蓧面是山西北部地區常見的壹種面食,是用炒熟的蓧麥磨制成面粉,然後用開水和面,再將和好的面切成面條,上鍋蒸熟。吃的時候既可以冷拌,也可以加熱澆頭,味道鮮美。品種有推窩窩、搓魚兒、壓饸烙等。
羊雜
吃完羊肉後,把羊頭、羊蹄、羊心、羊肝、羊肺、羊腸以及羊血等洗凈、煮熟、切碎,配以蔥、辣椒、鹽等調料熬制成湯。因為裏邊雜七雜八應有盡有,故稱羊雜。
大同羊雜湯裏面還摻有山藥粉條,有葷有素,油而不膩,質醇味美,撈出鍋來熱氣騰騰,香氣襲人,吃起來味道鮮美,具有明顯的驅寒、暖胃、舒身等功能,是壹味較好的食療保健食品。
豌豆面
豌豆面——將豌豆面與白面或蓧面和在壹起,然後或搟或壓或切,品種有拔魚兒、抿面、壓饸烙等,下鍋煮熟以後,澆上用雞蛋、豆腐皮、金針、木耳調成的鹵汁或肉末鹵汁,即可食用。香味濃郁,十分適口。
油糕
油糕,是以黃米(即軟黍米面)為皮,糖料或棗泥、豆沙等為餡,經油炸制而成的食品。色澤金黃,外焦裏嫩,綿軟香甜,美味可口。
岢嵐壹帶,油糕的種類很多,因制作方法不同,有雲片糕、棗糕(亦稱割糕)、生炸糕之分;因所用原料不同,又有糯米糕、菜糕之稱;因“糕”與“高”諧音,為取其步步登高、吉祥富貴之意,人們往往在年節或婚喪嫁娶、孩子滿月、過生日、老人壽誕、起房蓋屋時食之,故又稱年糕、喜糕。多年來,油糕伴隨著人們送舊迎新、慶賀道喜,成為岢嵐人民喜愛的傳統食品。
蓧面窩窩
蓧面窩窩形狀象圓形小筒。岢嵐制作方法是用蓧面推成薄片卷起來,放在蒸籠上蒸熟,再澆上羊肉鹵子,口感柔滑,香味撲鼻,食後經久不餓。
沙棘汁
沙棘汁,酸溜溜,是壹種多年生野生落葉灌木。果實呈橢圓形,成熟後為橙黃色或紅色,味酸可口。每到農歷九月,在百草枯槁的百裏煤田上,惟獨沙棘生長茂盛,果實累累,像壹串串紅色珍珠。
岢嵐沙棘含糖20%,含有多種維生素和胡蘿蔔素以及氨基酸等營養物質。近年來開發出多種飲料、食品,無菌無毒,甜酸味美,清暑解渴,沁人心脾。
小米
小米,原名“禦米”,據傳曾是康熙皇帝的貢米。主要營養成分: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粗纖維、鈣、鐵、維生素等。
其特點是色澤金黃、顆粒均勻、香甜可口、營養豐富,對治療肝臟病、心臟病、神經官能癥和貧血等均有壹定功效。
蕎面
蕎麥經過加工磨制,成為蕎面。蕎面是糖尿病患者、高血壓病患者的佳肴,它對治療這兩種病癥,有很好的療效。可惜現在種植越來越少了。
蕎面的吃法很多,有搟面條、壓饸烙、烙餅、捏圪坨。其中以捏圪坨為最講究,捏圪坨又名捏貓耳朵。煮熟以後,澆以雞蛋、豆腐皮、金針、木耳的素鹵汁或者澆以羊肉臊子、豬肉臊子葷鹵汁,蘸而食之,味香可口,別具壹格。
刀削面
太原的面食遠近聞名,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刀削面了。刀削面對廚師的手藝有很高的要求,制作的過程非常具有觀賞性。
廚師手持壹把形狀獨特的瓦形刀,立於盛滿了滾水的大鍋前,另壹只手托著壹塊筒狀的面團。開始削面以後,面條從上向下飄入鍋中,條條相連。成品面條呈三棱形,寬厚長度壹樣,再佐以澆頭、菜碼,吃來光滑筋道。
過油肉
過油肉選用上等精肉,切成薄片,外面薄薄蘸壹層雞蛋勾成的芡,在油裏氽壹下,撈出來,煸炒,隨便哪家飯館都會做,做出來的味道也相差無幾。雖則名字讓人疑心,味道卻是香而不膩,值得壹試。
太谷餅
太谷餅產於晉中平原太谷縣,是面制爐烤的實心餅。
這種餅具有糕點的特點,香甜可口。太谷餅大小與月餅相似,面上有脫皮白芝麻,呈淺黃色。質量最好的太谷餅是縣城內“文成堂”、“錦生會”兩個店鋪烤制的。
上黨臘驢肉
俗話說“天上龍肉,地下驢肉”,上黨臘驢肉蛋白含量高,脂肪含量低,對於脾胃虛弱和貧血癥患者有極好的滋補保養作用。長治南街黃家的臘驢肉起源於清光緒年間,制作工藝獨特,肉質鮮嫩細膩,味美可口,是上黨臘驢肉中的代表。
平遙牛肉
是平遙久負盛名的特產,早在明代中期就開始四遠馳名。它選用優質的小牛腿肉煮熟後腌制而成,肉質鮮嫩、肥而不膩、瘦而不柴、香酥可口。
歷史上,平遙城加工五香醬牛肉的著名作坊有“隆盛旺”、“興盛雷”、“自立成”等老字號,現在最著名的品牌則是“冠雲”,有盒裝出售,也有現切按斤出售,可以現場真空包裝。
榆皮面饸咯
榆皮面饸咯曾經是當地人們用來度過饑荒的主要食物,現在經過人們的精細加工,已經成為壹道美味的風味小吃,深受當地人名喜愛。
將早春或深秋采集的榆樹皮晾幹,用石磨磨成細面,加入適量的蕎面或白面,用專用的饸咯床壓制而成。
芝麻餅
芝麻餅冷熱皆可食用。熱食香酥味美、口感筋道,放冷後可作幹糧,既便於攜帶,還能長期保存。由於芝麻性溫和,能夠健胃消食,因此長期食用芝麻餅對慢性胃病患者有很好的保健和治療作用。
將面粉用溫水和好,發酵透,將酵面和生面按四比壹的比例揉合,揉合時加入適量的堿,把面團分成小塊,搟成薄餅,包入酥油為餡,再撒上芝麻,然後放入吊爐中烤制,烤熟即成。
黑豬肉燉粉條
岢嵐黑豬肉燉粉條取豬的紅熟肉,加土豆、粉條、豆腐和調味作料。在高壓鍋裏燉足夠長時間,直到肉和土豆燉爛為止,老幼皆宜食用。
碗拖
碗拖是平遙由來以久的壹種風味面食小吃,最早是由清代廚師董宣發明,距今已有百年的歷史。具有面質筋道、滑爽可口的特點。
平遙碗托的作法是:先用白面、溫水鹽水、菜油等調和成糊狀,然後盛入五寸小碟內上籠蒸熟,晾涼後即成。吃時既可涼拌又可熱炒,壹般夏天多以涼拌為主,具體辦法是將碗托切成小條,佐以醋、蒜泥、芝麻、香油等。熱炒則是以山藥絲等小菜放入鍋中與碗托同炒,熟後香氣撲鼻。這壹小吃在古城大街小巷隨處可見。
土豆粉條
岢嵐特產的土豆粉條簡單的說就是用純正的土豆澱粉,經過加礬(食用)、攪拌、打漿,然後再經過制粉機器的擠壓而做出的壹種條狀粉。因其口感勁道、爽滑,常食用有減肥的功效,且營養豐富。
貓耳朵
貓耳朵是壹種風味小吃。將小面塊按成貓耳朵形狀,下到開水鍋裏煮熟,配上各種打鹵、澆頭,或另加配料火鍋炒食。
陽城肉罐肉
陽城肉罐肉是馳名三晉美味佳肴。它是用豬肉、牛肉或羊肉、小米及各種作料煎煮而成的,肉味純正,軟爛可口。同時,陽城肉罐肉不僅制作工藝獨特,味純噴香,而且陽城肉罐還是我國陶瓷工藝百花園裏的壹枝奇葩。
陽城肉罐,罐似粗瓷,內敷細釉,口頸小、肚兒大,甌式蓋子,蓋與罐口大小合度,放之平穩、嚴密。能夠適合煮、燉、燜肉的需要,兼餐具與工藝美術品於壹體,深受當地人們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