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茶聖陸羽在《茶經》中沒有提到洗茶的問題。
其次,古人大多數情況下不洗茶。清代美食家袁枚描述的飲茶場景是:“下午和秋天,我去了滿婷峰和天佑寺。和尚和道士努力提供茶。杯小如核桃,壺小如香櫞。每次倒的時候都沒有壹兩個。妳舍不得咽下嘴,先聞聞它的香味,再嘗嘗它的味道,細嚼慢咽,體貼入微。果不其然,香味撲鼻,口齒有余香。喝完壹杯後,嘗試壹兩杯,這讓人感到平靜和快樂。”袁枚沒有洗茶,而是壹連喝了三杯,妙不可言,意猶未盡。
現在,以西湖龍井、碧螺春、毛峰、六安瓜片為例。這些新茶都是從嫩芽中采集的。從茶樹上采摘鮮葉後,對其進行初步加工和提煉。做青、釜炒、揉撚、烘焙、篩選等多道工序,既獲得茶葉等級,又符合衛生標準。首先,泡茶中有許多有效成分,如茶多酚、氨基酸和乙醚提取物,它們不僅有益於人體健康,而且還顯示了茶的美味。據有關實驗表明,茶葉的香氣和對人體有益的成分在第壹次浸泡後3秒鐘開始浸出。如果將茶倒出超過3秒鐘,上述茶中的有效成分將大大損失。
甚至在制作普洱茶、經緯茯茶等緊壓茶時,第壹泡水會被倒掉,這是“醒”而不是“洗”。熱水舒展茶葉,促進香氣、茶氨酸、茶多酚等所含物質的溶出,使茶香馥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