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說法: 女人若想抓住男人的心就要先抓住他的胃。 壹直以來對於這句話不以為然,天生對下廚房不感興趣,年輕時依靠老人,後來又有鐘點工,對於燒飯燒菜這件事從來沒有上心,更談不上鉆研,下廚房燒飯只是壹種責任而不是愛好。心下裏倒是很欣賞那些天生喜歡研究美食的人,這樣的人能帶給妳溫暖。
所以有人曾預言:“老了,我是被餓死的!”預言還沒有兌現,人卻是真的老了,老得整天圍著鍋臺轉,轉著轉著,倒也真的從鍋碗瓢勺的進行曲中,彈奏出人間煙火的小情調來,漸入佳境,享受其中。
這男人飄浮的心與女人回歸廚房的步調順理成章地協調壹致了。
常言道:“父親決定家庭的高度,母親決定家庭的溫度。” 有溫度的家庭總是煙火氣十足的,廚房裏決不會冷鍋冷竈。母親在廚房裏忙碌的身影,伴隨著走出走進“踢踏”的腳步聲,開關冰箱門“砰砰”的開合聲,洗菜時“嘩嘩”的流水聲,排油煙機“呼呼”的旋轉聲,下油鍋“茲拉”的炒菜聲,“開飯了!趕快洗手吃飯!”的吆喝聲,還有滿屋散發著飯菜的香味,都是幸福家庭該有的樣子。
家的味道,就是媽媽的味道,外婆的味道,奶奶的味道,也可以是爸爸的味道,外公的味道,爺爺的味道。 遊子在外思鄉的情結裏少不了外婆紅燒肉的味道,春運回家緩緩歸的兒女們念著媽媽包的餃子味道,近在咫尺的兄弟姐妹們周末圍著父母團聚更有拿手好菜的味道,這些都是親情的味道!
周國平說:“無論妳多忙,都要和自己的家人壹起多聚餐,餐桌上壹定要有歡聲笑語。”
記得小時候,長輩們總是念叨:身體是革命的本錢!人是鐵,飯是鋼,壹頓不吃心發慌!計劃經濟的時代,物資匱乏,購物需要購物證,買米要用糧票。壹日三餐,普通人家都是精打細算的,餓也餓不著肚子,想要多好也不可能,因為供應就那麽些,過年時才會吃著滿桌豐盛的飯菜,那味道是合家團聚的味道,很香很濃。
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越來越快,由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變革,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物質供應越來越豐富,生活節奏也越來越快,生活壓力越來越大,尤其生活在大城市的人們,好好吃飯,反倒成為壹件困難的事情,特別是年輕壹族。
他們要麽不吃早飯,要麽壹邊吃壹邊趕路,要麽不按時吃飯,要麽叫外賣,要麽因減肥不好好吃飯,要麽整天吃不健康的垃圾食品……吃飯對於他們來說只是草草了事的窮於對付,能解決壹頓算壹頓,這樣的吃飯,根本談不上營養健康,更談不上享受生活。
隨著生活水平提高,人們更註重壹日三餐合理搭配,俗話說:早上要吃好,中午要吃飽,晚上要吃少。尤其是早餐和晚餐,很多人安排得不合理,尤其上班壹族,早上起不來,趕時間上班就胡亂對付壹下填飽肚子,晚餐應該清淡量少,卻因為有各種各樣的應酬飯局而胡喝海吃,這樣日復壹日的生活方式,能稱得上好好吃飯了嗎?
有人說:“吃飯裏有著生活的見識與情趣,選擇怎麽對待吃飯這件事,就可以看出妳怎樣對待生活。”
《蒂凡尼的早餐》有壹個片段。奧黛麗·赫本穿著黑色的禮服,打扮優雅精致。站在蒂凡尼的精美的櫥窗前,溫柔從容地將早餐吃完。那壹瞬間,簡單的可頌面包與熱咖啡,宛如壹場饕餮盛宴。
張小嫻說:“愛情從餐桌上開始,也從餐桌上消逝。當兩個人吃飯是無話可說的狀態,婚姻已處在危險邊緣。”
對於婚姻生活中的夫妻,好好吃飯,體現在壹日三餐中的彼此關愛裏,雖然我不喜歡的妳的口味,但我願意保留妳的口味,在婚姻中彼此包容代替彼此指責。
吃什麽?不壹定是山珍海味,不壹定是高大上的食物,關鍵要對口味,投其所好。也許只是餐桌上那壹小碟最不起眼的鹹蘿蔔幹,也許只是下面條時放入的那壹小勺豆瓣醬,卻是獨家精心秘制的,是用愛心烹飪出來的,這才是幸福家庭美滿的滋味。
作家梁文道講過壹個故事:有壹位大禪師,日日修行,也沒什麽別的嗜好,唯獨喜歡甜食。在他病重的時候,弟子們從各地趕來探望,當然也不忘帶壹些果子送給恩師,好讓他在圓寂前嘗壹嘗。終於到了快要坐化的那壹刻了,老禪師端坐席上,相貌平和。然後,他拿起了壹塊甜餅,放進口中,有點艱難地慢慢咀嚼。吃罷,他微微啟唇,好像要說點什麽,於是弟子們統統緊張地緊聚過去,心想師父要做他人生中最後壹次開示了,非得好好聽清楚不可。老禪師終於說話了,他只說了兩個字:“好吃!”然後就斷了氣。
壹個人走到了生命的最後壹刻,心中想的還是適才甜品的滋味,留下的遺言是對那塊甜品的贊美。這才是對待生活認真的態度,對生命的尊重。
?
蔡瀾先生說:“喜歡吃東西的人,基本上都有壹種好奇心。什麽都想試試看,慢慢地就變成壹個懂得欣賞食物的人。”
身邊有些喜歡做飯的朋友,他們在餐館裏吃到新的菜品時,他們會仔細研究其中的食材,調料,做法,回家以後會動手做給家人吃,還是壹些經常參加應酬、飯局很多的朋友,他們不會做飯,但當他們吃到好吃的餐館時,他們會想著下次帶家人來品嘗,這些都是熱愛家庭,懂得生活的人。
說到吃,不得不提到“吃貨”,這壹詞流行至今,漸漸由貶義進化為中性了。吃貨”可以理解為對美食愛好者的戲稱,代表著喜歡吃和會吃、能吃、吃出壹定境界和高度的人。吃貨”對美食有超乎常人的迷戀、追求和向往,美食能給吃貨們帶來無限的滿足感,令他們充滿力量。
說起“吃貨”,古代“吃貨”的鼻祖很多,比如大文豪蘇東坡,他是硬生生把美食吃成了自己的名字,什麽東坡肉、東坡肘子、東坡豆腐、東坡魚、東坡羹、東坡餅……他壹生貶謫不斷,沒有壹個安身的地方,自認為人生最美好的事情就是吃。
他吹著江風,寫下《惠崇春江曉景》: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有史料記載,蘇東坡喜歡吃河豚,有人請他吃,他大嘆:“死了也值得!”
蘇東坡屢遭政治打擊,壹生顛沛流離,在無比灰暗的日子裏,他用吃療愈了自己心靈的創傷,也是吃,讓他的文釆發揮到了極致,留下無數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從豬肉到河豚,從荔枝到羊蠍子,體現了壹個高級吃貨的自我修養,正所謂人間至味是清歡。
真不能輕視好好吃飯這件事,無論妳忙與不忙,年輕或年老,男或女,愛吃或不愛吃,都應學習蘇軾這種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世界以痛吻我,而我報之以歌。
蔡瀾先生還講過:“對生命心懷敬畏,對食物心懷感恩,方能以淡定的心態,從容而優雅地走完這壹生。”
余生說長也長,說短也短,未來的美好,都藏在我們當下認真生活的每壹天裏。
好好吃飯,壹日三餐,認真對待。忙碌的妳,即使家有保姆,也給自己壹點時間,深入廚房,享受制作美食的過程;面對壹桌精心烹飪的飯菜,由衷地誇贊壹番,即使味道壹般;退休賦閑,更應該研究美食,吃出健康,吃出快樂。
好好吃飯,好好生活,好好愛自己和家人。
珍妮期待您的留言、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