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又稱燈節,是海內外華人和中國文化界的傳統節日之壹。根據民間傳說和歷史記載,西漢文帝平定“諸呂之亂”時,將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北京家家戶戶張燈結彩,裝飾花燈以示慶祝,這就是元宵節的歷史前身——元宵節。當司馬遷創造太初歷法時,元宵節自然被確定為壹個主要節日,並壹直流傳至今。
中國幅員遼闊,正月十五過元宵節的風俗習慣也因地域不同而多姿多彩。比如河南的元宵節期間,飲食就相當講究。豫西人喜歡蒸糖饃、棗饃和祈求辟邪的饃,如麥穗、麥穗、豬頭、刺猬等。信陽地方要做年糕,有的講究十五吃餃子,十六吃元宵。在三門峽地區,正月十六吃“大蒜面”,其他大多數地方也需要炸糕和炸面。
然而,在漢族正月十五慶祝元宵節的歷史上,有壹件事是最常見的,那就是點燈,也稱為“送燈”,用於向神靈祈禱。所用的燈由瓷器和面粉制成,形狀多樣。它壹般呈碗狀,直徑兩英寸,高壹英寸。中間有壹個圓柱形燈芯。自制的“面燈”是用豆粉、玉米粉或白面蒸的,俗稱“光饃”。使用時,油填充在凹槽中,燈芯內置。
正月十四下午放鞭炮焚香“請神”,晚上在準備好的燈盞中加入棉油或香油,用燈芯點燃,俗稱“試燈”。到了15日晚上,燒香祈禱完畢,所有的燈都要放在神龕、牌位、水缸、糧庫、門、墻、豬圈、羊圈、磨盤、磨盤、水井等地方,每個地方放兩盞燈,大戶人家甚至有上百盞燈。點燈時,大門旁懸掛的壹對燈籠同時點亮。此時,整個庭院明亮明亮,鼻煙與香油共舞,象征著家家戶戶處處有油,那壹年生活壹定富裕。
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節日期間也發生了演變,從漢初的壹天到唐代的三天和宋代的五天。在明朝,燈從正月初八壹直亮到正月十七晚上,這是中國歷史上最長的元宵節。那時,元宵節與春節相連,非常熱鬧壯觀。精美多彩、光彩奪目的燈光將春節期間的娛樂活動推向了高潮。然而在清朝,在為期四到五天的元宵節期間,除了用燈籠裝飾外,還增加了舞龍、舞獅、劃船、踩高蹺和扭秧歌等“百戲”,使節日氣氛更加濃厚。
到了現代,元宵節壹年比壹年隆重,民族特色和地方風格越來越濃。除了欣賞燈籠外,當地文化部門組織的燈籠活動上還有各種各樣的謎語,在燈籠的外殼上寫各種各樣的謎語供人們猜測,這非常有趣。
在中國,2016年的元宵節是農歷正月十五,這是沈冰年農歷四月的第壹天,適合堵洞、撒網、捕魚和打獵。避免婚姻、安全、遷移、進入房屋和埋葬。公歷是2月22日。
結語:正月十五元宵節是春節後的第壹個重要節日。元宵節的晚上,大街小巷都張燈結彩。人們點亮成千上萬的燈籠,帶著親朋好友外出賞燈、逛花市、放煙花、載歌載舞慶祝節日,充分利用這個歡樂祥和的節日表達對新年的美好向往和美好祝願。
了解更多關於星座百科全書,八字婚姻,八字職業,婚姻運勢,財神星座,情感組合,尋找另壹半,八字計算,姓名速度匹配,生活運勢和復合機會。您可以點擊底部的贊或在線咨詢(僅供娛樂):/x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