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安徽滁州有什麽美食。

安徽滁州有什麽美食。

瑯琊酥糖、馬廠酥笏牌、施集茶葉、滁菊(中國四大名菊之壹)、烏背金鱗鯽魚

瑯琊酥糖

滁州名產瑯琊酥糖,原名“面糖”、“董糖”,起源於明朝末年。它是用純白芝麻、白糖粉、富強粉、麥芽糖等為原料。生產出的

糖塊厚薄均勻,骨薄如紙,剖面層次清晰,呈螺旋體,色澤為乳

白色;入口酥軟,細膩無雜質,香味 濃郁甜而不膩,文人墨客贊

之日:“香召雲外客,味引洞中仙”,營養豐富,老少鹹宜。因瑯琊

山而名,系滁州傳統名優糕點。其“味甜而不膩,糯而不粘、酥而不碎”,老少鹹宜,深受群眾喜愛。 酥糖亦稱“面糖”、“秦尤酥糖”、“董糖”。明末,滁州作坊開始以麥面、芝麻、糖為原料,經焙炒、加工而成,俗稱“面糖”(小包糖)。清初,有秦、

尤姓兩位師傅將面糖用糯米稀骨作包衣,進行改制而成,故又稱之為“秦尤酥糖”。後壹位董姓師傅又將秦尤酥糖精心改制,將糯米稀骨多層次與面糖折疊,即謂之“董糖”。又有文人撰寫壹說:“明崇禎年間,江南名藝 妓董小宛,擅長烹飪,精於制作花露,巧手會做糖食糕點。壹次才子冒襄(字辟疆)生病,董小宛獨出心裁以芝麻、白糖、炒面、糖稀、香油等原料,精心制作方塊酥糖,給冒襄食之。”其糖“酥脆香甜、開胃心爽”。後經民間流傳,人們即稱此糖為“董糖”。《崇川咫聞錄》也記載:“董糖,系冒巢民(冒襄之號)妾董小宛所造。” 民國初年,滁城多有前店後坊,制作糕點。“章三益”、“卞源昌”、“曹恒興”等店號制作的酥糖(亦名董糖),遠近聞名。

馬廠酥笏牌

酥笏牌是滁州全椒名點之壹,以馬廠鎮最為可口。因其形狀象古代大臣上朝時用的象牙笏牌,故有此名。酥香味美,為品茗

佳品,又是饋贈親友的上等禮品。尤為適宜老年人食用。為明樂韶鳳所創。主料為面粉,鵝油或鴨油、熟芝麻。將油酥和面

團揉和,反復折疊,搟成24層,形成 長約16厘米,寬約6厘米

的底坯,撒上芝麻入爐以文火悶透。取出後清除炭火,再層層

放入爐內,利用爐內余熱,熏烤過夜即可,啟爐香氣撲鼻,放

入茶盤,以手指在兩頭壹按,即碎為八塊。食之有益於胃寒、食欲不振、體虛、盜汗等癥。

相傳大明開國功臣、兵部尚書全椒人樂韶鳳與朱元璋君臣相洽。壹日朱邀樂遊金水橋,朱攜樂手,突然說:“攜手上金橋,有事不相饒。”樂跪下答道:“平生仗忠義,不畏帝王刀。”事後樂感到畏懼。壹日朱元璋駕臨樂府,樂即奉上自家制作的酥笏牌請君品嘗。朱元璋拿起酥笏牌笑道:卿家心思精巧,造此笏牌,定有所奏。樂即答願交出所掌之權,回鄉告老,並口吟辭朝詩兩首。帝準其所請。故樂韶鳳得以善終,卒葬故鄉(見明清兩代縣誌)。酥笏牌制作也從樂府流傳全椒,並以馬廠鎮得以保持當年秘傳。上世紀五十年代,馬廠鎮酥笏牌傳人曾為毛主席祝壽,制作酥笏牌寄到北京,受到中辦復函稱贊。

施集茶葉

該茶外形偏平挺直,色澤翠綠,峰毫顯露,湯色清澈明亮,清花香持久悠長,滋味醇和爽口,葉底翠嫩,是滁州特產之壹。

滁菊

滁菊主要產於安徽滁州,是菊花中花瓣最為緊密的壹種。滁菊偏於平肝陽,常用於治療肝陽上亢所致的頭暈目眩等癥,高血壓中醫辨證屬肝陽

上亢者可將滁菊、決明子代茶飲。《本草拾遺》記載菊花可“作枕明目”,

頭痛眩暈、目赤腫痛等屬肝陽上亢者可使用滁菊做成的藥枕。

烏背金鱗鯽魚

滁州特產烏背金鱗鯽魚為滁州四大名魚(鯿、花、鯉、鯽)中鯽魚壹種,細膩,味甘香鮮醇,烏背金鱗,銀光閃閃,故名。與六合縣龍池烏背鯽魚南北媲美。清代後期,譽滿壹時,由於這種魚生活在下水關壹帶,水域狹窄,加上人工保護繁殖不力,已瀕於絕種。

當地有壹個傳說:弦歌臺南面湖裏古時就盛產鯽魚,正當孔子等人絕糧七日餓得不可開交的時候,壹條幾尺長的大鯽魚自動跳上岸來讓他們煮著吃,救了孔子師生的性命。從那以後,南湖鯽魚後代個個都是金鱗閃閃,傳說這是龍王所賜,因鯽魚舍身救聖人。如果魚放到別的水裏,不到半天就會失去金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