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吃獨蒜的習俗據說是由初唐時期,在本縣任職的壹位李縣令流傳下來的。
由來李縣令有個寶貝兒子名叫得福。得福十歲時,得了壹種類似慢性腸炎的瀉病,每天拉稀十幾次。由於縣令是個人人稱頌的好官,登門獻藥方的名醫不計其數,但沒有壹個方子見效。縣令眼看自己的兒子生命垂危,他傷心得肝腸寸斷。
轉眼到了端午那天,壹位曾經得過縣令幫助的鄉野郎中聽說此事後,主動走進縣衙,對縣令說他有個民間偏方能治愈公子的病。
郎中把寫好的方子拿給縣令看,只見上面寫著:“蒸獨蒜壹碗”。縣令看到這個奇怪的方子心生疑慮,但還是抱著“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態在吃端午飯時給兒子蒸了壹碗獨蒜。他怕兒子不吃,還特地撒了些紅糖、香油。得福津津有味地全吃完了。
神奇的是,次日,得福的瀉病明顯減輕,壹周後便痊愈。而縣令也覺得不可思議:“沒想到普普通通的獨蒜頭竟還能治病。"
“獨蒜治好縣令兒子怪病”的故事傳開後,百姓們從中得到了啟發。以至於後來每年的端午節這天中午,家家戶戶都要吃壹碗“蒸獨蒜”用來防病。有些聞不慣氣味的人把獨蒜切片當配料加入菜肴中。
端午節是我國古老的民俗,我國民眾在端午節有吃粽子、掛艾草、掛大蒜、劃龍舟的習俗。除此之外,陜西、山東、山西、河北、東北等地,在端午節有掛桃枝或桃符,吃雞蛋、煮大蒜的習慣。在江蘇、浙江壹帶,也有端午節吃大蒜的習慣。
習俗江蘇吳江地區有民諺:“端午不吃蒜,鬼從門前鉆”。當地人在端午節吃大蒜,聽說可以避“五毒”,避邪驅瘟。“豆腐燉大蒜”這道菜,是端午節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食。
按老南京規矩,端午的中午,每家都要把整頭的大蒜放在火爐裏燒熟,然後給家裏的孩子食用,壹個孩子獨吃壹頭,因“獨”諧音“毒”。孩子吃了燒大蒜,夏天不拉痢疾,腹內不長蛔蟲。
在雲南和廣西等地區,端午節也有壹些地方吃“蒸獨蒜”,據說雲南特有的“黑蒜”就是在端午節時發明的。
據歷史記載,大蒜在中國已有兩千多年的發展歷史。大蒜原產於西亞,西漢張騫出使西域時帶回內地,因為個頭比內地的小蒜大,故稱大蒜。
端午節比較常見的傳統的習俗是吃粽子,壹般在端午節當天,家家戶戶都會吃粽子,而且端午節也是有祭奠屈原的壹些寓意在裏面,傳承的時間也比較悠久,而端午節吃大蒜有驅邪和防病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