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饑荒食譜 - 孢子體的獨特結構是大核。

孢子體的獨特結構是大核。

斑節對蝦的壹種新寄生蟲(十足目:對蝦科):精細結構和系統發育關系。

作者來自泰國。

摘要:本文介紹了寄生在斑節對蝦肝胰腺上的微孢子蟲新種——對蝦腸孢子蟲。描述了這種寄生蟲的不同階段,從早期孢囊到寄生在宿主細胞質中的成熟孢子。這個多核孢囊的表面含有許多小泡,這些小泡直接存在於宿主的細胞質中。在早期發育過程中,孢子囊的細胞核經歷二次分裂,在孢子囊中形成大量的預制孢子。然而,在合胞體表面的早期孢子細胞萌發之前,電子致密環和極管的前端在合胞體的細胞質中發育。成熟孢子呈橢圓形,大小為0.7 *1.1μm,包括壹個細胞核、5-6圈極絲、壹個後部液泡、壹個附著在極絲上的錨盤和壹個厚的電子致密壁,電子致密壁由質膜和壹個相對較薄的電子透明孢子內壁(10nm)組成。根據微孢子蟲的SSU rRNA基因設計DNA引物,將該片段擴增至848 bp(GenBank登錄號FJ496356)。測序產物與球孢微孢子蟲的SSU rRNA有84%的相同性,即基於腸孢子蟲科獨特的超微結構特征,合胞體的細胞質位置和SSU rRNA序列與球孢微孢子蟲有16%的差異,該寄生蟲被鑒定為壹個新種。

簡介

自2003年以來,泰國斑節對蝦養殖壹直受到生長緩慢綜合癥(MSGS)的影響。在土池養殖中,受MSGS影響的蝦比未受影響的蝦生長速度大大降低,損失與白斑病毒病(WSSV)相當。雖然通過組織病理學、透射電子顯微鏡(TEM)和聚合酶鏈反應可以在幾個器官中觀察到許多傳染性病原體,但MSGS的病因尚未完全闡明。更重要的是,在淋巴器官中可以觀察到許多球體,這表明有幾種已知或未知形式的病毒。迄今尚未鑒定的蝦桿狀病毒(MBV)、肝胰腺細小病毒(人乳頭瘤病毒)和微孢子蟲的包涵體有時可以在患病蝦的肝胰腺細胞中觀察到。

微孢子蟲是壹種專性細胞內寄生蟲,可以感染多種真核生物。壹般來說,它通過在宿主細胞中核擴散形成孢子而發育,壹些屬在宿主細胞的細胞質中類似地發育。據報道,微孢子蟲的壹些屬可以感染甲殼類動物,包括章魚、微粒、微孢子蟲、Pirida、Monopterus、Flabelliforma、Grumma、Vavraia、Ordospora、Nadelspora和Enterospora。據報道,各種甲殼動物的組織和器官都受到了感染。例如,Pasharipas和flegel報道了蝦感染了南美白對蝦和斑節對蝦的肌肉和結締組織;Canning等人報道了單極蟲感染褐蝦和白蝦的肌肉。發病機理使蝦的整個肌肉和腹節發展為多發性病變,導致蝦出現“棉尾”癥狀。另據報道,蝦的肌肉組織被微孢子蟲感染。

少數微孢子蟲只感染肝胰腺較小的甲殼類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