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福州閩安古村歷史遺跡有哪些

福州閩安古村歷史遺跡有哪些

穿越在閩安古村裏,這裏的許多歷史遺跡可以了解到整個閩安古鎮的歷史文化,閩安村不大,可以慢慢的在這裏閑玩,福州閩安古村歷史遺跡有哪些,下面就是詳細信息。

海絲重鎮,文化名村,戍臺文化的活化石——這就是閩安村。

閩安村,村名取“安鎮閩疆”之意,位於福州市馬尾區亭江鎮,東臨閩江,西靠半山,北有亭江炮臺鎮守,南接福建船政要地,這裏水陸交通便利,自古為閩江口重要的軍事要塞、海防咽喉和貿易重鎮。閩安村初為吳越轄地,隋代建鎮,唐代設巡檢司衙門。宋代設監鎮衛,貿易繁榮,人口劇增,成為福建四大鎮之首。至明代,監鎮衙城的建立進壹步鞏固了閩安的軍事地位,成為重要的抗倭戰場。清代,閩安的軍事機構繼續膨脹,總兵府、協署、都督府、石頭城、演武廳、南北岸炮臺等相繼設立,甚至中國最早的水師旗營也選址於此,其管轄的範圍不僅在福建沿海,也包括臺灣及澎湖,閩安由此成為名揚四方的水師重鎮。閩安作為海上絲綢之路主要港口的歷史也可以追溯到唐代,唐、宋、明均在此設立關稅機構。鄭和下西洋時,其浩大的船隊曾六次停駐閩安。清代時,閩安不僅是福建對臺三大渡口之壹,也是與琉球貿易的重要節點,而設立在此的閩安武口海關,更為福建船政提供了雄厚的經濟保障。解放後,閩安鎮撤銷建制,歸入鄰近的亭江鎮管理,其貿易與軍事的重要性大不如前,幾乎消失於歷史舞臺,但是大量歷史文物卻幸運的保存了下來,正是這些豐富的歷史資源讓閩安村脫穎而出,成為壹座光耀東南的旅遊富礦。

以下是閩安村的主要歷史遺跡:

迥龍橋

迥龍橋又稱“回龍橋”,南北橫跨邢港,始建於唐代,歷代屢毀屢修,今橋為清道光年間所重建。迥龍橋采用福建地區常見的石梁橋形制,四墩五孔,全長66米,寬4.8米,橋墩為船形,石護欄柱頂刻有18組36件栩栩如生的奇獸及珍果形象,其中石雕寶奩、海豹與官印為全國僅有。橋南建有玄帝亭,作為古街通往迥龍橋的標誌性入口。聖王廟緊靠橋北,由跨街亭、聖王殿、觀音閣三部分組成。跨街亭內立有三碑,其中《沈公橋》碑詳細記載了迥龍橋的歷史沿革,聖王殿祭祀齊天大聖孫悟空,觀音閣則建在後側山體之上。迥龍橋與其南北建築錯落有致,渾然壹體,頗具整體氣勢,成為閩安古村標誌性的入村門戶。如今,迥龍橋已被列為福州市“海上絲綢之路”申遺點之壹。

虎頭山戍臺清軍義冢

戍臺清軍義冢位於閩安村西南的虎頭山山麓,坐西南向東北,與村莊隔壹條小溪相望。跨越溪上的木橋,沿之字形樓梯攀上十來米高的山崖,就能看到這座剛剛翻新不久的義冢。清同治十三年(1874),日軍以臺灣生番殘害琉球船員為由派兵入侵臺灣,這便是著名的“牡丹社事件”。同年,閩安左右營將士跟隨船政大臣沈葆楨赴臺,壹面抵抗日軍,壹面勸降生番,戰死或病死者眾多,他們連同1819年、1833年、1878年的三次戰鬥犧牲者壹起,歸葬於閩安村虎頭山上。義冢占地面積僅有十余平米,三合土夯平的墓埕之上,整齊排列著13行11列墓碑,碑面僅刻死者籍貫及姓名,卻無軍銜高低之分,這裏是135位勇士的最終歸宿。墓碑最前方中部,立有壹座較大的石碑,上刻“

義冢”二字,落款“同治歲次甲戌冬十月吉日立”。自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政府統壹臺灣之後,閩安水師駐軍輪戍臺長達二百余年,這期間臺灣由於種種原因“三年壹小亂、五年壹大亂”,戍臺將士時有犧牲,他們均歸葬於福建沿海,可謂落葉歸根。2013年,包括福鼎墓群、馬尾墓群、東山墓群在內的“福建戍守臺灣將士墓群”,被國務院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協臺衙門

閩安協臺衙門的前身是設立於唐代的巡檢司衙門,宋改為監鎮衛,元為巡檢司,清代重建,設協臺衙門管理水師,作為閩臺軍事防衙指揮機關,同時又兼具海關職責,為閩省南北鹽館總卡。建築群占地近兩千平方米,由照壁、門樓、儀門廳、正廳和後堂組成,內有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鐫刻“英軍犯順廈門報警”石碑等珍貴文物。今協臺衙門經修復後辟為展館,設“商貿口岸”“海防重鎮”“抗敵前沿”和“閩臺樞紐”四個部分,對閩安的歷史娓娓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