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買地點:很多,比如街邊的面包房,小吃店(bistro -- 把它想象為街邊那種成都小吃吧~),還有街邊的攤位上。
被法國人奉為奢華美味的杏仁小圓餅,法文叫macaron。它是用蛋白、杏仁粉、白砂糖和糖霜制作的小甜點,十九世紀時已成為貴族喜愛的午茶小甜點。
普魯斯特的故居在馬爾塞爾布街,距此壹路之隔,1913年,他就是在這家餐廳寫出《追憶逝水年華》的第壹部“斯萬家那邊”,著名的“小瑪德萊娜點心”,就是這家餐廳的招牌。畢加索於1936年將畫室搬到這條街的7號,與只吃得起“小瑪德萊娜點心”的普魯斯特不同,那個時候的畢加索已經很有錢了,拉貝羅斯餐廳成為他的“禦膳房”,代表20世紀初期巴黎美食最高水準的“三皇鵝肝”、蘇比斯小羊排、白松露煎蛋卷、米酒蒸鱒魚,還有畢加索的情人朵拉?瑪爾(Dora Maar)記下的“酥蒸鵝肝”——三角形的酥皮包,切開後裏面是肥嫩的鵝肝,裊裊娜娜冒著香氣,別小看這道傳承巴黎美食精華的菜點,選料、做工、火候、烘焙各個環節都把握到家,才不至於蒸成“糖三角”。
法國蝸牛
有“肉中黃金”美名的蝸牛營養豐富,極具藥用價值。在眾多食用蝸牛的國家中,法國蝸牛最有名氣。法國蝸牛高蛋白、低脂肪,含有多種維生素、微量元素和人體無法合成的氨基酸。據法國飲食協會的資料顯示,蝸牛有清熱、解毒、消腫等作用,能調節血壓,預防心腦血管疾病,長期食用能養顏美容、延年益壽。
法國人壹直將食用蝸牛視為時髦和富裕的象征。每逢喜慶節日,家宴上的第壹道冷菜就是蝸牛。據統計,法國人每年要吃掉6萬噸蝸牛肉,折合30萬噸鮮活蝸牛,其中90%以上依靠進口。巴黎專營蝸牛食品的商店有500多家。法國蝸牛的烹調別具特色,壹般以烤為主:在蝸牛肉上塗壹層奶油,再將蝸牛肉與蔥、蒜等壹起搗碎,拌上黃油和調料,塞進洗幹凈的完整的蝸牛殼中,然後將“改裝”過的“蝸牛”放入底下有6個圓孔的圓形鐵盤內,擱在爐火上烘烤。等奶油烤化了,就可以取出蝸牛食用了。
法國人吃蝸牛的工具很特別,是壹種特制的*子和鉗子。吃蝸牛的人壹手用鉗子夾住蝸牛,壹手用*子將蝸牛肉從殼裏挑出,蘸上調味汁或辣椒醬,味道鮮美無比。
鵝肝
稱鵝肝為貴族食品壹點也不誇張。在法語中鵝肝為“Foie Gras”,“Gras”這個字代 表的意思就是“頂級”。沒嘗鵝肝,不能算是真正吃過法國菜。如果做壹個類比的話,鵝肝的珍貴程度等同於我們中餐的魚翅、海參。
吃鵝肝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羅馬人,他們真正發現了吃鵝肝的美味及樂趣。起初,他們配著無花果食用,並呈獻給愷撒大帝,愷撒視其為佳肴。之後流傳到阿爾薩斯 (Alsace)及法國西南部鄉村,漸漸開始有人用鵝肝制作肉凍及肉醬,並搭配法國面包食用,既簡單方便又平易近人。直到法國路易十六時期,鵝肝被進貢至宮廷獻給路易十五,在品嘗之後,深受國王喜愛,從此聲名大噪,並被當時許多知名作家、音樂家及藝術家所稱贊,自此奠定其高貴珍饈的不凡地位。在1870年,鵝肝第壹次被烹食。壹名點心師在Mar6A.chal de Contades的服務中,鵝肝被包在面團裏,並在招待會上使用。從那個時候起,史特拉斯堡(Strasbourgian)就和鵝肝聯系在了壹起,並且許多人認為史特拉斯堡的鵝肝在世界上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