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煥闕位於渠縣土溪鄉趙家村。東漢建光元年(121年)建。原為雙闕,現僅存東闕的主闕部部分。由闕基、闕身、枋子層、介石、鬥拱層、屋頂6部分組成,通高4.38米。為仿木結構建築。闕身正面銘文為“故尚書侍郎河南京令豫州幽州刺史馮使君神道”。闕上仿木結構的仿子、窗格、鬥拱和饕餮等浮雕皆造型優美,雕刻精致。
沈府君闕位於渠縣漢碑鄉漢亭村。東漢延光年間(122—125年)建。是渠縣漢闕中唯壹的雙闕,子闕已毀。兩闕相距21.62米,均高4.84米。雙闕形體基本壹致,皆由闕基、闕身、枋子層、介石、鬥拱層、屋頂6部分組成。闕身正面均有銘文。東闕刻“漢謁者北屯司馬左都候沈府君神道”,西闕刻“漢新豐令交趾都尉沈府君神道”。二闕銘文上端均鐫朱雀,下端鐫饕餮。東闕內側浮壹青龍,西闕內側浮雕壹白虎。兩闕樓四角雕力士,四面為漢代社會生產、生活情景及動植物的浮雕。神態生動、逼真,造型古樸、優美。
禹王廟詳細地址:位於現在的後溪溝至南門老車壩之間的“半邊街” 景點介紹: 禹王廟,位於現在的後溪溝至南門老車壩之間的“半邊街”。禹王,即大禹,他奉“舜”這個氏族部落首領之命,治理普天洪水,含辛茹苦,終於疏通了九河,華夏大地復歸“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寧靜生活。治水十三年中,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成了炎黃子孫獻身精神的楷模。他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壹個奴隸制國家“夏”,後人故而稱其為“夏禹”。東漢順帝元年(公元142年),頒旨天下:“禹列王尊,祭享帝位。”中國道教信徒從此在縣、州、府、郡所在地修建殿宇供奉。渠縣的人們記憶中的 “禹王廟”,建造於清朝順治初年。每年三月初七據說禹王生日這天,船工們都去祭奠,求保佑渠河平穩,行船順利。宮門兩側聯遇是:大江東去萬裏暢暢,小渠西來壹水涓涓。
民國年間,禹王廟壹度曾是落魄的“三教九流”輩棲之地;殘恒斷壁,煙火漸滅,抗戰前夕,軍閥楊森整治街道盡悉毀之
城壩遺址 詳細地址:位於渠縣土溪鄉城壩景點介紹: 城壩遺址又名宕渠城遺址,位於渠縣土溪鄉城壩,距縣城26公裏,總面積1820畝,遺址北、西、南三面渠江環繞,東西接佛爾巖,造成依山傍水之勢。城壩為漢代古城遺址,是達川地區目前尚存的唯壹歷史最早、歷時最長的古城遺址。據《華陽國誌》記載:秦滅巴蜀後就於此建宕渠縣,東漢車騎將軍馮緄增修,俗名車騎城.“東晉末,地為‘蠻獠’所侵而廨,遂以荒廢”.《太平寰宇記》;其城興廢長達700余年,其間屢為州、郡、縣治。城壩觸地動工,均可發現文物遺跡。解放以來,這裏曾出土巴蜀青銅兵器、酒器、生活器數十件,出土發現最多的是兩漢時期的文物古跡,除漢磚遍布,還發現房屋地基、窖址、水井、墓葬,出土大量的銅、鐵生產工具、生活用器、兵器、錢幣等,以及各式陶俑、陶家禽等。又《華陽國誌》載:“長老言,宕渠為故宗國,今有宗城”。《太平寰宇記》:“故宗國,城在流江(縣)東北七十四裏,古宗國都也。”所指方位,可能與城壩有密切關系。城壩歷史悠久,具有重要的考古研究價值。該遺址1991年5月被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文廟建於宋代嘉定以前,在渠縣城內西隅石於崗頂.元代次德年間(公元1297—1307年)重修;明代洪武年間(公元 1368—1398年),邑侯梁從義移建於縣城南外西巖側,明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邑侯邸居正又於南郊將文廟遷回舊址,明代祟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九月初九),文廟被農民起義軍焚毀。《渠縣誌》載:“癸未重丸之交,‘賊’由西城毀堞而入,學宮焚焉。”隔二十年後,清代康熙二年(公元 1663年)再度興建。康雍、乾、嘉亦相繼修葺。現存的文廟建築,是嘉慶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動工重修的。整個工程於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秋季才告竣工。清代文廟的建築開始於距今三百壹十六年前,前後歷經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四個皇帝,費時達壹百五十八年之久。
走進文廟,最引人註目的是雄偉壯觀的的朱紅甬壁,正背兩面皆書鎏金大字“宮墻萬仞”,其正面四字,相傳為康熙皇帝手書。宮墻建成於清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距今壹百八十余年?。“宮墻萬仞”四字,來源於《論語?子張篇》,“夫子之墻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古代人們以七尺或八尺為壹仞,“萬仞”是形容高的意思。宮墻兩邊的大門左邊懸扁額為“聖域”二字,右邊為“賢關”即聖賢所在之地,門前壹眼石井,曾立有石碑壹塊,上刻行書“文武官員到此下馬”諸字。
進門後為泮池,呈半月形,池上三橋九洞,橋下遊鱗戲水,碧波盈盈。正中橋頭為精雕蟠龍,封建社會時只有狀元衣錦還鄉才得過,乃是壹種“獨占鰲頭”的特殊榮譽。就是兩旁二橋,也只是有了“功名”的讀書人才能走得壹趟,稱做“遊泮’,還有壹定的儀式,即所謂“泮水生香”。泮池建於清乾隆四十八年 (公元1783年),距今已壹百九十余年。
過了泮池側為青砂石“欞星門牌坊”三楹,高大壯觀,精巧絕倫。牌坊建於清乾隆五十九年(公無1794年),距今已歷壹百八十七年。石料采自渠縣三江小山峽,用大船從渠江水運。當時無大型起重器械似用“壘土法”豎立而成;石條全用接榫,墨法準確,雖近兩百年日曬夜露,風吹雨打,而今基本完好,沒有走性。牌坊頂端是六條蟠龍,昂首朝天,奮欲入雲,栩栩如生,正中刻“欞星門”三字。牌坊的石刻作品皆為鏤空雕,具有很強的立體感,如“二龍戲珠”、“雙鳳朝陽”,“仙鶴穿雲”,“五蝠歸真”,“麒麟送書”、“魚躍龍門”等圖案,生動活潑,端莊和諧,曾被譽為“蜀中牌坊之首”《渠縣誌》載:“欞星門揀選石材美而巨,雕刻尤精,絕川中未曾有之”。民國十五年(公元 1926年),商務印書館編輯的《東方雜誌》曾載專文和圖片於以介紹。
文廟建築群落成階梯狀,工程浩大,廂房亭閣渾然壹體,坐北朝南,金碧輝煌,氣勢雄偉。文廟主體建築為大成殿,高峨莊嚴。脊頂為江西景德鎮燒制的臥龍兩條,殿頂純為金黃琉璃瓦鋪蓋,殿堂正中原供奉孔子本主,本主上有九龍捧聖的浮雕,正中用金底紅字書寫“大成至聖先師孔子神位”,八卦藻井下懸掛著“萬世師表”的扁額,東西兩廂還供奉有“四配”、嚴十哲”先賢牌位。
大成殿雕花石臺之下為祠的東西兩原,供奉所謂“先賢”七十九人,“先儒”七十五人,東西兩原為碧綠琉璃瓦鋪蓋,壁上浮雕文房四寶及祥雲怪獸,木雕穿花,窗欞門扇,典雅莊重。
再下幾級石階就是戟門,列二十四戟(古兵器),使人屏聲息氣,派顯赫森嚴的氣勢。
門下有四祠:有所謂“以道為君,澤及庶民者入祀”的名宦祠,有“言行端莊者入祀”的鄉賢祠,有“忠義激烈者入祀”的昭忠祠,有“節女、孝子入祀”的節孝祠,都是供奉壹些封建統治階級視為“忠、孝、節、義”的代表人物。但可惜以上四祠及戟門已在文革中毀壞了。
大成殿後還有崇聖祠(又名崇聖殿),是供奉孔子父母、祖先的地方。
站在大成殿門首,可以下視各祠及牌坊、泮池、宮墻。擡眼望去,正面可見距文廟壹百公尺開外人工堆砌而成的“珠寶山”和山上小巧玲瓏的八角亭。東邊可望壹瀉千裏的藍色渠江,西面可望龍盤虎踞的青黛色馬鞍山,真有渠江山水,壹望無余的氣概。
建國以來,文廟幾經培修,公布為渠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並開辟為渠縣人民文化宮,以作人們觀賞、休息、娛樂和進行各種文化活動的場所。 渠縣好吃的珍珠元子 姜蔥螃蟹 五香鹵豆幹 魚香茄花 油酥竹哊 幹炒牛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