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炒茶法,是指陸羽在《茶經》壹書中記載的壹種創造性的煮茶方法。炒茶法主要是將烤好的茶餅磨成粉末,在開水開始沸騰時將研磨好的茶粉放入其中,不斷攪拌,直至茶湯完全沸騰,與煮茶法不同。
在煮茶法中,茶葉可放入冷水或熱水中,煮久了才可停止。備容器、選水、取火、候湯、焙茶、磨茶、羅茶、炒茶(包括加茶、攪拌)是炒茶法的主要工序。這種泡茶的方法在唐詩中有所描述,尤其是在唐朝中後期,非常流行。
餅茶的加工工藝;
初加工壓制的餅茶,起初有很濃的草味。經過反復實踐,人們發明了蒸綠茶:即將茶葉鮮葉蒸熟,粉碎,在餅和茶葉上打孔,並將其全部烘幹,以除去其青味。但仍有苦味,所以通過清洗鮮葉、蒸煮壓榨、去汁做餅等方法,大大降低了茶葉的苦味。
從唐代到宋代,貢茶興起,建立了貢茶院,即茶廠,組織官員學習制茶技術,從而推動了茶葉生產的不斷改革。到了唐代,蒸青餅已經逐漸改良。唐代陸羽《茶經創作》記載:“清,采之。蒸、搗、拍、烘、穿、封、幹茶。”即此時清蒸綠茶餅的完整制作流程為:蒸茶、解茶、搗茶、成型、拍茶、脫模、排茶烘幹、打孔、烘焙、整理、封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