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江農民版畫
綦江農民版畫是改革開放後興起的,綦江的古老文化傳統為它的興起提供了條件。綦江地處渝黔交界處,居住著17個民族,各民族的石刻、木雕、泥塑、剪紙、蠟染、糕模等古老的民間藝術和廣為流傳的民歌民謠、民風民俗賦予了農民作者生動豐富的表現內涵,他們把這些民間藝術註入了版畫之中。綦江農民所具有的獨特的豪放豁達、富於幻想的個性,賦予版畫以生動、活潑、亮堂、稚拙、幽默等特點,體現了獨特的審美觀與價值觀。1983年初,在三江鎮文化站舉辦了第壹期農民版畫培訓班,隨後農民版畫培訓班相繼產生,版畫創作遍及全縣鄉村。創作出了反映農村變化的《收割》、《送公糧》、《布谷鳥叫了》,表現農家生活和民俗風情的《薅秧歌》、《木葉情》、《六蘆笙舞》及民間傳說《鬼的故事》等優秀版畫作品。1984年元旦,綦江農民版畫首次在北京展出,受到北京觀眾和首都美術界的熱烈歡迎。《人民日報》、《人民畫報》、《版畫世界》等報刊紛紛選刊版畫作品,美術界著名人士蔡若虹、王朝聞、華君武、王琦等發表評論文章,盛贊綦江農民版畫的傑出成就。1985年起,綦江農民版畫先後赴美國、日本、法國、意大利、加拿大、英國等10多個國家展出,有10多個國家的藝術社團和友好人士到綦江參觀考察農民版畫的創作。日中藝術研究會和《版畫世界》雜誌社為表彰"綦江農民版畫在發展國際社會農民藝術方面做出的表率作用",授予綦江農民版畫"金杯獎"。1988年2月,國家文化部命名綦江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1994年,以農民版畫為主要產品的綦江工藝美術制品廠成立,農民版畫作品開始銷往各地。
巴蜀的齊心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