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學生時代起,她即是在青年讀者中很受歡迎的年輕作家。自1995年起她在《萌芽》、《上海文學》等刊物上以散文、小說、專欄形式筆耕不輟。2002年出版長篇小說《開往高麗的慢船》,2004年翻譯出版了意大利符號學家艾柯的雜文集《帶著鮭魚去旅行》。
碩士畢業之後便投身媒體事業,曾參與知名時尚刊物的創刊工作。但最終她以獨具風格的美食專欄、散文及作家、食評家的身份為大眾所知,她曾先後為《上海壹周》、《申江服務導報》、《時尚先生》、《東方早報》、《城市畫報》、《三聯生活周刊》、《時尚旅遊》、《紐約時報》中文網等報刊媒體開設個人專欄,出版文集《人和食物是平等的》、《吃,吃的笑》、《貪食紀》等。2008年其小說《雙食記》被改編成同名電影 ,使她成為了中國大陸最受歡迎的美食作家之壹。
殳俏詮釋美食的視角總是多元而獨特的,她說過,“人和食物壹樣,是有感情的;所以必須帶著情感去看待它們。”她的字裏行間向讀者透露著壹種反思和期待,在現今浮躁的婆娑世界,如何重建在人和食物的美好關系。
於是,2012年四月殳俏創立了悅食中國文化項目,親自帶領攝制團隊奔赴偏遠地區的田間地頭,調查瀕臨失傳的傳統手工食物,拍攝各類食物手工藝人、食物生產者及食物作坊的生存狀態,制作了壹部反映中國傳統手工食物行業現狀的大型紀錄片《悅食中國》。如今,她又率領團隊創立出版《悅食Epicure》雜誌,繼續向著她的理想——重建人和食物的美好關系——邁進壹步。
2013年,殳俏及悅食中國團隊獲得華爾街日報中文網頒發的“2013中國創新人物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