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饑荒食譜 - 脫水分類的依據是

脫水分類的依據是

判斷不同類型的脫水,要根據其血清鈉濃度和滲透壓來判斷。

人體體液流失造成細胞外液減少,稱為脫水。不同類型的脫水給予不同的電解質,需要盡早看醫生,由醫生進行判斷和治療,否則可能會損害器官功能。

脫水類型的分類

1.高滲性脫水?

脫水以失水為主,電解質丟失小於水,即每丟失1L體液,丟失300mOsm以下的電解質,使細胞外滲透壓升高,多見於飲水不足,如高溫工作時大量出汗,或患者非顯性脫水仍在進行,從而增加水輸出量。

高滲透性脫水的特點是:①體液電解質濃度升高,血漿Na+濃度大於150 mmol/L或Cl-和HCO 3-之和大於140 mmol/L;②細胞外液減少;③細胞內液水轉移到細胞外液,導致細胞內液明顯減少。臨床癥狀為口渴、體溫升高和各種神經癥狀。同時在張醫生體檢後出現尿量減少、體重明顯減輕等癥狀。

2.等滲性脫水?

主要是導致細胞外液的流失。因為丟失的水和電解質基本平衡,即每1L體液丟失約300mOsm/L電解質,所以細胞外液滲透壓保持正常,故稱等滲性脫水。

嘔吐、腹瀉等消化液流失是常有的事。此時,患者體液的電解質濃度並沒有發生變化。正常情況下,血漿Na+濃度為130-150mmol/L或Cl-和HCO 3-濃度之和為120-140 mmol/L;但細胞外液量減少,細胞內液量正常。等滲脫水對機體的損害在於細胞外液量減少,導致血容量不足,血壓下降,外周血液循環障礙。

3.低滲性脫水?

電解質的流失是主要原因。與水相比,電解質的丟失更多,即每丟失1L體液,同時丟失300mOsm以上電解質,細胞外液滲透壓低於正常值,故稱為低滲性脫水。

原因多見於體液丟失,只補充水而不補充電解質時,如胃腸道消化液的丟失(腹瀉、嘔吐等。)和大量出汗,只補充水分而沒有從消化液和汗液中流失電解質,導致低滲性脫水。此時血漿Na+濃度小於130mmol/L或Cl-和HCO3 -濃度之和小於120mmol/L,細胞外液量減少,細胞內液量增加,體重略有減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