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不是冬至才吃餃子嗎

不是冬至才吃餃子嗎

什麽節日吃餃子

餃子是大家很常見的食品,也是我國傳統的食物。什麽節日吃餃子雖說沒有特別的規定,但是我們有必要了解傳統習俗,那麽什麽節日吃餃子呢?

春節吃餃子

餃子是壹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餃子也是中國人在春節時特有的民俗傳統。因為取“更歲交子”之意,所以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壹種必不可少的佳肴。在中國許多地區民俗中的,除夕守歲吃“餃子”,是任何山珍海味所無法替代的重頭大宴。除了北方將餃子作為節日美食外,南方人也在壹定的場合中食用餃子。餃子起源於張仲景的時代,“餃子”又名“交子”或者“嬌耳”,是新舊交替之意,也是秉承上蒼之意,是必須要吃的壹道大宴美食,否則,上蒼會在陰陽界中除去妳的名字,死後會變成不在冊的孤魂野鬼。妳想想,我國祖先對此是多麽的重視啊!無論怎樣,為除掉壹年的晦氣您也要在除夕吃壹頓“餃子”。遠方的人們都會跋山涉水回鄉和家人過冬節吃餃子,以示有個圓滿的歸宿。

年夜飯吃餃子

餃子是北方人年夜飯桌上必不可少的。主要是在中國北方,包餃子、吃餃子,已經成為大多數家庭歡度除夕的壹個重要活動。俗話說:“大寒小寒,吃餃子過年。”過年,是中國人壹年壹度最隆重的節日。為了過好年,舊時農家壹進臘月的門檻,就開始忙年。從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的時候起,就進入了過年的倒計時,張彩燈、貼對聯、打掃庭院,準備迎接遠方的親人,過個團圓年。在北方,到了大年三十的晚上,最重要的活動就是全家老小壹起包餃子。

除夕吃餃子

按照民俗的解釋,“除夕”這壹天是人、鬼、神交戰之日,因此,必須要人人參與,才能獲得來年的吉祥平安。鬼乃“夕”也,它是人間壹年的晦氣所孕育而生成的厲鬼。“夕”在臘月三十日,新舊交替的子時時分,便會出來遺害人間!此時,要人神齊力才能把它除之。每年臘月三十的這壹天,上天會派通力天神“年”來人間降魔除鬼,而“年”在除夕的時候只有九成的功力,證明“夕”這個厲鬼很厲害,必須要由人來協助才能把“夕”除之。因此,人要在“除夕”的子時時分***燃爆竹,來協助“年”把貽害人間的厲鬼“夕”除掉。

在除夕的交子時分,人吃了餃子會通身添力,然後,男女老幼齊鳴鞭炮,幫助天神除掉厲鬼,再虔誠地貼上新的竈王爺畫像,並在財神爺和竈王爺的畫像前供奉上以餃子為主的美食,取意來年平安吉祥財源滾滾之意。這就是“爆竹聲聲除舊歲(祟)”這壹習俗的由來

大年初壹吃餃子

中國人大年初壹不能不吃餃子,就像外國人感恩節不能不烤火雞壹樣。有些食物被我們賦予了特殊的意義,儼然成了某個節日的載體,承載起我們內心深處溫暖的記憶,也承載起我們許多美好的願望。

所以,“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還是清水白餃嗎?來換換花樣吧,這樣更吉祥吶!

冬至吃餃子

冬至節,全省大部分地區習慣吃餃子,傳說冬至節吃了餃子不凍耳朵。山區傳統是吃糕。晉南地區興盛熬油菜根米湯喝。也有的地方是吃餛飩,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南方有些地區冬至吃湯圓,據說是從赤豆糯米飯發展而來的。

每年農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各大超市商場等餃子賣的都很“俏”。諺雲:“十月壹,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為什麽冬至這天要吃餃子呢?據說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張仲景是南陽稂東人,他著《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後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饑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他把羊肉、辣椒和壹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裏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只“嬌耳”,壹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