形成有壹定控制感的構圖畫面。然而看著她們堅定地沈浸在自己的小世界,認真投入的樣子,於是,我索性改變了原先的計劃,就隨她們自由發揮,由自己去探尋與建構吧!看看會有怎樣的結果?
結果是三個孩子出現三種不同的表現。除了第壹幅紋理相對比較具象,孩子看了直呼:像壹條魚!而且說要把它畫成過年的魚、要塗上大紅色以外, 其余兩個孩子都沒有按照我們成年人的預想比如展翅天鵝(孔雀)和高山流水之類去進壹步描繪——這很正常,畢竟每個人的閱歷不同,不可能形成完全壹致的認知狀態與表達方式,更何況孩子與成年人之間的差距。
這兩個孩子其中壹人,似乎對畫面中墨跡的鋪呈形態很珍惜,壹開始不舍得改動,只是先在空白處畫了壹個帶著熱度與速度的火球,來配合她認為的“魔鬼”主題,畫到最後還即興編了個奇幻又歡樂的小故事講給媽媽聽。
另壹個孩子,對毛筆在宣紙上形成的筆觸和色彩的興趣勝過紙面上的墨跡和紋理。好像已經忘記了我們剛才制作濕拓畫的事,安靜而投入地壹筆接壹筆,用毛筆蘸上各種色彩的顏料,畫出了壹道我們成年人看起來像彩虹的東西。但是問她畫的是什麽,答案並不是“彩虹”而是“不知道”——“結果”對她來說沒有什麽重要的意義,看起來重要的是她此刻用陶醉的心情,正在探索著紙筆與顏料相遇時的奇妙。(哎,可惜我的禦用攝影師忙著釣小龍蝦去了,又漏拍了她添加了“彩虹”後的作品~~)
這些直接經驗在孩子創作中非常重要,也需要給他們自己探索回味的時間,所謂靜待花開吧。
之前已經做了五期活動,到了這壹期的總結,似乎該輪到我來讓上帝發笑壹下了~~
如今,當我們越來越不吝嗇於贊揚孩子的繪畫作品,熱衷於誇獎他們人人都是小藝術家的時候,作為家長的我還是會渴望理解,這些孩子的作品與安置於博物館、美術館裏的尤其是那些看起來誇張隨意的當代藝術作品究竟有什麽區別?作為壹個非藝術專業人員,通過與孩子們接觸的過程,總希望自己能有那麽壹點點領悟。也許,那些之所以能稱得上藝術品的作品,是因為它能激發觀看者相對普遍的***鳴(有些不是沒有***鳴,而是時機未到),仿佛是因了什麽前緣(比如與觀看者相似的生活、情感閱歷或知識結構),所以看見它,觀看者內心就會有了波動,甚至願意繼續與藝術品的各個細節與自己的內心做進壹步交流——於是藝術家的情感或情緒就借助藝術品在人與人之間持續流淌、傳播甚至獲得了傳承。然而,孩子的作品,特別是六歲以前的孩子,如果沒有成人引導,完全自發創作的,由於生活閱歷與各種感官體驗經歷相對較少,所以通常只是展現了他們自己非常個性化、個體化的內在經驗,表達出來的作品不那麽容易引起觀看者普遍的***鳴,就好比我們自己私下記錄的非常個人化體驗的、純粹內心獨白式的日記,即便再怎麽辭藻華麗、結構精巧,終歸不能說是壹部好小說或好散文;不能引起讀者的***鳴,也就無法稱之為藝術品。
由此看來,盡管我們常常看到壹些例子,比如馬蒂斯、畢加索等都表達過要向兒童學習的觀點,但他們向孩子學習的只是壹種“原始的”“狹窄的”獨特視角,而不是畫面內容。同時,孩子與創造力之間也並不是天然就劃等號的,也就是說既不能低估也不能高估孩子的創造力。對於孩子來說,除了需要盡可能豐富的生活閱歷尤其是積累直接經驗以外,還需要不斷拓寬“五感”甚至像方位感、時間感、重力感之類人的特殊感官能力,引導他們在細心觀察後如何進行歸納概括的方法,以及不斷練習、養成在具象與具象、具象與抽象之間相互類比、轉換、通感的思維習慣等,才有可能進壹步提升他們的創造力,最終形成具有深厚的生命基礎背景、走出自己的內在的“小世界”進而影響到外部世界的真正的“藝術品”。
陽光、空氣和愛,世間最珍貴的東西恰恰是無價的。珍惜每壹個舒適少霾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