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國家有關部門成立了專門的中華鱘研究所,從而實現了淡水人工養殖,但中華鱘對生存環境要求高,飼養困難。2009年以來,中華鱘研究所和長江水產研究所先後在中華鱘全人工養殖技術上取得突破,實現了淡水人工環境中華鱘種群的自我維持。
中華鱘人工繁殖的原因
中華鱘是長江中的壹種“古老動物”。它的生存歷史比恐龍還要長。在長江繁殖後,漂流到海裏生長發育,接近成熟時再洄遊到長江。目前,越來越少的中華鱘回到長江自然繁殖。中華鱘屬於國家壹級保護動物,瀕危等級高於大熊貓。為了防止中華鱘滅絕,中國開始人工繁殖中華鱘,以增加其數量。
中華鱘人工養殖的發展歷程
人工繁殖技術養殖中華鱘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開始了。由於中華鱘成熟期較長,雌、雄魚的第壹次性成熟年齡分別為65438±04和9歲,隔代繁殖的時間間隔較長。在我國,中華鱘第壹代和第二代分別於1983和2009年進行人工繁殖。
2021年,我國首次人工繁育中華鱘2.5代。此次出生的第二代中華鱘是第壹代“母親”(2005年出生)和第二代“父親”(2009年出生)的“人工組合”。這也是國內首次利用中華鱘“二代”個體進行中華鱘全人工繁殖。為中華鱘保護邁出關鍵壹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