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白沙古鎮

白沙古鎮

人們對菜市場的感情交織著對市場的懷念和對平淡生活的熱愛。近年來,在國外旅行時,我們總是把菜市場作為必去的地方,例如在廈門的八個城市購買新鮮的海鮮,在清邁的農貿市場吃壹頓豐盛的早餐,在去大理的古城南門購買鮮花和水果。在壹個城市生活久了,讓我想起壹大早拖著朋友去菜市場。

去過幾次雲南,還是覺得這裏的菜市場豐富,食材多是時令的。從三四月份開始,這裏就成了野菜的天堂。野菜與雲南人的生活息息相關。用當地人的話說,“青菜都是菜,動的都是肉。”

六月和七月是吃蘑菇的最佳季節,七月和七月有許多罕見的食材。想想這樣壹個充滿煙火氣的菜市場,也許是壹個在旅行中看到原住民生活狀況的機會。

在雨季,雲南人的野性更是難掩。

壹簇簇野生菌湧入了整個市場,而且有種類繁多的復合菌:隨處可見的雞樅菌是燉雞的最佳選擇;肥美飽滿的牛肚菇略炒即香;綠色蘑菇又甜又多汁...

西伯利亞海鷗飛回雲南的時候,也就是秋收11左右,我又到了麗江。不為別的,我只想每年在這裏度過壹段慵懶的時光。日光浴和喝咖啡已經成為正經事,每次讓我開心的是我又可以去菜市場了。

這個村子在茶馬古道上已經足夠古老了。據說宋元時期白沙有壹個市場。後來,木土司在市場的基礎上修建了白沙街,白沙是我在麗江參觀的最後壹個古鎮,因為我可以擡頭看到白雪皚皚的玉龍雪山。

白沙古鎮的菜市場其實很小。事實上,古城入口處只有沿路的步道,但菜肴相當齊全。幾家酒店商店門口的攤位也出售鯽魚和鯉魚等。路過時,魚匆匆跳了出來,活蹦亂跳的。我聽壹旁的老奶奶說明天我也帶些土雞來賣,正好秋天比較脆,都被兩個人訂走了。

壹些賣菜的婆婆蹲在道路兩旁,用自己的雙手推著兩輪手推車。賣水果的婆婆們也會放壹些顏色鮮艷的雛菊,買多了也會送幾朵,就等著年輕的少男少女們光臨了。有時候我真的很羨慕這裏的日子,當我慢下來的時候,浪漫就變成了詩歌。

平日裏,白沙來往的人並不多,大多是納西族原住民。我獨自朝著雪山的方向走去,拜訪了壹群正在演奏音樂的老爺爺老奶奶。這種音樂叫白沙打樂,從白沙傳下來已有百年歷史。中午在米糧咖啡館的推薦下吃了這家米粉店。米線只要10元,分量足,比大燕便宜多了。

這樣的生活開心就好,壹日三餐足以滿足自己。

據說納西古樂被稱為喜馬拉雅山下的天籟之音。納西古樂由白沙細樂、洞經音樂、禦經音樂(禦經音樂現已失傳)三部分組成,與唐宋元時期的道教禮樂、儒家禮樂乃至詞曲派音樂雜糅在壹起,形成其獨特魅力,被稱為“音樂化石”。

在雲南,甚至在中國,許多地方都有音樂家在老人去世時敲鑼打鼓。在麗江的納西族中,扮演這壹角色的音樂是白沙細樂。這種音樂家,當時是半職業農民,在葬禮上組織樂隊表演。

白沙細樂有歌舞,但主要是各種樂器的合奏。

相傳忽必烈南征大理時,納西族首領阿良(傳說中的“木王”)曾親自到金沙江的慈堡渡口(傳說中的石鼓渡口)迎接他。忽必烈高興之余,任命阿良為“察罕章都督軍政”。後來,當忽必烈離開阿良臨江時,他命令宮廷樂隊演奏告別曲,並將樂隊贈送給白沙細樂的發源地阿良。

說起麗江的記憶,還挺有意思的,對麗江納西族文化的觸動越來越深刻。

第壹次去麗江是2014的夏天。我從四川西昌出發到瀘沽湖,行駛了3個小時到達麗江。當我到達麗江時,天已經黑了。當時我真的想不通麗江的天氣。天暫時放晴了,然後下起了傾盆大雨。我背著輕便的書包,走在被雨水淋濕的石板路上。我只能和我的朋友們在壹條筆直的道路上前行。從高處看,它確實是國內的。

第二次去麗江,是2017的初秋,緊接著是國慶結束的那兩天。從大理開車到那裏只花了兩個小時,陽光依然明媚。我安排住在古城的院子裏,開車從四方街繞到街角的咖啡館,給遠方的朋友寫壹個下午的明信片,然後壹個人踉踉蹌蹌地走遍整個古城,感受舒適愜意的生活。

最近的白沙之行彌補了我對麗江的新認識和新感受。在散戲現場聽了壹場納西古樂表演,音樂婉轉回蕩,意味深長。我習慣了在網上聽音樂,但在現場聽到這樣的音樂真的很不壹樣。這或許也是傳統古樂獨特風格的存在,也是納西族人在音樂之路上的交流。

最近看了壹期《華夏地理雜誌》,第壹次知道麗江不僅是浪漫之都,還是殉情之都。還有壹種納西族的女性樂器,是壹片薄薄的葉子,含在嘴裏,發出悠長的憂傷。如果我們為殉情而見面,我們將用它作為信物。

如果妳去過白沙,感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