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水卷餅”是頗具特色的節日地方美食,原料為面粉加水再加點兒鹽,用雙手不斷攪拌成既稠稀得當又具彈性的糊狀,然後放在鐵鑄的平底鍋(麗水人稱“熬盤”)上,下燃白炭慢火揉烙,揉烙時操作人手抓壹團面糊,不停地上下有節奏地抓幾下,壹則防止面糊團掉落,二可增強面糊的韌性。操作人把面糊團在鐵鍋上壹轉,即成壹個正圓形的薄餅,由負責炭火的“副手”及時翻轉,並即從鐵鍋中取出已烙好的卷餅。烙好的卷餅俗稱“卷餅皮”,皮薄質白如綿紙,形圓似明月,直徑約20厘米。
卷餅餡為百姓常食菜類,如四季豆、豆芽、豆腐幹絲、泡皮、肉絲、烙雞蛋皮絲等,再加油炸粉幹或回鍋的老油條。作餡的菜肴必須火炒,不留湯汁,吃時各人憑各自喜愛夾各式菜肴作餡心,喜蒜者可在卷餅皮上抹些蒜泥,嗜辣者可抹上辣醬,然後卷成筒狀,即成供吃食的“卷餅”。
麗水卷餅葷素搭配,韌而不膩,老少皆宜,口味頗佳。特別是餡心中加上炸粉幹或老油條,食時又香又脆,更是別有壹番滋味,確是大眾化的美食。
憶及孩提時過端午,家中還愛烙“松花卷餅”,那是以小面團抹上松花粉擂成圓形薄餅放鍋中烙成的卷餅皮,其色粉黃,吃時格外芬香,當時好多農家都自烙這種卷餅皮,現今已成稀物了。
據老人言傳,說卷餅原為“絹餅”,和粽子壹樣,原是以絲絹包裹菜肴投入江中供魚蝦吃食,以免傷害屈原軀體,此說之虛實,皆無記載,故無從考證。
往昔過端午節才有的麗水卷餅,如今已成麗水民眾四季調劑口味的常年餐食了,同時,卷餅亦已流向周邊地域,成了大眾普遍愛吃的主餐之壹。前些年,筆者在家中以卷餅為主食接待幾位返麗探親訪友的臺胞,大家皆言已好多年沒吃過故鄉的卷餅了,邊吃邊聊都說麗水卷餅風味獨特,並說外地(包括臺灣)在端午節都包粽吃粽,為何麗水過端午卻烙卷餅吃卷餅?還有位臺胞逗趣說,要是有位“慧眼識美食”的大款,能把麗水卷餅加以精心包裝,在各地開個連鎖店,擴大媒體宣傳,到時還可與麥當勞、漢堡包壹爭高下,此說雖為餐桌笑料,但隨時間之推移,亦未嘗不可能,因為麗水卷餅確是風俗特殊風味獨特的壹種佳節美食,飲食是“軟文化”,隨著中華民族的崛起,軟實力必將逐步走向世界。
麗水端午風俗殊除了“吃卷餅”外,尚有“送羹”之俗,所謂“羹”即禮品,每年到端午節時,嫁出去的女兒要向父母送禮品,禮品除禮包外,尚有豬肉壹刀、明甫(墨魚)壹斤、豆腐皮壹斤等。收“羹”後,父母要給女兒回禮,回禮的東西是麥李(李子)、蒲扇(麥桿扇或紙扇)、手巾等。麗水民間有句俗語:“生不白生,壹年兩次羹。”意思是嫁出去的女兒,壹年要給父母送上兩次禮品,壹次是春節的“過年禮”,另壹次就是五月初五的“端午禮”。
此外,在端午前後,麗水少年兒童除了要在大人指示下用雄黃酒在臉上“畫花臉”及在家裏的墻邊角落噴灑雄黃酒等,更愛到郊野去采草莖玩“鬥草”。
鬥草亦稱“鬥百草”,為自古相沿的民俗遊戲。據考,在南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中即有“五月五日,四民並蹋百草,又有鬥草之戲”之記述。至唐代,鬥草已十分盛行,如劉餗《隋唐佳話》記有“安樂公主五日鬥百草”;韓鄂《歲華紀麗》記有“端午,結廬蓄藥,鬥百草”;司馬圖《燈花詩》雲:“明朝鬥草應多喜,剪得燈花自掃眉”;白居易《觀兒戲》詩曰:“弄塵復鬥草,盡日樂嘻嘻。”可見“鬥草”之戲已風行於宮廷與民間。到了宋朝,鬥草遊戲在民間更加普遍,範成大《春日田園雜興詩》雲:“春枝滿地花狼藉,知是兒孫鬥草來”;柳永《木蘭花慢·清明》詞中吟詠:“盈盈鬥草踏草人,艷冶遞逢迎”。可見流行於端午的“鬥草遊戲”,已提前到陽春三月的清明了。到了清代,鬥草仍沿俗流行,如《紅樓夢》第六十二回中,就有壹段描寫香菱、芳官等五人在大觀園中鬥草的場景。
不過,《紅樓夢》書中撰寫的“鬥草”為富貴人家賣弄才華的“雅鬥”,而麗水在端午期間流行的“鬥草”則是以草為玩具的“俗鬥”。其玩法主要有三種:壹是“掰兒掰”,二是“扯牛筋”,三是“拾簽”。
“掰兒掰”是采用壹種土名叫“菖蒲籽”的小草作遊戲。菖蒲籽又稱“掰兒草”,麗水山野遍處可見,高約尺許,葉為傘骨狀,中間有小花蕾,長莖三棱形,根塊狀若蔥頭,氣味有菖蒲之芳香,故稱“菖蒲籽”。玩時先找到壹片長有菖蒲籽的草地,采來此草後去掉頂葉和根莖,兩人壹組席地而坐,各抓壹頭,邊掰邊念童謠:兩人坐地手捏草/掰兒掰不知道/妳掰兒/掰兒兩頭絲相連/我掰/掰壹絲聯中間/壹絲不搭掰兩半/運氣勿好不當算/取草莖/換地盤/妳掰兒/我掰/掰兒壯壯/掰胖胖/壹二三,掰開來/大家望。念罷,兩人即互相對掰,若掰成兩邊有壹絲相連的H狀,是“生兒”;如果中間僅壹絲連成N形,則“生”,要是沒壹絲連結被掰成兩半,稱運氣不好不當算,兩人互打壹下手心以示懲罰,然後重掰。
“扯牛筋”亦稱“大將小將”。玩法是用白楊樹葉的葉柄或其它有韌性的草莖作玩具,兩人用草莖相勾搭用力拉扯,被拉斷者為輸家,是“小將”或“敗將”,贏者為“大將”。憶及兒時,筆者和小夥伴很愛玩“扯牛筋”,經常去白楊樹下撿尋掉落的粗莖老葉,去葉留莖,用來拉扯互鬥。為增加葉莖的韌性,往往還得加工制作,如拌上桐油放慢火上烤,如反復揉轉後放在青油燈盞中浸泡,更有甚者,竟在草莖上粘合上幾條苧麻絲,如此作為初試必贏,但久之當被揭穿,必遭大家呵斥,特別是兒伴皆有幾根珍藏在口袋輕易不出戰的“大將”,壹旦被“假貨”扯斷,確是痛心不已,曾為此鬧個紅臉白臉,許久互不理睬。
“拾簽”又稱“挑草莖”,參加遊戲者壹起去野外采集來許多又硬又韌的草莖,截成長短約10厘米的“簽”,從中選出部分把兩頭削尖,染成紅色或其他顏色,此簽既是“拾簽”時挑動草莖的工具,在計數時還可以壹當十。玩此遊戲,可兩人或數人,采用“石頭剪刀布”或用小紙頭寫上“壹二三四”來“抽簽”定先後次序。玩時,玩伴按事先規定各出“簽”若幹根,然後交給首位“拾簽”人,此人用壹只手捏緊草簽,壹下放開讓草莖散落在桌面或平地上,然後用手拾取,那些疊合的草簽,則用削尖染色的草簽去挑開拾取,挑時得小心翼翼不可碰動其他草簽,若有碰動,則不能再挑, 即讓位於另人,玩後視誰獲取草簽最多為贏家。
隨著時代的變遷,歲時節日的習俗亦在不斷變異,比如麗水的端午風俗“門插蒲艾”仍有所承沿,而“婦女作繭虎”(荷包、香囊等)早已消失。那在端午日用雄黃酒給孩子畫花臉、噴雄黃祛邪避疫及喝雄黃酒等也在嬗變中不多見了,女兒給父母“送羹”之俗尚有延續,但其禮品已隨生活水平的不斷改善而與時俱進趨向時尚,如送保健品或較高檔的服飾等。那以草作玩具的“鬥草”遊戲,早已被豐富多彩的現代玩具所替代,在城鄉消失殆盡。而風味特殊的麗水卷餅,則由端午節的節日餐食轉化為民眾調劑口味的美食,由麗水向周邊擴散開去,並由家庭走向酒家,成了節日聚餐和宴會待客的壹種佳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