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妳吃不慣的美食,是我的情懷——豆汁兒

妳吃不慣的美食,是我的情懷——豆汁兒

不知不覺我已經在北京生活快四年了,從最開始討厭這個城市,到後來愛上她,回頭仔細想想,好像並沒有什麽蕩氣回腸或者委婉動人的故事。

至於為什麽愛上北京,我也不清楚,可能更多是因為北京小吃的羈絆吧。

北京小吃和北京人是很像的,不是所有人都能欣賞他們的美。品嘗地道的北京小吃,妳要多壹份耐心和真誠,就像交朋友壹樣,長的漂亮而且花言巧語的人誰都喜歡,但這種人作為朋友來說,不壹定是很好的,反而有些木訥、不起眼的人,相處時間長了會非常舒心。

北京小吃就是這樣,初次品嘗大多都不是很好吃,有些甚至有點兒難以下咽,但是,如果妳能執著些給他時間,北京小吃會證明給妳看。有的時候,味蕾的初體驗會欺騙妳。就像,就像....第壹次總是很痛的,習慣了之後就會食髓知味,不能自拔。

“豆汁兒”作為地地道道的北京小吃,無疑是最具代表性的。恨它之人躲之不及,愛它之人四處尋覓。

前幾年《新周刊》曾有壹文,盤點北京“百怕”,豆汁兒位列前十。當時評論區罵戰四起,熱鬧了好長時間。那個時候我還沒來北京,屬於被驚呆的大連吃瓜群眾。

我很好奇,壹個我未曾聽說的小吃竟然能在網絡上引起這麽大的陣勢?簡直如同甜、鹹豆腐腦的王霸之爭。

我當時心想:若到北京,必然要試試這個傳說中半神半魔的小吃。上天仿佛感應到了我當時的想法,沒過多久我就身心受創的離開大連,獨自壹人來到北京重新開始。

新生活從顛覆味蕾開始。

剛到北京的第二天,我就被朋友拉去天壇那家最“臭名昭著”的豆汁兒店吃早餐,說是吃完早餐去打球。我到現在還能記起那天早晨我們兩人點了什麽,兩碗豆汁兒,四個焦圈,壹疊鹹菜,兩個燒餅夾肉。

喝豆汁兒之前我是有看過攻略的,各種攻略中以梁實秋《閑話北平零食》裏描述的最為引人

“豆汁兒只能吸溜著喝,越喝越燙,最後直到滿頭大汗。”

雖然我已經有了充分的心理準備,但是在我捏緊鼻子低頭要吸溜豆汁兒的時候,我還是感覺我好像是趴在了被煮開的馬桶上。

第壹口下去,不光是我的味蕾,我全身都開始抗議了,豆汁兒滑過喉嚨直搗腸胃,壹股捏著鼻子都躲不過去的沖勁兒直上大腦,因為腹中沒有別的食物,我本能的產生了幹嘔的反應。

幹嘔過後我細細品味,嗯,真尼瑪猶如窨井蓋被掀開後的那股味道,這已經不屬於食物的範疇了.....

我身邊那哥們兒壹口豆汁兒壹口焦圈,時不時再啃兩口燒餅,吃的不亦樂乎,根本沒空管我。

不知道我是如何把那碗豆汁兒喝完的,很幹凈,壹點兒沒剩,動力可能是來源於對梁實秋和汪曾祺的盲目崇拜吧,精神上的滿足壓倒了肉體上的不適,結果就是我們開車走壹半的時候,他十字路口壹個急剎車,我在他車裏吐了.....

有些偏執的我很不信邪,在我強烈的要求下,此後的壹周我們每天都早起去天壇那家店喝豆汁兒,從最開始的聞之欲吐到慢慢適應再到不喝便饞,我逐漸體會到這個老北京小吃的魅力。

我在習慣了豆汁兒的酸餿味兒後,早起再喝豆漿已經沒滋味了,後來再去天壇喝豆汁兒我都是三碗起,還不喜歡配焦圈。話說每壹口豆汁兒入腹我都想大聲呻吟壹下,看的我哥們兒壹楞壹楞的,那種酸澀中帶有回甘的感覺是語言描述不出來的,硬要找個詞匯來形容的話,可以用“inspiring”。

再後來看大眾點評,自己慢慢種草各家傳說中的豆汁兒店,壹家家走去,光從這些豆汁兒店就能感受到北京的人文情懷。

記得有次不知在哪裏看了個評論,說簋街有個很小的零食店,老板是個中年大叔,就喜歡向外地遊客推銷店裏的豆汁兒,豆汁兒喝多少都免費,妳要是花錢買其他的飲料他還不高興,嘲笑妳沒種。後來我歷經艱辛終於找到了那家店,說實話,豆汁兒很壹般,兌了很多水,但是大叔很逗趣,聽我說完來意之後,我倆叨逼叨逼的聊了壹下午,從北京歷史聊到北京足球,從足球聊到政治,中間還有好幾位外地遊者在我和大叔的慫恿下,品嘗了豆汁兒,看他們的表情,我倆樂的不行。

那以後我就常去他店裏坐坐,每次帶朋友去簋街逛,都要去他那侃上幾分鐘。

不過去年大叔關了店,說是回家帶孫子了(單身狗受到了暴擊傷害,大叔兒子比我還小壹歲),再就沒怎麽見過了,只是偶爾會約了壹起去天興居喝豆汁兒,每次跟大叔聊天他都說必須要教他孫子喝豆汁兒,這傳承不能斷。

我看過壹些書,見過壹些人,很多人跟我談傳統文化,談國學傳承,談很多陽春白雪的藝術,我不喜歡,這些東西太泛泛,少有能直接落地的東西。(可能我還是太年輕,沒到達壹定的境界吧)

我覺得豐富精神的前提還是先滿足物質和身體上的需求吧,想了解北京文化,莫不如來北京喝碗豆汁兒,從豆汁兒中感受五味雜陳,同大爺大媽們聊聊時事,觀他人之想法,這也是人文啊,尤其是豆汁兒配上老北京人獨有的幽默和灑脫,這好像也是情懷吧,不過這個情懷的味道有些特殊罷了。

大叔店裏的豆汁兒不能稱的上好喝,印象中最好喝的豆汁兒也不是磁器口豆汁店(就是天壇那家)。

我喝過最好的豆汁兒是在蒲黃榆周邊的壹個胡同裏,壹個阿姨天天推著小車賣自己做的豆汁兒,沒有焦圈,沒有鹹菜,只有壹個小推車,豆汁兒酸澀、回甘、豆味兒都十分正,堪稱完美。(我在蒲黃榆GOGO新世紀住過半年,基本上天天去阿姨那喝豆汁兒)

其次是東直門豆汁店,說是東直門,位置其實是在北新二條胡同裏,同樣是沒有堂食,只是外賣,相比磁器口那家店要酸壹些,但是回甘很重,據說很多簋街店裏的豆汁兒都是買他家的原漿回去兌水。

再剩下的比如牛街寶記、尹三兒、白魁老號、天興居這些出名的豆汁店我都去過,算是各有千秋,都不差。

唯壹比較差的就是很出名的護國寺小吃(可能是做的太大的緣故吧),他家兌水兌太多了,可能是為了迎合外地消費者的口感吧,護國寺的豆汁兒完全沒有原漿豆汁兒那種濃厚的酸餿味兒,回甘也不行,喝不出豆汁兒那種獨有的“inspiring”感覺。

看吧,情懷走向了商業就是不行,向那些不敢用生命去證明自己熱愛美食的人低頭,是對美食的褻瀆和吃貨的不尊重!

?

嗅味尋芳跡,細品心自明。

貧富皆可飲,豆汁臭名揚。

—— ?—— ?蟬鳴三境

本文由“蟬鳴三境”發布,2017年03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