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同屬於幹旱地區,當地種植作物黍子。黍子耐旱特別是在無法灌溉的地區被廣泛的種植,是當地人民主要的口糧。
黍子豐收後,拉回到村莊的場面上,把黍子從穗上碾下來,變成顆粒狀。攤在場面上曬幹,然後利用風的力量把不飽滿的篩選出來,我們叫做“揚場”。
要想做黃糕,就的把揚好的黍子帶到磨面坊裏。首先是脫殼,給黍子脫下來的殼壹般會帶回家去餵豬。黍子脫完殼後就可以磨面了。磨出來的面白黃色。
壹切準備好了,開始制作了。首先把幹面粉加水拌濕,不用加太多的水,面粉變成壹塊壹塊的就好。接著在鍋上放蒸籠鋪好龍布,將拌好的面粉均勻的鋪撒在龍不上。開始燒火,鍋內上汽後五到十分鐘就可以出鍋了。
將蒸好的糕面放到壹個大盆裏,可是“采糕”,用手將糕揉成壹塊。面上抹油。糕就制作成了。
我們當地人吃糕分兩種,壹種是面性糕。
壹般是就著菜吃,比較有代表性的菜是羊雜。羊雜碎入鍋熬制,放入辣椒等調味料。出鍋後將糕放入碗中沾著湯汁吃,味道鮮美,口感軟糯。
另壹種是油炸糕。壹般是重大節日或者是招待貴賓時吃。將蒸好的糕揪小塊,包入餡料。餡料壹般是豆沙或者是素菜餡。包好後放入油鍋炸至金黃就可以了。
直到現在紅白喜事、逢年過節家家還是都會做。
在我們當地有句話“吃飯是糕、打架是刀”,說明糕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由於地域特征才種植的壹種作物反而成就了獨特的壹種美食。希望大家有機會可以去品嘗壹下大同黃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