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咖啡上癮是出名的。
喜歡逛大超市的冷藏區,尋找各種不同的成品冷藏咖啡。我所在的城市,沒有7-11這樣的便利店,沒有隨處可以買到的冷藏咖啡,嚴重影響我生活的幸福指數。上壹次喝的是在歐尚的開架冰櫃裏拿的壹罐紅色塑料包裝的拿鐵,想不起來名字,味道還不錯,壹罐十多塊錢,至少比自己泡的速溶專業。
家裏是有咖啡機的,德龍全自動。婚後很長的壹段時間,每天早上老公都會幫我磨好壹杯帶著充足奶泡的拿鐵放入我裝逼格的星巴克隨行杯裏,帶到單位喝。好吧,我這是自我貶低,其實根本沒有裝小資的意思,我只是喜歡這種生活方式,讓我在這三線小城市裏稍微感覺到有點時尚的影子,雖然這種痕跡有點淺。在政府下屬的事業單位工作,多的是老幹部老作風,見面坐下壹杯綠茶水,還是最次的那種。若有領導來,辦公室會拿出上好的茶葉招待,壹般我這等無名小輩是無權品嘗的,即使喝了也喝不出個子醜寅卯來。
大學壹畢業就在這個單位,好多年硬是沒挪窩。有兩次被上級部門大領導賞識,想挖我過去,但當時得罪直接領導,給穿小鞋硬是被擋了回去,回頭還告訴我說,人家覺得妳這人能力不行,不要妳了。氣得我半天沒緩過勁來。現在早已經看淡了,也不急著往前沖,走壹步看壹步,過好生活要緊,工資就那麽幾塊錢,也沒想過伸手拿些不該要的,所以在哪都壹樣。
有時候想想挺恐慌的,工作這麽多年了,什麽技能都沒有,什麽經驗都沒有,跟職場小白似的。想著萬壹有壹天失去了這份工作,我還會幹什麽?去年跟風嘗試開了家小型咖啡館,想著進展順利就全心投入吧,畢竟是自己那麽喜歡的東西,總在無聊的工作之余有點精神寄托。還是不行,跟業余的比起來我算專業,跟專業的比起來就是個小菜鳥。那時在忙著店面裝修,累得不行的時候發現還懷孕,身體虛弱,兩頭都顧不上,最後店開不下去虧了壹大筆,孩子也沒保住。還是怪自己。可能就只有喝咖啡的消遣命,沒有靠咖啡賺錢的發財命。
我記得第壹次喝咖啡是在我九歲的時候,去姑姑家裏看望剛出生的表弟,姑姑給我泡了壹杯雀巢速溶,忘記味道了,我想肯定是不好喝的,不然怎麽毫無印象呢。後來在小學五六年級的時候,買金味麥片,裏面有送四包雀巢咖啡。大規模持續地喝咖啡從念初三開始,為了考上地區最好的高中,我拼了命的學習,能不睡覺就不睡覺,去超市雀巢速溶10+2包裝的,9.5塊錢,壹直喝,後來我爸直接給我買了壹大桶的,60多塊錢,每天晚上我喝了他也順便喝點,他喜歡喝甜水。壹直喝到9.5元漲到11.5元。那時高中,也偶爾喝麥斯威爾。後期雀巢和麥斯威爾都有了特濃版的,可還是覺得原味好喝。高三那段更瘋狂,整桶整桶往住處買雀巢黑咖啡,不再是以前的三合壹,不加糖不加奶精,就這麽苦苦的喝,不為別的,就為自己不吃苦中苦,何為人上人。
大學去了北方,那是我最放縱最不知所謂的四年,也沒啥可回味的,喝的最多的是自助餐廳的咖啡,略過不談。工作之後還是喝了很多年的雀巢,我對品牌的忠實度真是高啊。後來跟著同事壹起在淘寶團購,大家合並起來壹大箱壹大箱往回寄好吃的,我買的最多還是咖啡,那時候發現了很多選擇,有越南的、雲南的、馬來西亞的、泰國的、韓國的、日本的,整個亞洲都嘗遍了。這麽多年下來,也漸漸的對咖啡免疫了,困的時候支撐我的不是咖啡因,而是我喝咖啡時帶來的滿足感亦或是快感。我不知道平淡的工作生活中,還有什麽可讓我驚喜的,覺得生活有色彩的東西,唯有咖啡,讓我覺得自己跟這個小城市外的世界還是有聯系的,讓我覺得自己活得還是有那麽點品質的。
買了很多馬克杯、咖啡杯,隨著心情換壹個扔壹個。在這個城市還沒有星巴克的時候,偶爾去上島、兩岸這種商務式連鎖咖啡館點東西喝,總覺得很傻,壹個人呆呆地坐在雅座上,拿本書看。服務員也呆呆傻傻的,覺得很疑惑,這人是來幹嘛的?弄得我很不自在,幾次之後就不去了。買了美式咖啡壺和手動磨豆機,這是最便宜的。每次喝個咖啡累得要死,磨得的味道實在接受不了,也可能是咖啡豆太便宜了,總覺得像在喝中藥,壹點苦中帶醇香的味道都沒有,除非加了很多奶和糖,否則難以下咽,壹點樂趣都沒有。再後來是摩卡壺、意式濃縮,統統沒意思扔壹邊。買的都是便宜貨,扔了扔了,便宜果然沒好貨。還不如喝速溶。
前幾年小城刮起了壹陣咖啡風,各種小型咖啡館聚集。不過壹小杯花式,壹口幹的玩意兒少則二十,多則七八十,實在是不值,還得忍受店裏文藝小青年的無病呻吟,很是反感。我尊重妳的生活追求,但請不要總是擺出壹副妳們這群俗人,活得太愚昧的態度來對待別人好嗎?哪來的莫名其妙的優越感?
六年前,終於小城的第壹家星巴克開業了。開業後很長的壹段時間,據說天天爆滿,排隊的人都排到門外。我就壹直沒敢去,不想被人認為自己是土鱉中的壹員。尤其是在小城中,為了喝杯咖啡狼狽地排半天隊,然後遇到熟人,相視壹笑,這種感覺,哎呀,太尷尬。難道跟人解釋說,我不是來看熱鬧的,我真的是來喝咖啡的?知乎上很多海龜或流落在外人員評論說星巴克就是壹個不上道的咖啡館,就跟快餐廳似的。好吧,我這個除了大學四年之外沒有長時間大城市生活經驗的人,土鱉到了覺得星巴克的拿鐵真的很好喝的程度。
我其實壹直在後悔,為什麽我最終回到這個地方工作,為了我爸突然離世後受不了打擊崩潰的媽媽?是的吧,如果真的再回到臨畢業的時候,我還是得選擇這樣吧。我也很脆弱,不能堅強到每次接到她電話,聽到那頭她精神恍惚和了無生氣的話語還能鎮定地留在遠方,壹聽到她電話過來哭訴自己多麽難過多麽可憐時,就恨不得摔了電話,對我來說這樣的電話太折磨了,受不了。有時候覺得自己真可憐,當時的我也很難過,可是我的難過好像永遠被放在了後面。人要在現實中生存,畢竟活著的人才是最重要的,而我,是得做出犧牲的那壹個,沒的選擇。
逐漸地,我意識到自己並不幸福。這個生活這個工作,都是我自己選擇的,卻是自己不想要的。我沒法跟我媽生活到壹起,從小就不是那麽合得來。她太脆弱太沈浸在自己世界裏的狀態,讓我覺得累,累,累,還是累,沒有安全感。我試著隔離四周,無動於衷地在自己的世界裏。每天早起,壹個半小時辛苦跋涉,就面對領導千篇壹律的差遣。工作的好壞與對錯沒有標準,領導說妳好就好,說妳沒做好就是沒做好,妳也挑不出理來,毫無動力,不知道目標在哪裏。人最辛苦的是不甘心,卻無力改變現狀,心累。
真心地想擁抱生活,用力去感受其中的美好。不想壹輩子爛在這裏。直到我終於肯花大價錢買了個德龍全自動的時候,竟有種幸福就來得太突然的感覺。每天不用為了喝咖啡之前漫長的準備工作,喝咖啡之後累人的整理工作而痛苦。總算找到生活美好的那個點,仿佛灰暗的世界有了點起色。
結婚的時候沒有房子,沒有接受我媽跟他擠在70平的房子裏的建議,還是搬出來租房子住。人生總要為自己負責,我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婚姻,自己的家庭,也需要有放自己咖啡機的地方。
獨立出來之後,非常珍惜這難得的平和。客廳、廚房、衛生間、陽臺都是自己的,我可以放任何自己想放的東西,布置成自己理想的樣子,打掃幹凈之後不用擔心有人會莫名其妙弄亂弄臟,也不會想用什麽東西的時候忽然就不知道被放到哪個角落,更重要的是,想喝咖啡的時候,德龍靜靜地幹幹凈凈地在原地等著我。這是壹種解放。當手邊所有的壹切都可以完全聽從於我的命令的時候,忽然覺得世界其實壹直可以被自己掌握,只是以前放棄了自主權。
我習慣了每天帶著隨行杯去辦公室喝我每天的第壹杯咖啡,中午的時候會去樓下的壹家面包店買壹杯現磨的拿鐵,其間還會喝壹兩袋速溶。想過買個膠囊咖啡機放在辦公室,隨想隨喝。再想想在那樣古板的工作環境中是不現實的,太追求生活品質,在有些人眼中是好逸惡勞、懈怠工作的表現,放棄吧,畢竟舌頭底下壓死人,我也是群居動物啊。
喜歡每天早起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仔細化好妝,踩著高跟鞋,拿著隨行杯,開著車去單位裏,假裝自己是在幹壹件對自己很有意義的活,而不是做壹個死氣沈沈的螺絲釘。曾經有壹個同事跟我說,其實妳不應該回來,妳該去大企業裏去拼去闖。當時聽了很受用,我也是這樣認為的。我不怕苦不怕累,工作只要充實有意義,只要每份辛苦都能量化,至少讓自己看得到努力的成果我都願意去做。最怕這種不知道現在處在哪種階段的日子,混混沌沌,餓不死吃不飽。
有天晚上睡前聊天,我問老公: 如果我辭職了,妳會養我嗎?他想了想,說會的,只是我們還能承受的了這種變數嗎?我說是啊,我就是這樣無能,當初可以追求的時候因為客觀原因放棄了,等到了可以放下壹切去追尋的時候又不知道能不能做到了。我就是這樣沒用,放不下又不敢追求,可真的不想壹輩子待在這裏,想去隨時能喝到好的咖啡的地方,只是不知道還有沒有勇氣改變。
年紀越來越大了,追求的東西卻越來越少了,夢想仿佛也離得越來越遠。喝咖啡的習慣壹直保留著,現在還多了壹個人陪著我壹起喝,這種感覺還不錯。心裏的踏實與不踏實壹起與日俱增。從最後壹次喝咖啡到現在,已經半年了,為了要寶寶。人生逐漸往大眾的路數走著,需要自己負責的人和事越來越多。生活上日趨穩定,心理上卻愈加動蕩,看看外面豐富多彩的世界,總是覺得禁不住誘惑,想出去瞧壹瞧。這是個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