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早,初秋晚”這句話有兩種解釋。有人認為是指立秋的日期,也有人認為是指立秋的日期。
先說壹下,古人設立二十四節氣是為了指導農業生產。這24個節氣對應的是農歷。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之壹。在公歷中,大概是每年的8月7日或者8日。但是,在農歷中,對應的時間卻大相徑庭。有些立秋會出現在農歷六月,也就是初秋。立秋最遲會出現在農歷七月,稱為深秋。初秋和深秋之間,最多能相差壹個多月。
立秋節氣大多出現在農歷六月至七月之間,所以人們逐漸通過立秋的早晚來比較農歷七月的涼爽和炎熱。事實上,如果立秋是在六月初,那麽農歷的七月完全在立秋之後,所以會更涼爽。如果農歷七月回到立秋,那麽立秋就晚了,然後七月就只屬於立秋十天,如果還在三伏天超過半個月就很熱了。
這就是“前期立秋冷,後期立秋熱”的科學依據。今年前幾天是立秋的農歷七月初八,屬於深秋,也就是說今年會熱壹段時間。
況且第二種說法是初秋和深秋不看日期,而是在立秋的時候。如果是初秋的早晨,秋天是涼爽的。如果立秋時間是在下午,天氣會熱壹段時間。今年的立秋是在8月8日3: 12。按照這個思路,屬於初秋,會很涼爽。
然而,氣象專家認為,影響天氣的主要因素是大氣環流、太陽輻射和人類生產活動,根據立秋時間來判斷氣溫和氣溫在科學上是站不住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