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春中級電子
說到瀘西美食,讓本人魂牽夢繞的當屬小鍋米線…
自2009年第壹次去瀘西吃過小鍋米線後,這種顛覆我以往對小鍋米線認知的食物,就成了我對瀘西的執著。
以往吃過的小鍋米線是將韭菜、蕃茄、酸菜、糟辣椒、肉沫、米線等壹起煮,更甚者加入大醬、臭豆腐。瀘西小鍋米線則是先將白菜、肉沫、米線煮出來,或澆上肉醬、油炸肉,如韭菜、芫荽、蔥、酸菜、油辣子、醬油等配料則是根據各人的口味加入,沒有大醬、酸菜、糟辣椒等重口味的食材,則增加了對湯料熬制、依次加入食材、出鍋火候掌握的難度,細品之下,後期加入的調料對原味的影響其實不會太大。
到瀘西的次日,朋友就帶我去品嘗這讓我心心念念的小鍋米線,她家小巷壹頭的鋪面,幾張桌子,食客隨吃隨走,服務員緊跟收碗抹桌,各種調料放在墻壁壹側的桌子上,四下裏皆是幹幹凈凈,竈臺左右側分別放著壹大桶熬制好的濃湯,壹大盆切絲的白菜,中間兩口小銅鍋,老板娘壹手執鍋把壹手舀湯舀肉沫抓白菜,間隙擺好碗,放進米線、卷粉,餌絲和單獨煮的鮮面,待到那清清白白壹碗熱氣騰騰新出鍋的卷粉擡上桌,如我輩胃受過傷的吃貨,堅決拒絕辛辣、濃烈的食材,拒絕味精等讓口舌發幹發苦的調味料,淺嘗則知原湯鮮美、肉沫鮮嫩、卷粉柔韌……朋友那加入辣椒等調料的壹碗,更是熱辣辣、紅艷艷、綠油油,讓人不禁垂涎三尺……
油火燒則是讀了紅河情文學創作交流群裏文友的文章而去品嘗的,就在友人家門口,小鍋米線店旁。
買油火燒時,遇到幾個初中小女生,嘰嘰喳喳地聊著天“我們為了吃妳家的油火燒,專門坐公交車來的”“妳不是說要賣火腿的嗎”“她喜歡香茹,多給她壹點”“她不要鲊,我要鲊。”
老板娘麻利地揪面、加餡、團起、壓平、入鍋、潑油…“那妳們給有坐車的錢,沒有麽我少收妳們點,給妳們坐車!”“火腿的要賣5塊,怕貴沒有人吃,妳們想吃麽,我就賣,下周來吃哈。”
“她們坐車的錢是我出的呢!”“妳的油火燒還是我買的!”
我和朋友相視壹笑,流淌在這群小女生之間的情誼,好像做油火燒壹般,不同的食材遭遇在壹團發面裏,放在熱鍋裏慢火潑熱油,加熱、融合、成熟…
待這群朝氣蓬勃的小女生心滿意足地吃著油火燒返回,我們也拿到了鹹甜口各壹個油火燒,我迫不及待地品嘗,發面油酥但不油膩,小豆芽和香茹軟硬適中很有嚼勁,豆沙甜而不膩,我們邊走邊撕邊吃,恍若小時候和小夥伴嘻嘻哈哈妳壹塊我壹塊分食壹張餅,這樣隨性的食物,如若將其放到白色瓷盤,四、六、八塊地分食則失去了它樸實簡單的本質。
壹直以為,去壹個地方必須要去菜市場,那撲面而來煙火氣,可以直抵壹座城市的靈魂。
秀山腳下的菜市場,下午14時依然菜品多多,有許多不同其他地方的食物,糖餃、漂粑、面筋,更有壹長排賣熟食攤位,大塊的酥肉、大個的丸子、金黃的大洋芋…種類繁多,大口油鍋裏翻滾的肉丸子,香氣四溢,勾動腹中饞蟲蠢蠢欲動……我們買了漂粑、米涼蝦、面筋、卷粉等食材,準備回家做涼品。
瀘西涼品,純甜口的漂粑,是以前沒聽過沒吃過的;酸甜口的涼粉(卷粉、米線、面條)等,吃過康保元,鹵湯之內,卷粉之間,綠的蕪荽和紅的辣椒,柔韌的雞肉絲,很有嚼勁的面筋,但口感偏甜不甚喜歡。
朋友和我感覺壹樣,於是親自動手做涼卷粉,用脊肉切塊涼水煮透,煮肉的湯加入鹵藥制成簡易鹵湯,再加入蒜泥、白糖、醋、鹽調味,面筋、脊肉切片用鹵湯加油辣椒拌好,放到卷粉之上,撒蕪荽、韭菜,倒入鹵湯,壹碗酸酸甜甜的秘制師氏瀘西涼卷粉便大功告成,縱是我這不喜涼品的胃也抵不住誘惑吃了壹大碗。
漂粑的外觀神似米糕,口感比米糕更緊實些,放進紅糖冰水裏,香甜的紅糖水瞬間滋潤了漂粑的每個微末,齒頰間滿滿的香甜、綿糯……
師媽媽則用我們在吾者溫泉山上摘的叫做面禾的黃色小花,和玉米面上火蒸,再用碓臼舂,攤成粑粑後下油鍋煎,沾點白糖,清香、粘糯、甘甜到心底深處……宛若母親的愛,永永遠遠粘連不斷……其實,這才是美食的真諦吧!
還有香糯的小鍋餌絲、脆生生的涼拌魚皮,醇厚的大湯鍋羊肉米線……
壹次美食的邂逅就是壹段美好享受的過程,必將成為魂牽夢縈或念念不忘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