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為什麽自己明明沒吃飽卻不想吃第二碗還想哭?

為什麽自己明明沒吃飽卻不想吃第二碗還想哭?

妳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在感覺很喪的某壹天,妳坐在桌旁,明明並不餓,卻壹口不停地吃掉了手邊的薯片,巧克力,餅幹……看著手邊不經意間變得空空如也,妳又拿起手機點開了外賣APP。Koball(2012)等人的調查研究發現,人們在無聊時最常用來打發時間的事情就是吃東西。

不知從什麽時候開始,不管發生了什麽事我們總愛對自己說:“吃點好吃的”。吃東西似乎都可以成為壹種針對各種不順心的大事小事的萬能“解藥”。今天我們要來聊非常實際的壹個技能:如何改掉壹言不合就吃東西的習慣?

什麽是“借吃消愁”?

“借吃消愁”的另壹個名字叫情緒性進食(emotional eating),指的是因為饑餓以外的原因產生食欲,比如在情緒的刺激下產生壹種難以抑制的想吃東西的沖動 (Arnow, Kenardy &Argas, 1995)。這種情況下,食物被當作了填補某種情感需求的工具,而不再是為了解決生理饑餓(physical hunger)。

偶爾用食物“治愈”自己,獎勵自己,或是慶祝都並無不妥。但是,如果妳發現自己壹天中吃的大多數食物,都是在其實並不饑餓的狀態下吃的,或是發現,自己只要心情不好就會下意識地開始找食物,那麽,食物可能已經變成了妳面對情緒時的首選應對機制。

在面對壓力時,我們的壓力荷爾蒙皮質醇分泌會上升。(Burke, Davis, Otte &Mohr, 2005)。皮質醇的大量分泌不僅會導致睡眠問題和血糖異常,還會讓我們對高熱量的食物產生壹種生理上的渴望感。這是因為,當皮質醇水平持續升高時,大腦會不斷警告身體:妳需要大量的能量來補充體力,來抵抗這壹切 (Gluck, Geliebter, Hung &Yahav, 2004)。這也是為什麽現在許多上班族日夜勞累,卻逃不過“過勞肥”的主要原因之壹。

相對的,人們在心情好的時候則反而會選擇更健康的食物(Gardner et al., 2014)。此時既沒有荷爾蒙作祟,也沒有被負面情緒消耗認知資源,有比較多的認知資源可以用來做出好的選擇。

人們在情緒性進食選擇的通常是垃圾食品:高糖、高油脂、高鹽分、高卡路裏的食物,因此情緒性進食極易引起肥胖、營養不良等健康問題。這會帶來惡性循環。因為,食物的緩和功能只會是暫時的。之後壹個越來越胖,越來越喪的自己,反而會讓人更加心煩。

不僅如此,長期的情緒性進食會使人產生壹種失控感——無法控制自己在恰當或不恰當的時間吃什麽,不吃什麽,以及吃多少。失去對自我行為和意誌的控制感也會損害我們的自尊水平,讓我們對自己的評價降低。同時,當食物變成了壹種對抗情緒的工具,妳會很難再享受美食本身帶來的快樂,很多時候妳都不知道自己在吃什麽,好不好吃,而只是壹種慣性。

* 食物為什麽能夠成為壹種應對機制?

研究發現,吃高脂高糖的食物時我們的大腦會釋放類鴉片活性肽,它是可卡因、海洛因等麻醉劑中的主要活性成分(Cheren et al., 2009)。因此,冰淇淋、薯片和炸雞給妳帶來的鎮靜和安撫的效果是真的,但戒掉它們很難可能也是真的。

弗洛伊德則認為,我們嬰幼兒時期最先追求的是壹種口欲的滿足(oral gratification)。在那時,母親是嬰兒第壹個信賴和使之滿足的人,而母乳不僅是我們生命初期的生存之本,哺乳這個動作本身也是母親在那個階段與我們最主要的互動,嬰兒安全感的來源就是從嘴裏獲得的。

這種機制可能會在潛意識裏延續下來,使得我們長大後在焦慮、緊張或感到不安時,依然總想著嘴裏吃點什麽來緩解這種不安,而進食和抽煙是最為常見的兩種。

遭受過情感忽視的人

更容易有情緒性進食的問題

心理學家Jonice Webb指出,在童年曾遭遇過情感忽視(Childhood Emotional Neglect)的孩子長大後會更加容易出現情緒性進食的問題。顧名思義,被情感忽視就是指自己的情感需求得不到父母的重視和滿足,不被鼓勵表達自己的情緒,覺得自己的情緒無法被他人接納,最後導致自己在面對自己的情緒時也變得手足無措。成年後,長期的被自己的伴侶情感忽視,也可能對我們產生同樣的心理影響。

Webb認為,被情感忽視過的人有以下四個***同點,這幾個特點使得他們更容易成為情緒性進食者:

1.長期的空虛:混淆了饑餓感與空虛感

空虛是壹種源於壹個人長時間將自己的情緒拒之門外的產物,可當人們發現自己的情感需求不被父母、伴侶待見和接納時,先自行否定自己的情緒是壹種很常見的做法。

比如,如果壹個人小時候因為難過而哭泣時,父母不是寬慰或關心Ta哭泣的原因,而是表現出嫌棄或不耐煩——“別哭了,就知道哭,哭有什麽用“,那麽久而久之,這個人在應該悲傷的時候就會先告訴自己:不準難過,沒什麽好傷心的,沒人會理妳的。

當壹個人習慣於否定或排斥自己的情緒時,Ta對情緒的感知能力也會被慢慢削弱,而替代了Ta多種多樣的情緒的就是空虛。空虛感比傷痛本身更令人痛苦,因為它讓人感到自己的內心缺失了什麽重要的東西,人的天性會讓我們想要極力填補這種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