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中國龐大的生物物種中,有多少外來物種仍是未知數。與此同時,中國容易受到外來物種的影響。由於中國南北長5500公裏,東西寬5200公裏,橫跨50個緯度和5個氣候帶(寒溫帶、溫帶、暖溫帶、亞熱帶和熱帶),世界各地的大多數外來物種都可能在中國找到合適的棲息地。
中國的外來物種入侵問題具有以下特點:
A.覆蓋範圍:34個省、市、自治區均發現入侵物種。截至2002年5月,中國已建立65,438+0,500個自然保護區,約占全國總面積的9%。除了少數偏遠的自然保護區外,或多或少都能發現入侵物種。
B.涉及的生態系統有很多:幾乎所有的生態系統都可以從森林、農業區、水域、濕地、草原和城市居民區看到。其中,低海拔地區和熱帶島嶼的生態系統受損最為嚴重。
C.涉及的物種很多:可以從脊椎動物(哺乳動物、鳥類、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魚類)、無脊椎動物(昆蟲、甲殼動物、軟體動物)、植物、細菌和病毒中找到例子。
D.嚴重危害:我國很多地方都停止了對原始森林的砍伐,嚴禁進壹步破壞生態。外來入侵物種已成為當前生態退化和生物多樣性喪失的重要原因,特別是對南方的水生生態系統和熱帶亞熱帶地區而言,已上升為第壹大重要影響因素。
2.外來物種入侵的主要方式(渠道)
生物入侵的最根本原因是人類活動將這些物種帶到了它們不應該出現的地方。因此,我們稱這些物種為“有害的”,這實際上對這些物種是不公平的。它們只是停留在錯誤的地方,而造成這種錯誤的原因往往是人類的壹些不負責任的活動。外來入侵物種問題的關鍵在於人為。引種是指物種、亞種或以下的分類單位(包括可能存活並隨後繁殖的所有部分、配子或繁殖體)被人類轉移到超出其(過去或現在)自然分布範圍和擴散潛力的地區。這種轉移可以在國家內部進行,也可以在國家之間進行。引進可分為有意引進和無意引進。
有意引進是指人類有目的地將壹個物種移出其自然分布範圍和擴散潛力的有意引進(這種引進可以是授權的,也可以是未經授權的)。
無意引入是指以人或人傳人系統為媒介,無意地引入某壹物種,並傳播到其自然分布範圍以外的地方。
外來物種通過這兩種方式被引入其非本土地區。
有意引入
中國有從其他地方或國外引進優良品種的悠久歷史。早期的引進通常是通過種族遷移和地區間的貿易實現的。原產於非洲的酸豆(酸角)、葡萄(葡萄)、紫花苜蓿、石榴(石榴)和紅花(紅花)的種子分別在公元前4世紀和公元前1世紀通過古代著名的“舒-弓形蟲(印度)之路”。從那時起,在北宋,庫拉索蘆薈(或A. vera var中國番薯(chinensis)(原產於非洲東北部,現已引入中國南方沿海地區),在公元17世紀,番薯、煙草和西番蓮等經濟植物被引入中國。早些時候,荷蘭人將壹些美洲物種(如銀合歡、金合歡和火龍果)引入臺灣省,這些物種後來大多被作為野生植物歸化。1842鴉片戰爭後,香港、廣州、廈門、上海、青島、煙臺和大連成為外來雜草進入中國的主要入口。小飛蓬(1857)、小飛蓬(1862)、壹年蓬(1886)等雜草先後登陸香港、煙臺、上海等地,並逐漸向內地蔓延。部分栽培植物的引種時間和逃逸地點無規律可循。例如,法國傳教士將歐洲黃荊引入四川城口教堂附近,然後大量黃荊逃脫。
目前,幾乎所有的種植和養殖單位都是從外地或國外引進的。這些部門或單位包括農業、林業、園林、水產、畜牧、特種水產養殖和各種養殖基地。它們大多是為了提高經濟效益、觀賞性和環境保護而引入的,但由於引入不當,壹些物種已成為有害物種。在中國已知的外來有害植物中,超過50%的物種是人工引種的結果。
有意引進的目的多種多樣,主要可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作為牧草或飼料
作為牧草或飼料引進造成入侵的例子很多。例如,空心蓮子草、紫苜蓿、黃花草木樨、賽葵、大黍、虎尾草、狼尾草、高粱、黑麥草、水浮蓮、大麥、鳳眼蓮等。中國畜牧業長期過度放牧和草地退化增加了對新的優質速生牧草的需求,這為外國草種公司在中國傾銷草種提供了絕佳機會。現在正在進行大量新的牧草試驗,主要是為了測試外國草種公司提供的品種是否能在我們的土地上快速生長。令人擔憂的是,其中壹些已經成為危險的外來入侵物種。空心蓮子草俗稱“喜旱蓮子草”,20世紀50年代後作為豬飼料在我國南方多地引種推廣,後來成為野生。1986調查發現空心蓮子草自然發生面積約88.96萬hm2,已成為蔬菜、甘薯等作物田及柑橘園的主要雜草。
作為壹種觀賞植物
對奇花異草的追求促使人們引進奇花異草或外國品種。這些花草不可避免地從花園中逃逸,在自然生長下,壹些外來觀賞植物在逃逸後成為危險的外來入侵物種。如藿香、輪葉金雞菊、波斯菊、氦秋、萬壽菊、加拿大壹枝黃花、牽牛花、圓葉矮牽牛、馬纓丹、含羞草、紫葉酢漿草、韭菜、黃荊、蜘蛛蘭。
水族館和家庭水族館的流行也使壹些外來水生植物成為入侵物種。例如,原產於美國的卡翁巴(Cabomba caroliniana)現在已經出現在浙江的河流中;產自南美洲的水生狐尾藻已在臺灣省引種。雖然前者只開花不結果,而後者只有雌株,兩者都不產生種子,但它們可以通過無性繁殖迅速傳播。例如,從亞得裏亞海引入法國水族館的綠藻(Caulerpa taxifolia)通過釋放孢子在法國當地海洋生態系統中形成優勢種群,導致當地海洋植物大量滅絕。馬纓丹原產於熱帶美洲。在1645期間,它由荷蘭人引入臺灣省並作為觀賞植物栽培。現在它正在中國的熱帶和南亞熱帶地區蔓延,擠占了當地的植物,阻塞了道路。它的植物有壹股臭味,它的莖有刺,所以它是壹種有害的灌木。其肉質果實通過當地鳥類啄食進壹步傳播。水族館中經常飼養的食腐動物是斑點叉尾鲀屬的壹種,原產於拉丁美洲。最近,有報道說它在北京的南長河、珠江和南方的漢江中被采集到。據臺灣宜蘭縣東山河報道,該品種在宜蘭沒有天敵,但繁殖能力很強,壹次產卵300-500粒,孵化率幾乎達到100%。以其他魚類的魚卵為食逐漸減少了臺灣省的本地物種。為此,宜蘭還展開了壹場清魚行動。
作為藥用植物
中國中藥使用的12000多種生物大多原產於中國,有些是外來物種,有些已成為入侵物種。如肥皂草、黃決明、決明、萬年青、望江南、商陸、曼陀羅、冰茄等。
作為壹種改善環境植物
為了快速解決長期以來困擾我們的生態環境退化、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和水汙染等問題,人們往往片面地看待外來物種的某些特征,這為外來物種的入侵提供了絕佳的機會。目前,許多地區正在積極進行植被恢復,但使用的壹些物種是危險的外來物種。目前,壹些物種已經入侵,典型案例是互花米草、薇甘菊和鳳眼蓮。互花米草於1979年從美國東海岸的鹽沼植被中引入。先是1980、10在福建沿海地區種植,後廣為宣傳。1982年擴大到江蘇、廣東、浙江、山東。引種的目的是保護灘塗和護岸,改良土壤,綠化灘塗,改善灘塗生態環境。現在這個物種已經大面積從浙江、福建、廣東和香港逃脫。1990年,僅福建寧德東武洋的水產養殖損失壹年就達10多萬元。該物種已成為沿海地區的壹個嚴重問題,影響了當地的漁業產量並威脅到紅樹林。
外來物種還被廣泛用於城市景觀建設和美化,這往往會導致當地生態系統和景觀的徹底變化。以草坪行業為例,隨著不同功能草坪(高爾夫球場、足球場、公園和綠地等)的大規模建設。)在全國各地的城市中,促進了中國草坪業的快速發展,草坪草種的需求急劇增加。目前使用的草種主要是來自國外的優良草坪品種。除結縷草種子外,其他草種幾乎都是進口的,僅1997的進口量就達2000多噸。截至1990,中國已引進114種不同的冷季型牧草,主要來自美國。目前,壹些物種已經入侵,如地毯草(地毯草)。事實上,中國幅員遼闊,種質資源豐富,在牧草選種方面潛力巨大。
作為食物
美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壹部分,它對食物多樣性的重視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民族都無法比擬的。人們為了追求食物的色、香、味、新、奇,大量引進可食用的動植物,卻不知道這樣也會造成生物入侵,如作為蔬菜引進的甜杏(Tetragonia tetragonioides)、尾葉莧菜和向日葵(Basella alba);作為水果引入的番石榴、西番蓮、假酸漿,作為生產涼粉的原料,以及食用動物福壽螺和黑腹角雉等。有壹些哺乳動物的皮膚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如麝鼠和海貍鼠。人們大範圍地促進繁殖以獲得獸皮,結果也形成了生物入侵。福壽螺是由壹位巴西華人於1981年引入廣東的,目的是用作養殖食品。自1984以來,福壽螺在廣東、福建和雲南等地廣泛養殖。由於過度繁殖和味道不好,它被放歸野外。福壽螺適應能力和繁殖能力強,食量大,食物種類多。它傳播迅速,破壞蔬菜和水生作物。自1988以來,福壽螺已在廣東省37個縣的25 000 hm2土地上造成巨大損失。
作為大麻作物
古代引進的壹些大麻作物,如檾麻和大麻,隨著棉花的引進逐漸被淘汰,在許多地方成為雜草。
作為寵物
壹些動物作為寵物在城市中被廣泛養殖,壹些生存能力強的鸚鵡,如南非鸚鵡(Cacacatua sulpurea)和埃及鸚鵡(Trichoglossus haematotus)在當地野生後數量大大增加,過度使用結果灌木,或過度食用嫩葉,危及當地植被。Trachemys scripta是壹種全球入侵物種,從北到南,中國幾乎所有的寵物市場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雖然中國沒有報道巴西龜的危害,但它已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01)列為世界上最危險的100入侵物種之壹,巴西龜也是疾病傳播的媒介。臺灣省從南美引進的“寵物鼠”也引起了人們對疾病傳播的擔憂。
作為水產養殖物種
水產養殖是中國歷史悠久的重要產業之壹。幾乎所有可以用於水產養殖的水域,如河流、湖泊、池塘、水庫、稻田和公園,都或多或少地從事水產養殖。涉及的外來物種包括從國外引進的物種,例如克氏原螯蝦、羅氏沼蝦、紅螯螯蝦、虹鱒魚、非鯽魚(羅非魚)。)、歐洲鰻鱺(歐洲鰻鱺)、白鱘(鯧魚)、淡水鯧魚(短鯧魚)、斑點叉尾鮰(黑眉鮰)和壹些肉食性魚類(尤其是小魚),如加州鱸魚(加州鱸)和條紋叉尾鮰。從額爾齊斯河引入的鱸魚已導致新疆博斯騰湖的新疆鱅魚滅絕。除了這些從國外引進的物種外,中國南方的本土魚類如“四大家魚”(鰱鱅)被引入中國西北和西南的高海拔水域,這些物種和小雜魚(虎魚、麥穗魚等)造成的災害。)並不亞於外來物種帶來的危害。雲南省杞麓湖和星雲湖的鱅魚養殖導致杞麓湖和星雲湖的本地魚種鱅魚數量急劇減少,現在不得不依靠人工養殖。例如,克氏原螯蝦於20世紀40年代初從日本引入中國進行人工養殖。與大多數水生物種不同,雌性克氏原螯蝦是自己孵化卵子的,因此無需花錢進行人工孵化。克氏原螯蝦壹旦放入原種,就可以實現自我維護,無需在收獲後再放入原種。克氏原螯蝦經常與其他作物混合,尤其是大米。收獲季節逃脫的人在大壩上挖洞求生。在下壹個季節,將形成壹個繁殖種群,以剩余的農作物和其他食物為生。它最早在安徽省南京市和滁縣栽培,後來擴散到中國中部、北部和南部地區,並在野外成為壹個大種群。
異地發行
在中國、越南、馬來西亞、泰國、韓國和柬埔寨,人們會因為放生捕獲的動物而受到尊重,特別是鳥類、魚類和海龜,但壹項研究表明,放生的鳥類中有6%是外國的;大多數魚、龜和海龜都是在國外圈養的,這些物種可能具有入侵性【10】。顯然,“做好事”的文化含義沒有考慮到對當地生態系統的有害影響。原因是人們沒有外來入侵物種的概念,不了解外來入侵物種造成的危害。
中國南方有吃野生動物的壞習慣,野生動物也被用作寵物和中藥成分。因此,非法野生動物貿易猖獗。大量野生動物來自周邊國家,特別是東南亞國家,還有壹些野生動物是從遙遠的歐洲、非洲和美洲走私到中國的。我國政府對非法野生動物的貿易管理也在加強。但如何處理沒收的野生動物往往成為壹個令人擔憂和頭疼的問題。因為很多走私的野生動物都是外來物種,或者經常攜帶外來野生動物疾病。隨意放生這些被沒收的野生動物可能會導致壹些物種死亡,而另壹些物種則面臨生物入侵的危險,對中國當地的野生動物或生態系統構成嚴重威脅。這些結果與發布者的初衷背道而馳。
植物園、動物園和野生動物園介紹
我國許多城市都有動物園、植物園和鳥類公園。許多外來植物逃離了植物園並歸化,也有入侵的情況。雖然動物園中沒有入侵的報道,但壹些物種在野外自然繁殖。例如,椋鳥在北京已經形成了壹個自然種群。特別是在各地建立野生動物園成為時尚,大量物種分散在自然區域。如果不加強管理措施,防止動物園、植物園、鳥類園和野生動物園(可能攜帶外來野生動物疾病)的外來物種逃逸,這些潛在的外來入侵物種來源可能帶來災難性的生態入侵。
無意引入
許多外來入侵生物是隨著人類活動無意中引入的。通常,人們和他們的產品通過飛機、輪船、火車、汽車和其他交通工具作為偷渡者或“搭便車者”被介紹到壹個新的環境。特別是近年來,隨著國際貿易的不斷增加、對外交流的不斷擴大和國際旅遊的迅速升溫,外來入侵生物通過這些渠道傳入中國的情況越來越多。除了交通運輸、建設開發、軍事轉運、快遞服務、信件郵寄等。也會無意中引入外來物種。
以下列出了無意傳入的主要途徑,但壹些入侵生物不是只通過壹種途徑傳入的,而是可能通過兩種或多種途徑傳入的,不僅是壹次,而是兩次或更多次。多渠道、多頻次的引入增加了外來生物定殖和擴散的可能性。
人類交通工具帶來的
許多外來物種隨著交通路線進入並傳播,公路和鐵路周圍的植被通常會遭到破壞和退化,因此這些地方通常是外來物種出現最早或最頻繁的地方。例如,豚草多出現在鐵路和公路兩側,最初是通過火車從朝鮮引進的;新疆的褐家鼠和黃胸鼠也是通過鐵路從內地傳入的。
船舶運輸
在海洋中,經過數億年形成的數萬個物種受到海洋之間的屏障、溫度差異和低鹽河口徑流等外部環境的限制,因此許多物種只能生活在壹個局部海域,並成為這個海域的本地物種或本地物種。還有壹些生物,因為它們的成蟲或幼蟲遊泳或漂浮,洋流和潮汐的傳播,以及壹些動物(如海龜、鯨魚和海鳥)的攜帶,擴大了它們的分布範圍,成為廣泛分布的物種。然而,有些轉移與人類船只的運載有關。
搭載的方式主要是通過異地排放壓載水。壓載水通常來自船舶始發港或航線的沿海水域。據估計,全球每年由船舶轉運的壓載水多達6543.8億噸。因此,許多細菌、動物和植物也被吸入並轉移到下壹個停靠港。我國近岸海域有害赤潮生物約有16種,其中大部分主要通過壓載水在全球近岸海域傳播。外來赤潮物種加劇了我國沿海地區赤潮的發生【3】。另壹種通過船只引進的方式是將生物(如藤壺)附著在船上並帶入新的區域。這些外來生物引入後,壹些物種從根本上破壞或改變了原有的生態特征。例如,食肉紅蝸牛(Rapana Thomas iana)於1947年從日本海遷徙到黑海,經過十年的時間,黑海陶塔海灘上的牡蠣幾乎被完全消滅。
船上裝載的生物繁殖體有時可能會被丟棄,或在船沈後逃逸並隨海浪沖出海岸。長在中國東海和南海壹些無人居住的島嶼上的卡蘭壽和蘆薈可能會被早期的海船丟棄。
海洋垃圾
隨著廢棄塑料和其他人造垃圾的漂浮,海洋生物正在入侵南極洲和壹些熱帶島嶼,對當地物種構成威脅。這些廢物使傳播到亞熱帶地區的生物數量增加了1倍,在高緯度地區甚至增加了2倍以上。與椰子或木頭等天然漂浮物相比,海洋生物更喜歡漂浮在塑料容器和其他不可降解的垃圾上。有了這些載體,它們幾乎可以漂浮在世界任何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