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是人類演化過程中自然保留下來的基因,而減法則是要經過理性思維來行動的。可以說減法是反人性的。
之前的幾十年壹直都在努力,想盡壹切辦法做加法:增加體重,增加身高,增加知識,增加學歷,增加工資和獎金,增加財富,增加顏值,增加各種經歷和經驗……,各種各樣的名和利,美味、美景甚至美色,都是不停地要、要、要,不論擁有的夠不夠、多不多,都壹直不停地要。
對人們來說最有用的算法就是加法和乘法,最好是乘方。
到了中年以後發現,人生不能只會做加法、乘法了,還要會做減法。
減法怎麽做?哪些方面需要做減法呢?
壹、減知識 。人不是什麽知識都要懂的,不是什麽東西都需要學的,人不是百科全書,我們不能做壹個,看起來很忙碌,實際上啥也沒有學到,只有皮毛沒有內核的好學者。
二、減經驗。經驗越多越好的法則,隨著年齡的增長,將會是自己挖的壹個坑。經驗也意味著思想老化、守舊,我們會被被經驗困住手腳,束縛住思維,無法動彈。
三、減社交活動。與陌生人的飯局要減少,以為多認識人,可以多了解有用的信息,也是壹個坑,其實99%飯局上認識的人都是沒有用的,不信可以翻壹番自己的通訊錄。有價值的信息是需要有深度思考和準備的
四、減欲望:
1、 世界上美好的東西很多,不是所有的美景都要領略。
2、美食是味蕾的需求,不是身體的需求,我們很多時候分辨不了它們之間的區別。為什麽人到中年大都會發胖呢?都說是自然現象,是地心吸引力。其實我認為都不是,而是我們的身體已經停止生長,加上現在的生活方式消耗不了多少熱量,但是美食卻無休止地滿足了食欲和味蕾,攝入大大超過了輸出,怎麽不胖呢?
3.美色。木心先生說,世界上有三種是為了男人創造出來的:金魚,菊花和美女。 這是過去的說法,現在美女、美男都是社會的需求,也是文明進步的表現之壹。但美色的存在有太多的理由,但不是妳擁有的理由。
4.享受。我們常常說享受現在,享受當下,享受生活。試想過沒有,什麽叫享受?好吃、好喝、好玩就是享受嗎?如果是,也是要盡量減少壹些。享受更多的不是生理上的舒服,而是內心的平和與平靜,以及心流的體驗。
5.親密關系。對人來說,親密關系有的是天然的,有點是生成的,無論怎樣,除了應付的責任,這種關系並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親密越好,在妳的精力和身體下降的情況下,需要剝離和減少,更需要穩定。不要過分依賴親密關系解決所有問題,要借助和利用社會公***資源。
五、放權與授權。不要習慣性地每件事都親力親為,事無巨細,要放手,讓手下有犯錯和成長的機會。做好立場測試,要有監管和監督機制,明確風險邊界。
六、減少沖動,享受理性之美。都說年紀大了,脾氣就小了。這可能是說火氣小了,但我見到的老年人們,也有很多脾氣很大的。這與我們中國人缺乏個人修養訓練關系很大,也與傳統文化裏常常頂禮男子漢氣概有關,是可忍孰不可忍,男子漢大丈夫壹言既出駟馬難追, 等等壹些原始本能的情感與情緒,在老人中壹言不合拍案而起,惡言相對甚至拳腳,常有氣絕而亡的報到。人們不願費神、費心地做冷靜理性分析,總希望簡單行事,壹蹴而就,因而很難體會和享受理性之美。
七、減少財富積累。財富簡單說就是所有值錢的東西。幾十年來,掙錢壹直是生活的中心和主題,似乎多多益善,再多不多,是我們壹輩子都在為之努力奮鬥的目標。人們也都是用錢的多少來衡量壹個人是否成功,這主要還是中國大多數老百姓在之前的幾十、幾百年來壹直都是受窮,有上頓沒下頓的,生老病死都得靠自己,沒有任何社會保障可言,都是窮怕了,窮的概念已經植入了基因,所以滿腦子想的都是錢,為自己,為家庭,為後代拼命掙錢,沒有盡頭,沒有止境。但是現在不壹樣了,盡管保障機制還不完備,但社會保障加上適當的商業保險,基本能夠實現大病的防範作用。再壹個就是個人需求開始減少,吃喝玩樂,旅遊交友等費用大幅下降,第三是留給下壹代的財富數量也不是越多越好,他們大都數都有自給自足的能力。
到了壹定年紀的人,特別是中老年人,不要壹門心思地依舊把掙錢或增加財富放在人生每件事的首位,需要把註意力轉移到與掙錢和理財不相關的方面,時而要想壹下如何合理地把錢分配出去,為社會做壹點奉獻。
九、斷舍離。(上篇作業專門講述了)。不再像屎殼郎那樣,不斷地往洞裏滾糞蛋子。
做自己的減法,只在有限的幾個方面做加法,給別人做加法,將是以後的主要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