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吃重陽糕據說是由登高引申而來,古人認為重九之時,天氣下降而地氣上升,天地二氣相交,不正之氣彌漫。為避免接觸不正之氣,須登高山以避重九之邪氣。而重陽節不能登高或不想登高的人,就在家中吃糕。“糕”字與“高”同音,象征“步步高升”、“百事俱高”之意。
重陽糕的四種說法
為什麽重陽節流行吃“重陽糕”,大概有4種說法:
壹種是祛邪避災。明人謝肇制在《五雜俎》中記述:“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可迎福接吉,消災避邪”;二是“登高”之意,以“吃糕”代替“登高”;三是敬老之舉,江南流行壹句話:“重陽不吃糕,老來與人告”;四是祝福之意,“重陽吃糕,百事俱高”。
重陽節吃重陽糕的傳說
傳說,
明朝的狀元康海是陜西武功人。他參加八月中的鄉試後,臥病長安,八月下旨放榜後,報喜的報子兼程將此喜訊送到武功,但此時康海尚未抵家。家裏沒人打發賞錢,報子就不肯走,壹定要等到康海回來。等康海病好回家時,已經是重陽節了。這時他才打發報子,給了他賞錢,並蒸了壹鍋糕給他回程作幹糧。又多蒸了壹些糕分給左鄰右舍。因為這糕是用來慶祝康海中狀元,所以後來有子弟上學的人家,也在重陽節蒸糕分發,討壹個好兆頭。重陽節吃糕的習俗就這樣傳開來了