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起源於古代對月亮的崇拜,歷史悠久。“中秋節”壹詞最早記錄於李周。因為中國古代的歷法,農歷八月的15日恰好是壹年的秋季,而且是在八月中旬,所以叫做“中秋節”。
此外,在壹年的四季中,每個季節又分為“孟、中、吉”三個部分,所以秋季的第二個月被稱為“邱忠”。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壹個固定的節日。關於“武岡伐桂,嫦娥奔月”的民間神話傳說至今仍在流傳。
中秋節,又稱月亮節、月光生日、月亮節、秋天節、中秋節、月亮節、月亮節、團圓節,是中國傳統的民間節日。中秋節起源於對天象的崇拜,由古代對秋天月亮的崇拜演變而來。
起初,“祭月”的節日是在幹支歷二十四節氣的“秋分”這壹天舉行,後來轉移到夏歷(農歷)的8月15日。有些地方把中秋節定在夏歷的8月16日。
中秋節自古以來就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玩花燈、賞桂花、喝桂花酒等民俗。
中秋節吃月餅的來源
據說中秋節吃月餅始於明朝。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命令部下將寫有“八·壹五起義”的紙條藏在餅中,然後派人分別送到各地起義部隊,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響應起義。起義軍壹起響應,起義軍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推翻元朝。於是朱元璋決定每年中秋節都吃月餅。就這樣,中秋節和月餅成了中國人血液中不可磨滅的壹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